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索十三套
弦索十三套
弦索十三套是中國民間器樂合奏,屬弦索樂類樂種。因有十三套樂曲而得名。在清乾隆、嘉慶時代以前就已流行,后蒙族文人榮齋收集整理1814年完成,取名《弦索備考》。以琵琶、三弦、胡琴、箏等弦樂器為主,曲有《十六板》、《琴音板》、《月兒高、《海青》、《陽關三疊》、《清音串》、《平韻串》、《琴音月兒高》、《松青夜遊》、《合歡令》、《將軍令》、《普庵咒》、《舞名馬》共十三套樂譜。其中以《十六板》最難。《合歡令》和《將軍令》兩套為箏譜,其餘均為胡琴、琵琶、三弦和箏的合奏譜。
十三套的曲名是:①《合歡令》,不分段;②《將軍令》,由引、身、出鼓3段組成;③《十六板》,16段,有短小引子;④《琴音板》,10段;⑤《清音串》,加尾聲共5段,並附《竹子》分譜;⑥《平韻串》,3段;⑦《月兒高》,7段,由第2段起有小標題,依次為〔桂枝香〕、〔解三醒)、〔玉胞肚〕、〔金絡索〕、〔畫眉序〕、〔紅繡鞋〕;⑧《琴音月兒高》,7段,分段小標題同《月兒高》;⑨《普庵咒》,18段,分段標題依次為〔垂絲釣〕、〔佛頭〕、〔普庵咒〕起段、頭回、頭回一轉、頭回二轉、頭回三轉、二回、二回一轉、二回二轉、二回三轉,三回、三回一轉、三回二轉、三回三轉、結段、〔金字經〕、〔五聲佛〕;⑩《海青》,19段,第13段標記“撒圍”、第14段標記〔三回做鵝鳴〕,19段標記〔大煞尾〕;(11)《陽關三疊》,6段,有尾聲;(12)《松青夜遊》,6段,有尾聲;(13)《舞名馬》,5段,末段標〔定鼎兒〕。
十三套所用樂器,據《弦索備考》載,除《合歡令》、《將軍令》兩曲只有箏的分譜外,其餘11套均用琵琶、弦子(三弦)、箏、胡琴4種;此外,簫、笛、笙三種管樂器和另一種拉弦樂器提琴(類似板胡的二弦拉弦樂器)屬“非弦索正宗”,是可有可無的。在有些分譜的曲名之下,特別註明有“不宜吹”、“萬不宜吹”字樣,指明了管樂器在某些曲調中是萬不可使用的。《合歡令》和《將軍令》兩曲在《弦索備考》中只有箏的分譜未見合奏總譜,可能是編者未及將合奏總譜編入,抑或另有原因,並不說明兩曲只能由箏獨奏。在《合歡令》的曲名標題下,編者註明了“諸器皆可用”,說明該曲並不是專用於箏的獨奏曲。
《弦索備考》六卷,分裝14冊。卷一是指法和“彙集板”(即合奏總譜),是用紅黑兩種顏色隔行相間書寫的;卷二至卷五是4種樂器的分譜;卷六是“工尺字譜”即6首曲調的原始譜。卷一所載兩首“彙集板”(總譜),在傳統合奏形式上別開生面。一曲是《十六板》,是一首由《十六板》原曲另15次變奏組成合奏套曲,以《十六板》為主旋律,另以《八板》與之形成對位,交錯編配而成;另一曲是《岔串》,是在《清音串》第一段旋律的第28板處,插入了另一個曲調《竹子》,與之形成對位的曲調。編者在總譜標題下的說明中指出:“十三套內,此套《十六板》最難,皆因字音交錯強讓之妙”。即此曲的演奏不止於不同樂器的齊奏和局部旋律的加花變奏,而是有意地運用了對位手法。編者在《岔串》總譜之後所寫的注中又指出:“此段與前段(即《十六板》)實為發明前人的苦心,非敢造作也。”說明在合奏中對位手法的運用古已有之,並非他個人的創造。榮齋的這一實踐給我們以深刻啟示,我國傳統音樂蘊藏著豐富的前人智慧和創造,有待於深入的發掘和借鑒。
弦索十三套在清代盛行於北京的民間,在上層社會和文人中間也有廣泛的流傳。並在曲調方面產生了“東城”、“西城”等差異,《弦索備考》譜中均有註明。近百年來十三套的合奏已成絕響,只有少數人能在三弦和箏上演奏少數幾套樂曲。1955年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弦索備考》的簡譜版譯譜;1962年音樂出版社又出版了五線譜版的譯譜。1986年初,中央音樂學院師生按《弦索備考》所載曲譜和樂器配置將十三套樂曲全部付諸演奏,舉行了“弦索十三套專題音樂會”並錄製了全部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