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人

穿洞人

穿洞人,中國晚期智人。1979年發現於貴州普定縣城西約4千米的穿洞中(北緯26°17′,東經105??43′),后經多次發掘獲得較為完整的兩個人類頭骨化石、上下頜殘片及零星幾枚牙齒。同時出土的伴生動物有獼猴、黑鼠、箭豬、鼬、熊、赤鹿豬獾犀牛等12個屬或種。

目錄

正文


穿洞人
英文:Chuandong man
釋文:中國晚期智人。1979年發現於貴州普定縣城西約4千米的穿洞中(北緯26°17′,東經105??43′),后經多次發掘獲得較為完整的兩個人類頭骨化石、上下頜殘片及零星幾枚牙齒。同時出土的伴生動物有獼猴、黑鼠、箭豬、鼬、熊、赤鹿、豬獾及犀牛等12個屬或種。除犀牛外,其餘均為現生種屬。在遺址中發現有人工痕迹清楚的石製品3千餘件,其中包括石核、石砧、石錘、刮削器、尖刃器及砍砸器等。另外還發現有大量的骨器和骨角製品500餘件,其中包括磨製骨器(如骨鏟、骨錐骨針、帶叉的扁骨器及無刃骨棒等)和打擊骨製品及有加工痕迹的鹿角,還有大量灰燼、幾個火堆餘燼和7000多件燒骨殘片。穿洞人頭骨呈卵圓形、鼻樑不高、顴骨凸出,鼻額縫近水平走向,犬齒窩較淺、上門齒呈鏟形,屬典型蒙古人種。顱骨的尺寸不如柳江人、山頂洞人,顯得較為纖弱,頭骨的前額也較窄,與資陽人、麗江人相似。有人認為這可能意味著穿洞人,麗江人和資陽人一起代表了中國晚期智人的西南模式。已發掘的堆積物厚達3米以上,從文化遺物看,上、下兩部的遺物有明顯不同。自第2~5層(上部),第8~10層(下部),而第6~7(中部)發現遺物極少。下部的遺物稱其為穿洞早期文化,上部為晚期文化。穿洞的早期文化比較接近四川漢源的富林文化和桐梓馬鞍山遺址上部的文化遺物,與攀枝花市龍灣洞的下層器物組和漢源獅子山的石製品大同小異。穿洞人的晚期文化與鄰近的白岩腳洞和興義的貓貓洞文化應屬於同一文化。穿洞史前遺址年代,其下部僅有一個14C年代數據,為距今1.6萬年左右。中部為(9610±100)年;上部第3層為(8080±100)年,第5層為(8540±100)年,人類化石大部采自5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