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手待斃
束手待斃
束手待斃是一個成語,拼音是shù shǒu dài bì,出自宋·洪邁《容齋續筆·靖康時事》:“予頃修《靖康實錄》,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十萬,曾不能北向發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意思是捆起手來等死。比喻: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坐著等失敗。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定語。多用於貶義。
束手:自縛其手。斃:死。捆起手來等死。比喻危難時不想方設法,坐等敗亡。《封神演義》九四回:“今天下諸侯會兵至此,眼見滅國,無人替天子出力,束手待斃而已。”茅盾《子夜》二:“難道我們就此束手待斃么?不!我們還要拼一下呢!”亦作“斂手待斃”。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三四回:“天下哪有斂手待斃的?”亦作“束手就斃”。《三國演義》一○回:“曹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願助使君破之。”《隋唐演義》九四回:“慶緒道:‘願先生早示良策,我必不肯束手待死。’”
束手待死、自投羅網、引頸受戮、一籌莫展、小手小腳、束手就殪、手足無措、坐以待斃、垂死掙扎、負隅頑抗、計無所出、束手無策
應付自如、死裡求生、負隅反抗、出奇制勝、死裡逃生、應付裕如、垂死掙扎、負隅頑抗、困獸佑詵
部隊沒有後援,他們只得束手待斃。
作謂語、定語;指等死,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