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嘎達梅林的結果 展開
嘎達梅林
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
嘎達梅林,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蒙古族長篇敘事歌《嘎達梅林》產生於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流傳於周邊許多地方。據不完全統計,近現代在科爾沁左翼中旗流傳的蒙古族民歌有上千首,以《嘎達梅林》最具代表性。
2008年1月24日,嘎達梅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Ⅰ-59。
1931年初,嘎達梅林的愛人牡丹面臨流產的危險,不得不和嘎達梅林分離,牡丹派女警衛到附近村裡打聽消息,以便找個合適的住宿地方。女警衛先到哈拉呼扎蘭艾里(現為解放屯),聽說村裡有個梭奈(蒙古語是密探子,專門為嘎達梅林通風報信的人)。說起來也挺巧,這家探子的鄰居正給老母親舉辦60歲大壽宴慶,請來了當地民間藝人桑傑胡爾奇(拉著四線胡說唱的人)。
電視劇《嘎達梅林》劇照
一說起嘎達梅林,桑傑胡爾奇很激動,便欣然答應下來。桑傑胡爾奇最初編了幾段《嘎達梅林》,和往常一樣邊拉著四胡邊說唱著。他一開始把歌詞配在民歌《秀英》的曲子上,結合了四胡說唱的獨特腔調,悠揚動聽。每次故事會開始之前,他就先唱起《嘎達梅林》,原歌詞是:“南方飛來的大鴻雁要落南湖還是落到北湖,要說惹事的嘎達梅林是反抗王爺還是造反出走。北方飛來的小鴻雁,要落北湖還是落到南湖,要說嘎達梅林是為反抗軍閥還是為了蒙古族的土地。”就這樣,《嘎達梅林》就慢慢傳唱開了。
由於全詩較長,后經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后變為現在的四段詞。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達梅林》歌譜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呦。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歌曲賞析
這四段詞用了段落重疊的手法,集中抒發了對英雄的懷念與崇敬。這是一首建立在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基礎上,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短調民歌。音調寬廣豪邁、莊重肅穆,既表現了人民群眾真摯深厚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的高大形象。
歌曲影響
《嘎達梅林》是蒙古族人民集體創作而成的,又經過無數優秀民間藝人的整理和加工,使情節更加豐富,語言更加精彩生動,已成為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申報的“嘎達梅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546。
流傳範圍
《嘎達梅林》是蒙古族敘事民歌一張具有代表性的“名片”,主要流傳在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草原上。
《嘎達梅林》最初由陳清障、鵬飛、孟和巴特、達木林、軍力、美麗其格、松來扎木蘇、塞西雅拉圖等人翻譯整理后,1950年發表於《人民文學》上。自此《嘎達梅林》聲名鵲起,在全國範圍內有了一定的影響。
嘎達梅林( 1892年一1931年),本名那達米德,漢名為孟青山,因在家排行老小所以叫“嘎達”,而“梅林”是指他的官銜,故此叫“嘎達梅林”。嘎達梅林是達爾汗旗人(現在的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清末,清朝政府實施“移民實邊”政策,大量漢人流人草原放墾開荒。蒙古王公又與東北軍閥勾結大規模開墾草原,達爾罕旗四分之三的草原被放墾、牧場縮小、牧民被迫背井離鄉,引起了牧民的憤怒。嘎達梅林為了牧民的利益和蒙古人民的土地發起“獨貴龍運動”。不幸的是,蒙古王公與張學良部下串謀殺害了嘎達梅林,起義以失敗告終。嘎達梅林的英雄事迹被民眾以敘 事民歌形式記錄下來,產生了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事民歌形式記錄下來,產生了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
敘事民歌《嘎達梅林》產生於起義后,以真實事迹為背景,較完整的交代了起義的全過程,從而塑造了嘎達梅林的英雄形象。該民歌的韻文約有2000餘行,演唱全曲需要四個多小時,抒情性與敘述性相結合,其旋律樸實、曲調深沉、語言生動感人。敘事民歌《嘎達梅林》充分體現了蒙古人民崇拜英雄的傳統思想。闡述了蒙古科爾沁近代社會主要矛盾。通過塑造嘎達梅林的形象表現了蒙古人民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的博大情懷。
基礎知識
附點四分音符、四四拍強弱規律的掌握運用。
演唱技巧
注重歌唱氣息、呼吸、喉頭的穩定;聲音位置的強化;演唱狀態的優美。
情感處理
嘎達梅林的起義是為了保護蒙古族牧民的利益,而放墾對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對環境的破壞。由於短視和無知,人們對草原的放墾並未因嘎達梅林的起義而停止。光是科爾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為“科爾沁沙地”,是西遼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屬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風蝕沙地半固定狀態為主。科爾沁沙地正以每年1.9%的速度在發展,總面積800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沙地。嘎達梅林犧牲的烏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變成一條沙溝,河早已斷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農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
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蒙古族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它堪稱是一幅描繪蒙古族社上蒙古族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它堪稱是一幅描繪蒙古族社會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蒙古人民的鬥爭會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蒙古人民的鬥爭生活,他們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揭饌他們在草原犯生活,他們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揭饌他們在草原犯下的種種罪行,譴責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勾結,賣國求榮為下的種種罪行,譴責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勾結,賣國求榮為非作歹的可恥嘴臉;同時,他們憤恨清政府在內蒙古地區推非作歹的可恥嘴臉;同時,他們憤恨清政府在內蒙古地區推行的“移民實邊"放墾荒地的政策,並最終以武裝起義的形式行的“移民實邊”放墾荒地的政策,並最終以武裝起義的形式反抗壓迫,這個故事的背後蘊藏著巨大的人性崇高美。嘎達反抗壓迫,這個故事的背後蘊藏著巨大的人性崇高美。嘎達梅林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從他為自由、為梅林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從他為自由、為生存為愛而走向死亡的勇敢精神來說,他也是全人類的英生存為愛而走向死亡的勇敢精神來說,他也是全人類的英雄。
從理論上剖析,挖掘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使其在實踐中得以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嘎達梅林”情節生動曲折,語言凝練,音韻鏗鏘,曲調優美,氣勢雄渾悲壯,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珍貴的文學、音樂價值。
何巴特爾,男,1939年出生。2008年,何巴特爾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申報。項目名稱:嘎達梅林。
蒙古族敘事民歌《嘎達梅林》,內容豐富,篇幅浩大,反映了科爾沁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蘊含著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熱愛故土、熱愛人民、崇尚英雄主義等價值觀,是一部集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優秀敘事民歌之一。鑒於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瀕危性,2007年6月20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議批准,《嘎達梅林》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又被文化部批准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1956年,著名作曲家辛滬光於中央音樂學院創作了交響詩《嘎達梅林》,從此,嘎達梅林成了富有蒙古族民族靈魂的英雄楷模,從而進一步確定其在蒙古族民族音樂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