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南葯的結果 展開

南葯

越南傳統醫學

徠是中國傳統醫學和越南當地傳統醫學融合的結果

簡介


南葯(越南語: Thuốc Nam)是中國傳統醫學和越南當地傳統醫學融合的結果。越南人稱中國為北,與此相對自身為南,其固有醫藥學稱為南醫(越南語: Nam y)。
南葯
南葯
越南傳統醫藥分為南葯和 北葯(越南語 Thuốc Bắc,又稱中藥,越南語 Trung dược)。南葯是指生長在越南的藥物,包括本地植物和引種的植物,北葯是指從中國引進的植物葯,但已經適應了越南當地的氣候。在越南,一般家庭的治療主要使用南葯以及從藥店購買西藥,鄉村的傳統醫生主要使用南葯。
南葯與中國種屬完全不同,但與中國天然藥物用作同一治療目的使用。在市場上銷售時,如與中國生葯的名稱相同,即在名稱后加後綴“Nam”代表“南葯”;而從中國進口的中藥加後綴“Bac”,代表“北葯”,以作區別。例如,中國產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叫“cam thao”或者叫“cam thao Bac”,生長在越南的同種藥物則叫“cam thao Nam”。

輸入中國


早在東漢初年,馬援南征交趾,帶了大量的薏苡回國,就是南葯傳入中國的開始。三國初期,張津在交趾作刺史,又把越南出產的藥物益智子送給曹操,自此之後,輸入中國的藥物代有增加。
南北朝徠時期有沉香、鬱金、蘇合、水蘇和石硫黃等藥物輸入。唐代有白花藤、菴摩勒、毗黎勒、丁香、詹糖香、訶黎勒、蘇方木、白茅香、櫚木等輸入,其中尤以蘇方木輸入得多,且銷路也好。越南的一些成藥,如玉龍膏,在此時也流進中國。
趙宋時代,又新輸入了使君子、麒麟竭、光香、降真香等藥物,其中使君子一葯治蛔蟲有特效,為兒科的要葯。一些治病的醫方也同時輸入,如用“舶上硫黃”及“薏苡”兩葯治痢的方劑。
明永樂年間黃福為交趾布政司,曾訪求越南的醫師和藥師,送到南京任職(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屬明紀》)。此後,越南人陳元陶著《菊堂遣草》、阮之新著《藥草新編》等醫藥巨著,也傳入了中國。
清代,越南藥物丁香油、水安息、伽南香、氣結、胖大海、白緣子等傳入中國不久,便被醫人所採用,如用水安息、枯礬龍骨等葯來“種子”,用丁香油治瘰癧癥結核。通過這些藥物在臨床的應用,也可以使人明了越南的醫藥學對中國醫藥學所起的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