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祖

著名老一輩書畫藝術家

汪德祖,女,[1913---2003]浙江吳興人,著名老一輩書畫藝術家,生前是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北京大學東方文藝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姚氏求正堂藝院顧問,國際文人畫家總會顧問,亞洲孔子學會顧問,嘉興市書畫社名譽社長,上海青浦畫院名譽院長,湖州市美術家協會顧問,湖州英士書畫社顧問,湖州畫院名譽院長等職。1932年成為中國畫會首批國家會員,1934年響應吳青霞陸小曼李秋君等號召參與組建中國女子畫會,1934年入國立西湖藝專[即今中國美術學院]求學,1936年在國立西湖藝專通過中級教師執教資職大學講師會考,獲得中級講師職稱。是汪亞塵與張大千的女弟子之一,是國立西湖藝專[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林鳳眠的學生之一。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汪德祖(1913年5月4日生-2003年11月7日過世)。女,浙江省吳興人。國家一級美術師、藝術系研究員、教授、著名書畫家。生前任北京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台灣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國際文人畫家總會顧問、亞洲孔子學會顧問、湖州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嘉興市書畫社名譽社長、上海青浦書畫院名譽院長、湖州英士書畫社顧問、湖州畫院顧問等等文藝社團組織職務。汪德祖系張大千的女弟子之一,上海著名女畫家吳青霞即是汪德祖的師姐。
汪德祖2003年11月逝世享年91歲。

主要成就


“三絕世間有幾人,蘋州女史筆通神,當年羨煞廣文老,生在今朝步後塵。”這是清朝最後一位秀才蘇局仙先生111歲時寫的一首詩,詩中所贊之“蘋州女史”就是女畫家,現年85歲的汪德祖老人。
汪老,1913年5月生於浙江湖州的名門望族。父親汪魯卿善詩詞文章,好文物古玩,是位風雅儒商,母親張佩瑛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及夫人湯國黎的得意門生,與近代女傑秋瑾交厚,是湖州新婦女的代表人物。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汪德祖幼承家教,習書學畫,14歲即在湖州舉辦了個人書畫展,初出茅廬,顯露才華,從此,開始了漫長而卓越的藝術生涯。
1932年代上海新華藝專校長汪亞塵及藝術大師徐悲鴻等發起組織中國畫會,在全國徵集作品,舉辦展覽。在入選參展的作品中,《公雞圖》格外引人注目,人們從畫面上認識了一個陌生的落款——蘋州女史。這就是年僅18歲的文靜秀麗的汪德祖。
“女史”的稱謂,雖為歷代擅長詩畫的女子沿用,汪德祖自稱女史,別有期許。當年曾任駐美公使的伯父給他起了頗具男性風範的名字,“蘋州女史”的雅號,既道出了籍貫地望,又點明了對身為女性的自信,對此,她十分滿意,一直沿用至今,並逐漸在中國畫壇上響亮起來。
1936年23歲的汪德祖參加由潘天壽、林鳳眠主考的浙江省首屆中級講師會試,獲得中等至高等學校圖畫講師任職資格。
日寇侵華,湖州淪陷,擾亂了汪德祖一家優裕的生活,也打破了汪德祖在寧靜書齋中的夢幻。汪家舉家避難上海租界。當時父母都年近半百,蒙國難當頭,雖有道德文章,卻無謀生之道,汪德祖以柔弱的雙肩毅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為了生計,先執教於南洋女中,上海道中女校,后又兼任“朵雲軒”與上海“海上題襟館”的書畫師,自幼撫弄的畫筆,變成支撐全家衣食的支柱,但是汪德祖並未把心中珍愛的藝術當作單純的謀生手段。
“朵雲軒”的畫師生活,是汪德祖藝術生涯的一個重大轉折,著名畫師王念慈先生不僅收她為徒,還介紹她結識了新華藝專校長、畫壇高師汪亞塵先生。汪亞塵又欣然將這個高弟引薦加入了中國畫會。在中國畫會,汪德祖有幸與當年的畫壇巨擘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朱屺瞻等結識,獲得了向這些藝術大師學習的極好機會。
在這段時間,還與上海的畫壇大師吳青霞結為同窗,有緣共同切磋技藝。她還投師王蓮友、高吹萬等詩家門下學作詩詞。廣泛的涉獵,刻苦的習練,短短的幾年中,汪德祖在詩書畫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她曾出過一本《十二生肖圖》畫冊,每幅畫上都賦詩題詞,全面展出汪德祖詩書畫三絕的才能。《十二生肖圖》畫冊的出版,使汪德祖在上海畫壇一舉成名。
可惜,這本書如今已難覓其蹤。有幸的是,1947年編印的《美術年鑒》上,我們找到了汪德祖的名字。其中對她的評價是:“擅長國畫,所作花卉,妍麗雅逸,尤善畫蝶,頗得社會之佳評”。
汪德祖不僅以書技畫藝令人讚歎,她的人品氣節也令人欽佩。國難當頭的逆境中,家庭生計艱難,有時靠到救濟生會領取施捨,才能勉強維持生活,在這舉步維艱的時刻,上海的一位親戚引來了一個手捧聘禮的商界富翁,當汪德祖得知這個人是投靠日本人做生意發了財,斷然拒絕了這樁婚事。面對日寇鐵蹄的蹂躪,汪德祖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女子,始終保持了中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她積極參加上海書畫界舉行的各種抗日義賣活動,先後義賣作品400多幅,每一幅畫上都認認真真地署明“為抗日義賣而作”,所得錢款全部支援前線抗日將士。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是1937年在上海外灘華聯同樂會,她與102歲的書法家楊草仙,及山水畫家汪式如一同舉行的一場書畫義賣活動,當年的《申報》和《新聞報》曾作了專題報道。那次義賣,楊老以長發代筆,揮寫狂草,汪德祖縴手握管、工繪細描,一老一少相得益彰,引得數百人圍觀喝彩。
抗戰勝利后,汪家遷回了故鄉湖州。母親張佩英在一所公立學校當校長。在這裡,她的全家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也把盛年的才華獻給了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如今,幾經風雨和困苦,汪德祖面龐清瘦,幽靜、深邃中顯露出藝術家的神采。她隨遇而安,心境平和,彷彿鬧市之中的一位隱士。對她來說,只要有吃、有住,有畫,就足夠了。她作畫吟詩,陶醉在詩書畫的海洋中。那並不寬大的畫桌上,不斷出現精美的作品,那一幅幅或質樸渾厚,或清秀寧靜,或幽遠奔放,或柔情甜潤的畫面,有的給人以哲理的思考,有的給人以舒心暢神的心靈感化。這一切來自於作品本身的藝術感染力和從中透露出的作者情懷和境界。
晚年的汪德祖筆耕不輟,把大部分時間依舊醉心於畫桌上,吟詩作畫,暢抒情懷。她以“寧死於畫桌前,不終老病床上”的高昂樂觀的心境營造著夕陽的輝煌。汪德祖先生收受弟子她分三種∶一、她一生只收一個賜她姓汪姓的弟子稱子弟並親筆寫出收入字據,與子女同等。二、她收受二位以上有名望並她最信得過的人推薦的學生收為弟子並親筆簽署收錄門下的字據還讓推薦簽字蓋印為證。三、是寄名與挂名弟子,凡隨她學習半年以上或交往三年以上學生亦可稱謂寄名與挂名弟子。例∶在書畫作品上或題詞上落款XXX弟子存念或雅屬等。汪德祖老人收受弟子是按汪氏祖宗族規方式而定的。是最正統方式。
1999年9月23日至1999年10月27日汪德祖老人與著名老書法家凌禹門老人應國家林業部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京島藝苑以及首都書畫院等單位的邀請,赴首都北京參加1997年10月1日國慶慶典等活動。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錄製了凌禹門、汪德祖、姚丹萍等的藝術活動情況並向全國播出。
為表彰汪德祖老人一生對藝術追求不息的精神,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成就,有關方面正在建造“汪德祖書畫藝術館”,這一消息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1995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會長王光英,老將軍孫毅,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中央黨校副校長薛駒分別為“中國汪德祖書畫藝術館”題寫了館名。
本文發表於1991年世界議會[國際發行刋日文版]1997年8月中國藝術博覽會專刊,1998年9月《收藏》雜誌
作者:劉先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