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列寧編著的俄國經濟著作

《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蘇聯革命家列寧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9年。

列寧在該書中,對俄國社會經濟制度和階級結構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證明資本主義無論在城市或鄉村都已成了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俄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內容簡介


全書共八章,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列寧分析、批判了民粹派經濟學家的理論錯誤,集中闡述了有關資本主義國內市場的幾個基本理論原理。第二部分即第二至四章,列寧概括了改革后俄國農業資本主義演進的特點。第三部分,即第五、六、七章,列寧闡述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問題。俄國工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小商品生產、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大機器工業。這三個工業形式之間存在著最直接、最密切的聯繫和繼承性。第四部分主要是第八章,研究了國內市場的形成,論證了俄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出版信息
該書載於1900年5月和6月《科學評論》雜誌第5期和第6期,其單行本於1899年3月出版。中譯文被收入《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第3卷。

作品目錄


第一章民粹派經濟學家的理論錯誤第二章農民的分化
一、社會分工一、新羅西亞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二、工業人口增加,農業人口減少二、薩馬拉省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三、小生產者的破產三、薩拉托夫省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四、民粹派關於額外價值不可能實現的理論四、彼爾姆省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五、亞·斯密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觀點以及馬克思對這些觀點的批判五、奧廖爾省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六、馬克思的實現論六、沃羅涅日省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七、國民收入論七、下諾夫哥羅德省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八、為什麼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有國外市場?八、其他各省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的概述
九、第一章的結論九、上述關於農民分化的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的匯總
十、地方自治局統計和軍馬調查的總結資料
十一、1888—1891年和1896—1900年兩次軍馬調查的比較
十二、關於農民家庭收支的地方自治局統計資料
十三、第二章的結論
第三章地主從徭役經濟到資本主義經濟的過渡第四章商業性農業的發展
一、徭役經濟的基本特點一、關於改革后俄國的農業生產以及各種商業性農業的總的資料
二、徭役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結合二、商業性穀物業地區
三、對工役制度的評述三、商業性畜牧業地區。關於牛奶業發展的總的資料
四、工役制度的衰落四、續。上述地區的地主經營中的經濟
五、民粹派對問題的態度五、續。牛奶業地區農民的分化
六、恩格爾哈特農場的歷史六、亞麻業地區
七、機器在農業中的使用七、農產品的技術加工
八、機器在農業中的意義八、工業性蔬菜業和果園業;市郊經濟
九、農業中的雇傭勞動九、關於資本主義在俄國農業中的意義的結論
十、自由雇傭勞動在農業中的意義十、民粹派關於農業資本主義的理論。“冬閑”
十一、續。村社,馬克思對小農業的看法,恩格斯對現代農業危機的見解
第五章工業中資本主義的各最初階段第六章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家庭勞動
一、家庭工業和手藝一、工場手工業的形成及其基本特點
二、工業中的小商品生產者。小手工業中的行會精神二、俄國工業中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
三、改革以後小手工業的發展。這一過程的兩種形式及其意義三、工場手工業的技術。分工及其意義
四、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莫斯科省手工業者的按戶調查資料四、地域的分工和農業同工業的分離
五、資本主義的簡單協作五、工場手工業的經濟結構
六、小手工業中的商業資本六、工場手工業中的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包買主”和“廠主”
七、“手工業和農業”七、資本主義的家庭勞動是工場手工業的附屬物
八、“手工業同農業的結合”八、什麼是“手工”工業?
九、關於我國農村前資本主義經濟的幾點意見
第七章大機器工業的發展第八章國內市場的形成
一、工廠的科學概念和“工廠”統計的意義一、商品流通的增長
二、我國的工廠統計二、工商業人口的增長
三、對大工業發展的歷史統計資料的分析三、雇傭勞動使用的增長
四、採礦工業的發展四、勞動力國內市場的形成
五、資本主義大企業中的工人人數是否在增加?五、邊疆地區的意義。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
六、蒸汽發動機的統計六、資本主義的“使命”
七、大工廠的增加附錄
八、大工業的分佈莫斯科省農民小手工業統計資料匯總表
九、木材業與建築業的發展歐俄工廠工業統計資料彙編
十、工廠的附屬物歐俄最重要的工廠工業中心
十一、工業與農業的完全分離
十二、俄國工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

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馬克思主義者和自由主義民粹派爭論的中心問題是俄國資本主義的命運問題。而這個問題同俄國革命的前途和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密切關聯。自由主義民粹派代表丹尼爾遜等人宣稱,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並不具備基礎,其產生純粹是人為措施的結果。民粹派認為俄國可以避開資本主義,通過農村公社達到“社會主義”。這個結論勢必否認俄國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以及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作用,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障礙。列寧認為,要批判民粹派的觀點,只分析它們的錯誤和舉出國內市場形成和發展的事實是不夠的,必須考察俄國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分析俄國的經濟和社會階級結構。《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為了完成這個困難任務而撰寫的一部著作。

作品鑒賞


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列寧指出俄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有其現實基礎即必然性。他指出,由於加工工業與採掘工業的分離,製造業與農業的分離,使農業本身也成為生產商品的經濟部門。把產品的各種加工彼此分離開來,不僅引起農產品和工業品之間的交換,而且也引起各種農產品之間的交換。這種日益發展的分工使它們各自的產品變成交換的商品,這樣市場就形成了,而市場的形成又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提。因此,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全部發展過程的基礎。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絕不是民粹派理論家宣揚的那樣是人為措施的結果等等,它是改革后的俄國出現的社會分工的必然。
其次,民粹派斷言小生產者的破產必將導致國內市場的縮小,列寧對此予以反駁,認為小生產者的破產並沒有導致國內市場的縮小,相反地,擴大了國內市場。小生產者的破產必然導致另一些人對這些生產資料的佔有,這些生產資料的新佔有者以商品形式生產那些原先歸生產者本人消費的產品,於是擴大了國內市場;此外,對市場來說,重要的絕不是生產者的生活水平,而是生產者擁有的貨幣。總之,直接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的分離標誌著從簡單商品生產到資本主義生產的轉變,同時也標誌著國內市場的建立。
再次,列寧認為俄國資本主義的擴張、國內市場的擴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產資料的生產。依據馬克思的理論,即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產品和個別產品一樣,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及額外價值三部分構成;必須區分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與消費品的生產,可以從馬克思的實現論中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就是國內市場的擴大,與其說靠消費品,不如說靠生產資料。列寧指出,闡明實現問題是弄清國民收入問題和國民消費問題的前提。
最後,列寧討論了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有國外市場的問題。列寧指出,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有國外市場取決於以下幾點:資本主義只是超出國家界限的廣闊發展的商品流通的結果;社會生產各部分之間需要保持適當的比例;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是生產方式的經常改造和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因此,國外市場的尋求絕不像民粹派經濟學家所描述的那樣,是證明了資本主義無力維持下去。事實卻完全相反,這種需要明顯地表明資本主義進步的歷史作用,資本主義把世界所有的國家聯結成統一的經濟整體。
在第二部分中,列寧就“農民的分化”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列寧首先指出了俄國農民分化的社會環境是商品經濟。現代俄國農民處在這個社會環境中,完全受市場的支配,存在著競爭、搶租和搶購土地、生產集中等任何商品經濟和任何資本主義所固有的一切矛盾,俄國村社農民不是資產階級的對抗者,而是資本主義最深厚的基地,村社內部資本主義因素正在形成,村社農民陷入市場旋渦的必然結果就是促進農民的分化。列寧進而指出,農民的分化意味著舊的宗法式農民的徹底瓦解和俄國新型農村居民的形成。有兩種新型農村居民,一種是農村資產階級或富裕農民,他們在整個農民經濟中占絕對的優勢,是現代農村的主人;另一種是農村無產階級,即有份地的雇傭工人階級,最典型的農村無產階級就是有份地的僱農、日工、小工、建築工人和其他工人;介於二者之間的中等農民的特點是商品經濟發展最差,他們大多數的命運是進入到農村無產階級中。此外,列寧還指出農民分化的結果就是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國內市場。但是俄國農村中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以及工役制阻礙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可見,農村公社並不像民粹派講的那樣完美,在農村中,農民的分化愈來愈深刻、愈來愈厲害。
列寧研究了地主經濟從徭役經濟過渡到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與民粹派不同,列寧揭示了這一過程的歷史進步性和長期性。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不能一下子產生,徭役經濟不能一下子消滅,改革后的地主經濟制度只能是一種既包括徭役制度特點又包括資本主義制度特點的過渡性的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就是雇傭工人用私有主的農具和牲畜來耕種土地,無疑比工役制有進步。這種制度的演進,促進“遷移”的產生,破壞工役制;造成居民的流動,帶來“純經濟”上的益處。
列寧還討論了商業性農業的發展問題。列寧通過對商業性穀物地區、商業性畜牧業地區等地區的研究,指出改革后農業演進的基本特點就是農業越來越帶有商業的即企業的性質,商業性農業的增長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國內市場。其原因在於,農業的專業化引起了各農業地區之間、各農場之間和各農產品之間的交換;農村居民對供個人消費的加工工業產品的需求增長;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列寧還指出,儘管資本主義在農業人口中間引起諸多矛盾,但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依舊有其進步意義。同時,不能忘記這種經濟制度的歷史暫時性,也不能忘記它固有的深刻的社會矛盾。民粹派分子抹殺農民的分化,無視俄國農業中使用機器的資本主義性質,用“農業副業”等等來掩蓋農業雇傭工人階級的形成,這種對矛盾的態度是極其錯誤的。
在第三部分中,列寧論述了小商品生產的特徵是完全的手工業技術。家庭工業和手藝匠、小商品生產者等均採取手工業技術形式,他們懼怕競爭,擔心它破壞了小手工藝人和小手工業者原有的宗法式樂園。但是,競爭和資本主義對其影響卻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階段形成的區域市場總歸要被資本主義聯結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世界市場。
資本主義手工業生產包括了從家庭手工業和手藝開始到很大的手工工場的雇傭勞動為止的一切工業形式。而民粹派經濟學家卻把各種類型的經濟組織混淆起來,把“手工工業”看作是某種在經濟上單一的、自身相同的東西,並且把它同資本主義對立起來,而對資本主義又直截了當地理解為“工廠”工業。列寧認為,這就把大批列為“手工業者”的按資本主義方式雇傭的工人從資本主義中去除了。工場手工業階段採取了分工的形式,技術比前一階段有了充分的發展,大批傳統農民成為工人、成為工匠。由於其依舊採用手工技術,這與小商品生產很接近,同時,它的發展促進了產業工人的出現,使工人群眾嚴重依附於資本,已與未來的工廠階段接近。可見,此階段是連接小商品生產與工廠的關鍵。
機器大工業階段區別於以往階段的最大特點是勞動的社會化。比如,為巨大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進行生產,在購買原料及輔助材料上同國內各個地區及各個國家存在密切的商業聯繫,巨大的技術進步,龐大的企業造成的生產與人口的集中,人口流動性的形成,工人需求的增大和開化水平的提高等等,都表徵著國內生產日益社會化,也預示著生產參與者日益社會化。列寧指出,俄國工廠工業的迅速發展,建立起巨大的並且日益擴大的生產資料市場以及個人消費品巿場。大機器工業是資本主義的最高峰。
在第四部分中,列寧根據俄國的統計資料,從商品流通、工商業人口、雇傭勞動的使用和勞動力國內市場的形成等方面,對俄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從而有力地證明了,資本主義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俄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這個結論是對民粹派“避開”論的有力反駁。

作者簡介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建立者和第一位領導人。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