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鼯鼠
海南鼯鼠
海南鼯鼠(學名:Petaurista hainana G.Allen),別名飛狸、巨鼯鼠,是我國獨有的珍稀物種,沒有亞種分化,僅產於海南省。體形大,體長約420毫米,背毛基部棕黑色,腹部毛尖乳白色,尾除尾基背面與體背顏色相同外,其餘部分全為黑色。
海南鼯鼠是夜行性動物,主要以各種植物的花朵、果實為食,通常生活與山地林區里,主要分佈在海南島的大山嶺林區。
海南鼯鼠2000年8月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概述圖來源: )
海南鼯鼠
顱骨相當寬,約為顱長的64.8%;前端至額後部幾乎平直。眶間凹陷明顯。眶上帶細長呈三角形,其前端無凹刻。鼻骨相當長,約為顱長的33.7%。鼻骨前端明顯寬於後端。每一鼻骨外側比內側短,鼻骨後端尖細,兩者在中間合成1小而淺的三角形缺刻,與棕鼯鼠及雲南鼯鼠的截然不同。另外,鼻骨後端明顯地超出前頷骨後端,並向後超出眼眶前緣水平線。門齒孔與其他鼯鼠類一樣短小而窄。齶后緣中間有1短小尖突。聽泡不甚發達,長僅為顱長的19.1%。
頭骨吻短,鼻骨前端微拱。眶間凹穴明顯;眶上突尖細,前緣無缺口,后緣平直。眶上突後有額骨縱嵴。
齒式=22。上額第一前臼齒小,呈柱狀,從外側尚能看到一部分;第二上前臼齒與第一和第二上臼齒約等大;第三上臼齒略小。臼齒式型與鼯鼠屬其他種類基本上相似。臼齒咀嚼面較複雜,呈長方形。鼯鼠的前臼齒是最後長出的。
海南鼯鼠
海南鼯鼠滑翔能力強,能滑翔幾十米,活動時滑翔與爬攀交替,爬攀時前後腳交替,像兔子那樣跳躍前進,能跳越幾米寬的枝椏,也能收起飛膜(皮膜),上攀下爬。在深溝谷里,也偶爾白天出來活動的,見人迅速逃走,形似巨松鼠。
海南鼯鼠巢穴多築在高大喬木的樹洞或枯木中,通宵活動,以晚上10點鐘前最活躍,黎明回巢。海南鼯鼠胃容量約200一300克,食物幾乎與巨松鼠相同,喜啃硬殼果,如山毛櫸科的稠類、槌類各種;桃金娘科的紅營、水央、水雙本、赤蘭等。其他如桑科的常樹;無患子科的假荔枝;樟科的粟米槁等。有時吃南亞松果子。
海南鼯鼠
主要棲息於原始林、熱帶雨林的山坑溝谷地帶的高樹上,那裡枯樹古木甚多,適於棲居。次生林中因高大的喬木較少,林中閉塞,無自然樹洞可供利用,海南鼯鼠一般不喜在此棲居。
海南鼯鼠為中國特有,只產於海南,分佈在海南島的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獼猴嶺等大山嶺林區。
單一物種,無亞種。
20世紀60年代,海南鼯鼠在海南島上比較常見,特別是在壩王嶺大山嶺林區。
20世紀80至90年代間頒布海南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后,海南鼯鼠種群趨於穩定。
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由於海南島的熱帶原始雨林面積在不斷減少,以致大批熱帶林棲的種類瀕臨滅絕。亟待抓緊僅存的原生林保護,加強對海南島壩王嶺等幾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海南鼯鼠皮張大,毛皮顏色美觀,毛長柔軟,絨密,但皮板脆薄,影響毛皮質量,可做手套或裝飾性裘料。
海南鼯鼠覓食對森林有重要的更新作用,不過此作用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