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傳統與現代的結果 展開

傳統與現代

陳來所著書籍

《傳統與現代》是200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來

內容簡介


眾所共認,儒家思想及其道德體系的意義是20世紀文化論爭的核心性問題。對文化保守主義的研究表明,現代對於儒家思想的有分析的肯定並不是出於對社會改革的排斥,也並不主要基於民族精神或文化認同的要求,而更是出於對社會轉型過程中倫理秩序的破壞的關注和對儒家德性倫理普遍價值的認知。
正因為儒學的價值世界與現代世界的相關性並沒有因傳統社會的巨變而消失為無,也因此,在20世紀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遷中,儒學仍然是一個不斷受到關注的問題。而社會每處於道德危機時對傳統價值的呼聲愈高。所以辛亥以後,不僅有康有為等堅持孔學的價值,即使在新文化運動中也有梁漱溟這樣要為孔子作發揮的人。40年代賀麟對儒家禮教和三綱五常的詮釋和張揚,在“五四”時代是很難想象的,而馮友蘭不僅在40年代對“中體西用”作了新詮釋,在50年代依然堅持主張“抽象繼承”的意義。尤當指出,近年來王元化歷經深思熟慮,在深刻檢討文化激進主義的同時,肯定儒家倫理道德作為民族精神確實可以繼承,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思想家的真正本色。
有關儒家價值體系的爭議一直是文化論爭的中心之一。不僅“五四”前後是如此,80年代“文化熱”的中心課題依然是如此。而理解這一現象,現有的20世紀中國文化研究的模式,無論是“革新與復古”、“啟蒙與救亡”、“激進與保守”都尚未能恰當地應用於20世紀的儒學論爭,對理解20世紀儒學論爭的深刻根源多隻具有形式上的意義。“文化認同”或“文化心理結構”的提法注重文化心理而忽略了客觀性的社會需求。事實上,如果仔細體察20世紀處於弱勢而始終不屈的維護儒學價值的呼聲,便可理解,儒家倫理所以在近代社會轉型后仍每每處於焦點話題乃是理有必然的,其必然性植根於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道德性”與“現代性”的分裂以及對克服此種分裂的要求。因此,20世紀曆程中儒學價值的不斷被肯定,本質上並不是所謂后殖民話語在中國的一種表現,更不是什麼全球資本主義霸權話語或對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意識形態意義的肯定,而是理論上對多元文化價值的肯認和實踐上對現代化過程的治療,是對價值理性和精神文明深切關懷的表達,對理想人生與理想人格鍥而不捨的追求的體現。在中國還是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強烈要求,同時也是對啟蒙敘事的道德的人文反思。

圖書目錄


緒言:人文主義的視界
中國近代思想的回顧與前瞻
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
“五四”思潮與現代性
20世紀文化運動的激進主義
現代中國文化與儒學的困境
梁漱溟早期的東西文化觀
馮友蘭文化觀的建立與發展
新理學與現代性思維的反思
儒家思想與現代東亞世界
儒家倫理與中國現代化
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東亞傳統
困境意識與相互依賴
梁漱溟與馬克斯·韋伯的中國文化觀
價值、權威、傳統與中國哲學
90年代步履維艱的“國學”研究——“國學熱”與傳統文化研究的問題
中國文化傳統的價值與地位
跋語:世紀之交話傳統
修訂版後記
“陳來學術論著集”後記

作者簡介


陳來,1952年生於北京,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等校客座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副執行長。現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以及多所大學的特聘講座教授、兼職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