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Chengdu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osttry Sciences)是在整合成都市農業科技資源基礎上,於2007年成立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直屬正局級事業單位,是集科研、培訓、推廣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林科研機構。始建於1963年,主要從事糧油作物新品種選育、農業生物技術及節本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包括一個職業學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和九個研究所。2009年9月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劃出,歸口成都市教育局,2009年11月將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檢驗檢疫行政職能划回成都市水務局。
主要開展農業、林業、水產業的基礎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推廣等公益性農業服務,承擔國家、省、市下達的相關任務;開展農業、林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水產品選育(引進)及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開展相關科學技術宣傳、諮詢和服務;開展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及農業和農村實用人才的短期培訓。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是在整合成都市農業科技資源基礎上,於2007年成立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直屬正局級事業單位,包括一個職業學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和九個研究所(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園藝研究所、作物研究所、農業機械研究所、林業研究所、水產研究所、再生能源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農產品研究所)。
2009年9月,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劃出,歸口成都市教育局。
2009年11月,將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檢驗檢疫行政職能划回成都市水務局。
2010年2月,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整體搬遷至溫江新院區。
2016年2月,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6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組建成都農業創新創業聯盟、成都農業職業經理人學院。
2017年4月17日,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與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在成都舉行簽約儀式,就林業生態環境監測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成都分中心。
2018年11月,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依託各自的科技和人才優勢,推進資源整合,共建都市農業研究中心,共同開展現代設施農業和植物工廠領域的科研和成果轉化研究。
2019年1月14日,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馮秀富,副院長曾超、韓慶新率行政辦、科規處、人事處負責人到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調研。雙方簽定了合作協議書,以科技合作為主要載體,共建深度合作平台。
根據2020年9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有在編人員237人,其中科技人員174人(取得高級職稱資格120餘人,碩士學歷79人、博士學歷15人)、現有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創新團隊專家、四川省優秀專家、成都市優秀專家等稱號以及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36名。
國家級突貢專家:張汝全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張汝全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張汝全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韓慶新、楊壯志、桑有順、陶蘭蓉、鄒瓊、王繼勝
四川省優秀專家:鄒瓊
四川省創新團隊專家:韓慶新、帥正彬、陳玲、曾先富、沈超、桑有順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張汝全
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楊進、陳霞
成都市十大傑出青年:張汝全
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徐敬洪、袁亞章、王繼勝
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韓慶新、楊壯志、帥正彬、陳玲、張建軍、肖前剛、徐敬、桑有順、袁亞章、鄒瓊、王繼勝
(上述名單不全)
根據2020年9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設有9個研究所;建有國家改良中心分中心1個,國家原原種繁殖基地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3個,四川省原原種脫毒快繁基地1個,成都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此外還是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成都分院、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成都分中心。
國家改良中心分中心(1個):國家油菜改良中心四川成都分中心。
國家油菜原種繁殖基地(1個):國家油菜原種繁殖基地。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都油菜綜合試驗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都馬鈴薯綜合試驗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都蔬菜綜合試驗站。
四川省馬鈴薯原種脫毒快繁基地(1個):四川省馬鈴薯原種脫毒快繁基地。
成都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成都優質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優質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所(9個):都市現代農業與信息研究所、園藝研究所、作物研究所、農業裝備研究所、林業研究所、水產研究所、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農產品加工與貯藏研究所。
根據2020年9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建有科研試驗基地730畝,總建築面積31054平方米,建有專用實驗室、通用實驗室等科研用房,科技成果展示廳、檔案室、學術報告廳、標本及成果陳列室等科研輔助用房,以及貯藏室、冷凍庫、機具庫、標準廠房等,另建有22000平方米鋼架大棚和隔繁網室。
主要優勢學科有:油菜、蔬菜、水稻、馬鈴薯、林業苗木、沼氣設計等。
根據2017年12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有九個研究所:都市現代農業與信息研究所、園藝研究所、作物研究所、農業機械研究所、林業研究所、水產研究所、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農產品研究所,六個處室:行政(黨委)辦公室、人事處、財務處、科技規劃處、監察審計處、產業發展與成果轉化處。
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
主要職責包括:負責採集、分析、發布、存儲農村經濟信息,為成都市委、成都市政府決策與管理提供信息服務;為現代農業投資項目提供經濟分析與市場預測;具有大、中專業系統建設及網站製作優勢;曾製作完成“成都市移民信息系統”、“成都中醫藥網”、“成都市獼猴桃地理信息系統”、“成都市無公害基地地理信息系統”等系統建設。
與中國移動成都分公司合作建設完成了覆蓋全市農村的“農信通信息系統”服務體系。搭建了包括市、縣、鄉、村四級信息服務網路體系;依託“中國西部農業在線”和“三農熱線”兩大服務信息平台;為成都市乃至西南片區、全國各地農村經濟信息提供服務。為區(市)縣、鎮信息員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提供保障。目前,成都市農村經濟信息中心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 市級“農村信息化示範單位”。
園藝研究所
始建於1959年,主要從事蔬菜及園藝作物的新品種(引)選育及相關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現有研究員2名、高級農藝師10名、農藝師16名、助理農藝師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擁有研究生學歷的科技人員7人。
目前已發展成為以蔬菜育種研究為主,花卉、食用菌、果樹、園林綠化等研究開發協調發展的研究所,先後承擔了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150餘個,獲科技成果獎131項,選育和成功引進大白菜、番茄、辣椒、茄子、豇豆、甘藍、大蒜、食用菌等蔬菜新品種100餘個,在長江流域示範推廣種植面積近200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菜籃子”建設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並起到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用。
作物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帶隊考察調研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八五”以來,育成糧油作物新品種26個,研製和集成農業新技術15項,獲國家及省市科技成果獎52項,其中6項達國際先進水平。新品種、新技術在全國累計推廣11225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65億元。先後被成都市委、市政府授予“成都市科技興農先進集體”、“成都市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等稱號。
林業研究所
成立於1983年,主要從事林業應用技術研究,新品種引進、試驗;林業科技成果推廣,技術培訓、諮詢;應用先進技術,建立引種、選育、試驗、示範、生產、推廣統籌安排、合理的良種繁育體系,繁育名特優經濟林良種;園林綠化設計、施工、養護;植物病蟲害防治;森林資源評估、林業工程監理、技術培訓、諮詢等。
下設成都興綠林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都立地林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叄級綠化資質)及成都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乙級資質)。其中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1人,高級工程師9人,中級職稱10人,技術人員等16人。
水產研究所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是從事水產相關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主要研究領域為水產養殖品種選育、水產增養殖技術研究、魚類營養與飼料研究、魚類病害防治技術研究、魚類養殖環境研究及水產項目可行性研究等。建所以來,已先後承擔部、省、市重大科研項目 40 余項,取得部、省、市科技成果 20 多項,已先後成功進行了建鯉、江團、南方大口鯰、羅非魚、日本白鯽等多個品種的引進、馴化、試驗、示範工作;形成了科技研發與技術服務並重、科技研究成果與科技服務對接相結合的獨特研究模式。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成立於1991年,是成都市目前唯一的沼氣科學研究設計單位,主要承擔城鎮凈化沼氣池、大中型養殖及工業沼氣工程勘察設計、工程質監,有機廢棄物沼氣發酵工藝裝置的科研實驗、工藝、推廣沼氣新工藝技術,綜合利用研究技術指導等工作。已有1000名中央及省內外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同行,以及美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朝鮮、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名外國朋友來成都市視察、考察,進行技術、學術交流。
研究開發的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和規模養殖場沼氣工程,對治理水污染、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發展循環經濟等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成都市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做出了突出貢獻。累計設計建成城鎮住宅、公廁凈化沼氣池、規模養殖場沼氣池一萬餘處。
畜牧研究所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畜牧研究所開展的研究領域和方向:養殖場糞便及其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技術;節糧型飼料原料資源開發與利用;獸葯、動物保健品、中草藥和新型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養殖場除臭劑、微生態製劑、酶製劑的研究與開發;規模化養殖、健康養殖綜合配套新技術研究;動物新品種引進、繁育與推廣技術研究;畜禽疾病實驗室診斷、快速診斷技術分子診斷技術研究。
農產品研究所
專門從事農產品加工、儲藏、物流和食品科學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是以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物流關鍵技術研究為特色,利用生物技術、核技術、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食品物料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安全、食品輻照、發酵工程、食品工藝、食品工程及農產品保鮮與貯運、農產品加工機械等科學技術問題。重點圍繞成都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技術需求,結合本地區農業生產、食品科學和居民消費者的自身特點,通過農產品加工、貯運和保鮮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加快成都市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
農業機械研究所
創建於1966年,主要承擔適用新型農業工程技術裝備的研製開發,應用推廣,試驗示範工作。現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人數佔總人數的80%,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項,國家專利技術10多項。
堅持以“應用推廣先進實用科學技術,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為辦所宗旨,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和良好服務。現已基本形成“啤酒糟和白酒糟綜合利用工程、農副產品深加工中脫水工藝及設施、水稻生產機械化全程設備配置、農村及小城鎮安全飲用水凈化工程、食用菌菌渣綜合利用工程、農副產品冷凍保鮮工程、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及溫室設施”等七個大類的科研和技術推廣。
開展農業、林業、水產業的基礎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推廣等公益性農業服務。
建院三年來全院共實施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21項次(國家級34項次,省級89項次,市級59項次,對外合作39項次)。爭取並落實了油菜、馬鈴薯、蔬菜、大麥等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成都綜合試驗站);7項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獎; 17個新品種通過國家、省級審定,10餘個新品種被農業部和四川省農業廳推薦為主要推廣品種;蓉油系列雜交油菜新品種在全國20個油菜主產省(市、區)得到推廣;19個蔬菜新品種在成都市內外進行了示範推廣;新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2項;鑒定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10餘項;新申請國家新品種保護權15項;進入四川省創新團隊崗位專家或協作崗位專家7個;馬鈴薯原原種的供應量約佔全省的80%;組培供應巨桉樹苗約佔成都市種植面積的50%;成都市80%以上的沼氣池由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設計;自行研製的“走道式秸稈還田生態種植新技術”已在成都市範圍開展技術示範和推廣;篩選的10餘個脫毒彩色薯品種發展了近萬畝,並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撐,吸引了食品企業的積極響應;承擔的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高效沼氣發酵裝置及沼氣發電研究與開發”有效解決了規模養殖場禽畜糞便利用率低,能耗高,環境差等問題;自行研製的“特色農產品微環境調控集成技術”、 “彩色薯精深加工技術”等十幾種新技術、新工藝已和近二十家企業達成合作協議。三年多來,全院共研製引進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等357個(項),推廣應用新設備6種。
開展現代農業新技術和農民實用技術專題培訓630餘次,培訓人數達50730餘人次;與雙流區、彭州市、蒲江縣、崇州市政府簽訂了院縣(市)合作協議,分別與200餘個鄉(鎮)、村、專業經營大戶、專合組織、科技園區達成了科技服務外包協議,有效推動了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和各區(市)縣、企業的合作;選派了在相關專業領域具有高級職稱和豐富經驗的44名專家作為科技特派員到各區(市)縣進行科技服務,為各區(市)縣爭取落實各級各類項目60餘個,並作了大量專項服務工作,得到了各地的肯定與好評;新建科技諮詢點、專家大院39個,新建科研試驗示範點(片)68個。
姓名 | 職務 | 職責 |
馮秀富 | 黨委書記、院長 | 主持院黨委和行政全面工作。 |
劉誠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主持院紀委工作,負責黨風廉政建設、監察審計、組織人事、工青婦和離退休人員管理等工作。分管監察審計處、人事處。 |
曾超 | 黨委委員、副院長 | 負責財務、工作目標、文秘、會務、信訪、維穩等工作。分管行政(黨委)辦公室、財務處。 |
韓慶新 | 黨委委員、副院長 | 負責科研、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學術委員會、對口幫扶、後勤、安全、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分管科技規劃處、產業發展與成果轉化處。 |
葉健 | 黨委委員 | 負責財務處工作。 |
成都市溫江區公平街道農科路200號
2020年5月,入選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