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苴鄉

雲南省楚雄州楚雄市轄鄉

樹苴鄉,隸屬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位於楚雄市西北部,距市府鹿城145千米,北與南華縣紅土坡鎮、一街鄉接壤,南與八角鎮徠毗鄰,東與三街鎮相連。地跨東經100°53′~100°0′,北緯24°54′~25°06′之間,東西橫距9.5千米,南北縱距21千米。全鄉有國土面積134平方千米。人口13173人(2020年)。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后義鄉。1988年2月改為樹苴鄉。截至2020年6月,樹苴鄉轄7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隸屬楚雄縣哨區八哨后河;
清宣統元年(1909年)改八哨為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六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后義鄉;
1949年5月屬區聯政府,稱后義分區政府;
1950年1月改為後義鄉,10月屬五區;
1952年屬三街區;1958年10月屬三街公社;
1961年9月改三街區;
1966年10月屬三街公社劃歸南華縣轄;
1967年3月三街公社划回楚雄縣轄;
1972年8月從三街公社劃出樹苴(分為樹苴、營盤山、二街、九街、迤能5個大隊),從大麥地公社劃出法古么、西馬郎2個大隊設樹苴公社;
1982年樹苴公社轄樹苴、二街、九街、迤能、營盤山、西馬郎、法古么7個個大隊;
1984年4月改為樹苴區轄7個鄉;
徠1988年2月改為樹苴鄉轄7個村公所;
2000年村公所改稱村民委員會、合作社改村民小組至今。
截至2020年6月,樹苴鄉轄7個行政村:樹苴村、迤能村、營盤山村、法古么村、西馬郎村、九街村、二街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樹苴鄉位於楚雄市西北部,距市府鹿城145千米,北與南華縣紅土坡鎮、一街鄉接壤,南與八角鎮毗鄰,東與三街鎮相連。地跨東經100°53′~100°0′,北緯24°54′~25°06′之間,東西橫距9.5千米,南北縱距21千米。全鄉有國土面積13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樹苴鄉境內多為山地,村落分散在三尖山、打掛山、梳頭山、五街河等高山和河谷中,山脈縱橫交錯,溝箐網織其間。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1200米。

氣候

樹苴鄉氣候多樣,地形地貌複雜,年平均氣溫15.7℃,年平均降雨量880毫米。

自然資源


樹苴鄉境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石灰石。

行政區劃


1972年8月從三街公社劃出樹苴(分為樹苴、營盤山、二街、九街、迤能5個大隊),從大麥地公社劃出法古么、西馬郎2個大隊設樹苴公社;
1982年樹苴公社轄樹苴、二街、九街、迤能、營盤山、西馬郎、法古么7個個大隊;
1984年4月改為樹苴區轄7個鄉;
1988年2月改為樹苴鄉轄7個村公所;
2000年村公所改稱村民委員會、合作社改村民小組至今。
截至2020年6月,樹苴鄉轄7個行政村。
樹苴村迤能村營盤山村法古么村
西馬郎村九街村二街村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鄉總戶數4391戶,總人口18748人,其中:農業人口18141人,佔總人口的96.8%;女性9082人,佔總人口的48.4%;漢族12103人,佔總人口的64?5%;少數民族人口6645人,佔總人口的35.4%。其中:彝族5972人,佔總人口的31.8%;回族651人,佔總人口的3.4%;白族12人,苗族3人,傈僳族3人,壯族2人,傣族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3‰。全鄉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42.6人。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7676人。
2021年7月16日,楚雄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樹苴鄉人口數為13173人。

經濟


2016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8904元,比上年增長12%;完成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90萬元,完成市下達任務985萬元的100.5%;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2843萬元,完成市下達任務20041萬元的114%,比上年增長33.6%;完成招商引資16100萬元,完成市下達任務15600萬元的103.2%,比上年增長33%;完成向上爭取項目資金546萬元,完成市下達任務300萬元的182%。
2006年,樹苴鄉黨委、政府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目標,進一步鞏固糧煙支柱,找准資源優勢,培育支柱產業。圍繞畜牧業、核桃業、烤酒業三大產業,培強做大畜產品深加工,建好與之相適應的基地,確保農民收入和財政持續增長,全力提升樹苴鄉經濟社會發展速度。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8351萬元,比2006年的8020萬元增加331萬元,增長4%。糧食總產量933萬千克,人均有糧520千克,比上年增長3?6%。鄉鎮企業總收入2?98億元,比2005年的2?66億元增3200萬元,增長12%。鄉財政自收收入301?46萬元,完成2005年初人代會預算數276?38萬元的109%,增收23?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95元,比2005年的2144元增151元,增長7%。糧食作物水稻種植面積1390畝,單產525千克。玉米種植面積1?01萬畝,平均單產590千克;小麥種植面積3500畝,平均單產208千克。經濟作物中:啤酒大麥種植3600畝,平均單產235千克,總產量84萬千克;油菜播種面積1300畝,平均單產180千克,總產量23?4萬千克,雜糧種植面積和產量較上年有所增加,全鄉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2006年全鎮154個村民小組3462戶煙農共栽煙6110畝,辦市樣板400畝,做到一村一品,其中100畝以下連片20片1011畝,100~200畝12片1604畝,200~300畝2片404畝,300~500畝6片2014畝,500畝以上2片1077畝,圓滿完成87萬千克指令性收購任務,均價12?36元。完成出口備貨16?55萬千克,實際完成煙葉103?55萬千克,實現煙葉總產值1138?2萬元,實現財政稅收228萬元,全鄉人均煙葉收入615元。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第二期3287?6畝煙田建設工程,共投資240多萬元,修建小水池1332個,可蓄水2萬立方米,新增旱地水澆面積1998畝。
畜牧業採取“以畜就草、以草養畜、基地建設帶動家庭零散養殖”的方法,對二街毛羊場、法古么草山草坡進行收歸統一租賃給有經營能力的農戶,實行規模化養殖,建立2個以養牛為主的養殖示範基地,以此帶動全鄉特色養殖,促進農民增收。2006年,大牲畜存欄6779頭;出欄3607頭,其中:牛存欄3115頭,商品牛3389頭;生豬存欄9043頭,出欄肥豬1?14萬頭,商品豬6898頭,出售仔豬1?14萬頭;雞出欄8?71萬隻;鵝出欄1?06萬隻,禽蛋產量57?5噸;全鄉畜牧業總產值達2164萬元,比上年增加142萬元,增長7%,人均畜牧業收入達1166元,人均增收76元,已形成繼烤煙之後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鄉鎮企業健康發展,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至年末,非公經濟個體總數達328戶,非公企業5家,從業人員1091人,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達2?98億元,較上年增長12%,個體經濟收入620萬元,人均收入345元,人均增收33?5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以“發嘎土壇酒”為龍頭的烤酒業,是樹苴鄉轉換糧食提質增效,帶動養殖業的發展,解決部分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渠道。發嘎土壇酒廠在楚雄、大理、昆明設立了銷售點。全年實現烤酒收入87萬元,人均收入46元,人均增收11?5元。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畜產品加工進程。山豬火腿深加工經過改進方式,生產包裝不同檔次的產品,充分發揮“三尖山”山豬火腿的品牌效應,擴大收購和加工銷售規模,全年加工銷售3種產品共73噸,實現產值380萬元,人均增收19元。全年小宗產品和林業收入達24萬元,人均收入13元,人均增收5元。小宗產品和林業資源成為全鄉農民群眾增收的又一項收入來源。全年共輸出勞務人員1915人,比上年增加157人,勞務輸出收入達363萬元,人均勞務輸出收入達195元。2006年核桃產量達26?6噸,實現產值478?8萬元。
形成以烤煙、核桃、畜牧、中藥材、生態蔬菜、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六個特色產業。烤煙產業以“優化布局,提質增效”為措施,加大新式烤爐建設,烤煙種植逐步向水利條件好、集群式烤爐充足、種煙技術好、氣候適宜的村組和種煙大戶集中,到2020年,煙葉總產值不低於3300萬元。核桃產業以“適度新增種植,強化精細化管理,實現增產增收”為措施,十三五期間新增核桃種植面積5000畝,到2020年全鄉核桃總面積達到70000畝,產量達3000噸,總產值達6000萬元。畜牧產業採取龍頭企業+規模養殖戶+專業合作社的模式,通過技術培訓、項目扶持每年新增各類規模養殖戶100戶,通過合作社和大戶帶動,到2020年全鄉規模養殖戶達到1000戶,其中:肉牛養殖戶300戶,年出欄肉牛1萬頭;生豬養殖戶300戶,年出欄生豬3萬頭;黑山羊養殖戶100戶,年出欄羊5千隻;獺兔養殖戶100戶,年出欄30萬隻;家禽養殖戶200戶,年出欄20萬隻,禽蛋產量150噸。畜牧產業總產值達8600萬元。中藥材產業以續斷黨參為主發展5000畝,其中:核桃林下種植藥材2000畝,實現總產值1500萬元。生態蔬菜產業7500畝,其中甜碗豆2000畝、辣椒1500畝,貢菜2000畝,其它蔬菜2000畝。實現產值11000萬元。農產品加工業:採取“公司+ 小作坊”的模式,建立特色加工基地,重點扶持培育核桃、中藥材、魔芋加工企業,打造綠色品牌,提升綜合效益。
同時,規劃種植魔芋5000畝,發展熱帶水果1000畝,低熱河谷經濟作物1000畝,油菜3000畝、冬紅梨1000畝。實現總產值3000萬元。以上產業共達到總產值32500萬元。

社會


開通133、131等聯通服務網路,擴大網路覆蓋,以村村通建設為契機,開通有線電視,極大地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有效地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法古么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和上排村民小組、塔苦村民小組文化活動室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挖掘民族民間藝術文化遺產,發展地方文化事業。彝族十二獸舞(母虎舞)被列為全州民族民間文化並拍攝成專題片。樹苴鄉被定為全州28個非物質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點之一。在全州第一屆酒歌比賽中,樹苴鄉代表隊獲得三等獎。
全面實施科教興鄉戰略,鞏固“兩基”成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2006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100%。小學升初中入學率和鞏固率達100%。初中入學率99?7%,鞏固率99?4%。建設樹苴中心學校教學樓、民德小學3所,中學擴建教學樓,計劃投資450萬元,工程已啟動實施。
全鄉兌現83個小組、1655戶、7?1萬元的資金,完成植樹造林8?95萬株;核桃基地建設647畝,建設小水池72個,封山育林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生態環境得到有效地保護。
小集鎮建設堅持“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招商,以商帶農”的小集鎮發展思路,改善集鎮功能,加快小集鎮建設步伐。2006年全鄉共掛牌出讓國有土地1宗,出讓面積235?6平方米,收土地出讓金3?5萬元。投資23?5萬元改造試點村法古么上排村民小組進村主幹道1100米,村間主幹道1033米,戶廁改造34個,改廄34戶,建6立方米垃圾池2個,建蓋101平方米文化室1幢,牆面裝飾5366平方米;投資30萬元建設馬家村民族團結示範村;投資8萬元改善九街、二街集鎮的飲水條件。啟動五街集鎮龍壩蓄水工程,計劃總投資80萬元,建成后將可以蓄水5萬多立方米,可以徹底解決集鎮及周邊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基礎設施

全鄉兌現83個小組、1655戶、7?1萬元的資金,完成植樹造林8?95萬株;核桃基地建設647畝,建設小水池72個,封山育林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生態環境得到有效地保護。
小集鎮建設堅持“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招商,以商帶農”的小集鎮發展思路,改善集鎮功能,加快小集鎮建設步伐。2006年全鄉共掛牌出讓國有土地1宗,出讓面積235?6平方米,收土地出讓金3?5萬元。投資23?5萬元改造試點村法古么上排村民小組進村主幹道1100米,村間主幹道1033米,戶廁改造34個,改廄34戶,建6立方米垃圾池2個,建蓋101平方米文化室1幢,牆面裝飾5366平方米;投資30萬元建設馬家村民族團結示範村;投資8萬元改善九街、二街集鎮的飲水條件。啟動五街集鎮龍壩蓄水工程,計劃總投資80萬元,建成后將可以蓄水5萬多立方米,可以徹底解決集鎮及周邊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