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棘獅子魚
硬骨魚綱蟾魚目魚類
三棘獅子魚,俗名淡水獅子魚。原產地為東南亞沿岸及各河口水域。
三棘獅子魚
稍延,漸側扁;寬,吻寬短,鼻脊缺刻;鰓蓋膜頰連;厚皮、鱗、具皮質突;背鰭,鰭棘末端露;胸鰭寬,伸達臀鰭;尾鰭圓截形;各鰭均厚皮。呈棕灰,具規則灰黑紅斑塊。
棘獅魚,俗淡,達左右。產南亞沿岸及各河域。魚配合環境擬態,眾,,占,且齒細。雖,紅睛,稱形態,非趣。
三棘獅子魚
新進魚餓死的概率在80%以上。
淡水獅子魚分兩種的,南美的是純淡水的,好養,貴,在淡水裡面很難長久飼養的,本身是喜歡含鹽偏鹼的水。但是開口不難的,可喂血蟲,用小活魚喂更好,不喜歡動,喜歡躲藏,一般在晚上出來找吃,搭建洞穴給它。在淡水中容易因為滲透壓的原因皮膚潰爛感染而死,我曾經試過幾條丟在純淡水中都因為這個問題掛掉,但是在汽水中就生存得很好,這個魚抵抗力很差,很容易被感染,所以絕對不是混養的好對象,而且汽水也不適合一般的淡水品種,因為反過來汽水同樣對淡水魚有滲透壓的問題,容易導致純淡水類腎虧。越獄你的魚不進食多數是因為環境壓製造成的,你可以試試把水調成汽水,適應以後一般都會開口,但不要一下調成汽水,最好是在一個禮拜內每天增加少量鹽份調高。
飼養環境:適宜水溫為22-28℃,對環境的要求並不苛刻,但以鹼性而稍帶鹽分的水質最好。個性貪婪,不可與小魚混養,否則將成為其腹中物。性不喜光線明亮的地方,通常會尋找洞穴或其他可隱藏的地方躲起來,故需在水槽布置流木、洞穴等,供其隱藏。
挑選方法
1、到相熟,可信任的地方購買。或經可信任的朋友介紹。
三棘獅子魚
3、再觀察三棘獅子魚在水中的泳姿,看看它是否有不正常的擺動。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活躍的。
4、觀察三棘獅子魚眼睛是否健全,選擇那些眼睛晶瑩光滑的。不要選那些眼睛混濁和眼睛上有一層白膜的魚,留意它的眼睛是否比同類型的魚凸出。
5、選擇那些魚鰭完整的魚,留意三棘獅子魚皮膚是否帶有過多的黏液。
6、也要留意三棘獅子魚的呼吸是否比同類型的魚快。
7、決定好后便可以買魚了。買了三棘獅子魚回家后,要準備落缸。
繁殖特點
三棘獅子魚屬卵生。雌雄魚在無底花盆做的產床內鑽來鑽去,舔食花盆內壁,即要產卵。每窩產卵500~600枚。
繁殖方式
6~7個月成熟,壽命4~5年,雄魚身體細長,背鰭、臀鰭略長於尾鰭,末端尖。發情時胸部特別紅。雌魚腹部鼓,背鰭、臀鰭末端略圓,略短於尾鰭,胸部色淡於雄魚。成對飼養於40~60×20~25×23(厘米)箱中,用4~5天的老水,繁殖水溫25~26℃,雌雄魚在無底花盆做的產床內鑽來鑽去,舔食花盆內壁,即要產卵。每窩產卵500~600枚,都粘在花盆內壁上。
將帶卵的花盆取出,放入與上述水質、水溫相同的水族箱中進行人工孵化,2~3天出小魚,3~4天游起來,喂灰水2~3天;喂小紅蟲3~4天能吃蜘蛛蟲,20多天倒入飼養箱中(用4~5天老水),再過10多天又可產第2次卵。
雌魚多數在產卵后力竭而死,護卵和撫育後代的重任就落在雄魚身上在繁殖期,雌三棘獅子魚喜歡將卵產在沿岸潮水邊界線的岩石縫中,雄魚隨著在旁射精,使卵受精。雌魚多數在產卵后力竭而死,護卵和撫育後代的重任就落在雄魚身上。當潮水退去時,一些卵會露出水面,雄魚就用口向上吐水,或用尾鰭拍打水面,使水濺到卵上,以保證卵的濕潤。若有飛鳥襲擊卵,雄三棘獅子魚就不斷地發出叫聲來恐嚇對方,即使被飛鳥啄得腹破腸流,仍
三棘獅子魚
三棘獅子魚其外貌並非慈眉善目,而名稱也似乎給人以弱肉強食的兇殘印象。可誰曾料想,雄性三棘獅子魚竟有一顆慈父心和呵護兒女的技藝。自打雌性三棘獅子魚在退潮海水的邊沿產卵之後,雄性三棘獅子魚就及時承擔了父親的責任和義務。除了要保護魚卵免受兇猛動物的傷害外,還要在退潮時,口中含水噴吐到魚卵上,以保持孵化所必需的濕潤。偶爾,它們還使出用魚尾拍擊海水,將濺起的水花噴灑出魚卵的絕招。魚卵孵化出幼魚后,它們的慈父愛心並未減退,仍然一如既往地陪伴、護衛在幼魚群的左右。遇到險情,長著吸盤的幼魚就向魚爸爸游去,不一會兒功夫,魚爸爸的周身就被吸附它身體的幼魚密密麻麻地簇擁起來。看上去,它們父子間也不知道究竟是誰護衛誰了。慈父就這樣滿載著吸附周身的幼魚,游向深海中去。
防治方法:可選用3-4片土黴菌,溶於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濃度浸泡,多次用藥后可痊癒。
其病原體是多子小瓜蟲。小瓜蟲侵入魚體皮膚后,病魚皮膚粘液增多,魚的胸鰭、背鰭、尾鰭和體表皮膚上肉眼可見一層密密麻麻的白點。患病初期,病魚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後期,病魚獃滯地浮在水面,投餌不食。
防治方法:根據小瓜蟲在水溫25℃以上不易繁殖、28℃時開始死亡的生理特點,可將水溫緩慢地升高到28℃,靜養數天後小瓜蟲胞囊開始脫落,及時更換新水,病魚即可康復。也可選用O.05-0.07%的紅汞藥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將病魚浸洗5-10分鐘。
膚霉病(水霉病、白毛病)
其病原體是水霉和綿霉,菌絲形態細長,且有分枝,它們一端像根狀,著生於魚的體表皮膚內,其餘則露出體外。菌絲長達3厘米,呈灰白色,柔軟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魚體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層白翳。患病後期,菌絲深入體表皮膚,死亡率很高。
布婁克蟲病
病原:該蟲為石斑瓣體蟲屬管咀、斜管科,側面觀可見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蟲體腹面觀呈橢圓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um,腹面前部有一圓形胞口,能夠伸縮,蟲體的前部及背部前緣有纖毛,在大核後方有1個猶如發朵的瓣狀體,此蟲為分裂法繁殖。
流行情況:該病流行於熱天,主要危害20-50mm的魚苗。水溫25℃以上。在高密度流水養殖及網箱養魚更為多見,發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癥狀:其主要寄生在魚苗的鰓部,大量寄生時鰓部呈灰白色,粘有許多污物,體表也時有寄生形成不規則的白斑,胸鰭從體側垂直伸開,病魚常浮於水面,遊動遲緩,可用顯微鏡鏡險判斷。
原蟲性病害
病原:鹹水小瓜蟲,蟲體呈球形或卵形,類似多子小瓜蟲,大小0.066-0.45×0.034-0.36mm,全身披有纖毛,一般有四個念珠伏大核。
流行情況:成水小瓜蟲主要寄生在海水魚的鰓、皮膚、鰭等處,每年5月中旬至8月份沿海各海區均有流行,鹹水小瓜蟲適宜繁殖溫度20-25℃,其胞囊及其幼蟲傳播。
癥狀:首先體表出現大量小白點,嚴重時魚體覆蓋有一層白色薄膜,由於蟲體的破壞會引起斷髮性細菌感染,從而造成魚體表皮發炎、壞死,鱗片易於脫落,鰭條腐爛,裂開,寄生鰓部時,破壞鰓片,感染上細菌后,會引起爛鰓現象。蟲體侵襲魚的眼角膜時,會引起發炎、變瞎,病魚食慾減退,體瘦,游泳失調。蟲體可用顯微鏡觀察判斷。
防治方法:1、密度不宜過密;2、用0.4-1ppm孔雀石綠浸泡病魚5-10分鐘,隔日再浸浴一次;3、60ppln福爾馬林浸浴15-20分鐘,水草缸則為20-30ppm全池潑灑,4、殺蟲靈用淡水配成50ppm,浸洗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