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並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境和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間。山頂洞人以漁獵和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範圍擴大至水域,這標誌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中國北京郊外周口店龍骨山猿人洞中曾發現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頂端石鐘乳洞,即山頂洞中,1933年有新人階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稱此為山頂洞人。地質年代相當於歐洲舊石器晚期。至少為7個人體的人骨,年齡範圍自新生兒至老年。其中三個頭骨保存良好。根據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張,其中男性老人與歐洲克羅馬農人相似,成年女性頭骨A是美拉尼西亞人,成年女性與愛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從這一事實出發,認為遠古時代人的個體差異較之今日的人種差異為大,這是由於各地方的人經過選擇,而產生了今日人種的變異。
山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約4米﹐下寬約5米。上室在洞穴的東半部﹐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在地面的中間發現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鐘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燒炙﹐說明上室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層中發現有嬰兒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處﹐深約8米。發現有3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幹骨﹐人骨周圍散布有赤鐵礦的粉末及一些隨葬品﹐說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處﹐是一條南北長3米﹑東西寬約1米的裂隙。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推測它們是在人類入居以前﹐偶然墜入這個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頂洞堆積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共54種﹐其中哺乳動物有48種﹐大多數屬華東﹑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現生種﹐絕滅動物只有洞熊﹑中華斑鬣狗和鴕鳥3種﹐僅占動物總數的12.1%。由此表明山頂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遺址。
人教版歷史教科書,通過採用科學家新的測定結果,將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由以往的距今約一萬八千年改為距今約三萬年。測定結果表明,山頂洞文化年代應介於距今2.7萬年左右至3.4萬年左右之間,中學歷史教科書取了一個中間數。人類學家根據新的測定數據推斷,早在2.5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縫衣禦寒,用穿孔貝殼滿足審美要求,並實行埋葬死者,撒赤鐵礦粉的原始宗教儀式。研究人員說,在距今4.4萬年至2.8萬年,地球上出現了一個較為溫暖的亞間冰期,而距今3萬年則是這段亞間冰期的最高溫期。這就解釋了山頂洞動物群化石中為什麼會有果子狸、似鬃狗等熱帶和亞熱帶林棲和林緣棲動物,而不含華北地區晚冰期常見的披毛犀、猛瑪象等喜寒動物等疑問。遺憾的是,教科書後所附大事年表中,有關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漏改,使用時請予留意。
山頂洞的人類化石共代表 8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由頭骨縫的癒合程度和牙齒的生長情況看﹐其中5個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壯年和超過60歲的老人﹐1個是少年﹐1個是5歲的小孩﹐1個為嬰兒。
山頂洞人的體質已很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達1300~1500毫升。這些特徵和現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為1.59米。
關於山頂洞人的種族﹐德國體質人類學家魏敦瑞曾認為老年男性頭骨的測量指數很像西歐的化石智人﹐如克羅馬農人﹐但根據形態觀察﹐又可確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種。女性頭骨之一屬於美拉尼西亞人類型﹔另一具則屬於愛斯基摩人類型。甚至認為這些不同種族的成員組成了一個家庭。中國古人類學者的研究認為﹐老年男性頭骨幾乎所有的面骨測量指數都和現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相近﹐而遠於西歐的化石智人。從形態方面觀察﹐頭骨的許多特徵﹐如鼻骨較窄﹐有鼻前窩﹑顴骨突出並且較直﹐以及有下頜圓枕等﹐都屬於蒙古人種的特徵。女性頭骨之一﹐由於人工變形﹐不能作分析種族的正常依據。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測量數值和指數﹐都接近現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其相似程度大於與現代美拉尼西亞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態特徵也都更接近於蒙古人種。另一具女性頭骨的測量結果表明﹐她是與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有密切聯繫的原始蒙古人種的代表。她比以上兩具頭骨具有更為顯著的蒙古人種的典型形態特徵。
山頂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之間尚有一些差別﹐表明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態細節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學者認為﹐種族形成的時代比山頂洞人要早得多。(見山頂洞人復原像 )
山頂洞人的石器數量很少﹐總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礫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脈石英石片製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製作較精緻。兩極石片(或稱兩端刃器)多為脈石英﹐兩端有石屑剝落的痕迹。這種石片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很多﹐山頂洞人沿用了同樣的方法製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殘長82毫米﹐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器挖成的﹐它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還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經過刮磨﹐尖頭殘缺。有人推測可能是做矛頭使用的。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非常豐富﹐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墜﹑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穿孔獸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門齒外﹐餘者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類動物的犬齒﹐均在牙根部位兩面對挖成孔。有的因長期佩帶﹐孔眼已磨光變形。其中5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項飾。穿孔海蚶殼3個﹐在鉸合部以下處磨穿成孔。製作得最精巧的是7顆小石珠﹐原料為白色石灰岩﹐形狀不規則﹐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徑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鑽成﹐珠表面被染成紅色。它們都散布在頭骨附近﹐可能為頭飾。石墜系用天然的橢圓形黃綠色岩漿岩小礫製成﹐兩面扁平﹐其中一面經人工磨過﹐在中央對鑽成孔。還發現1件鯇魚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邊緣處鑽一小孔﹐局部染成紅色﹔後者用鳥骨製成﹐管體光滑﹐有摩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橫溝﹐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樣﹐顯然是為了接系其他飾物特意刻出來的。
生產﹑生活和埋葬 山頂洞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間。山頂洞人以漁獵和採集為生﹐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野兔和數百個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範圍擴大至水域﹐這標誌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頂洞人的石器雖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裝飾品製作得十分精美。他們掌握了鑽孔技術﹐不僅會一面直鑽﹐而且能兩面對鑽。在鯇魚的眼上骨和直徑只有3.3毫米的骨針上鑽出細孔﹐表明技術已相當熟練﹐製造鑽孔工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山頂洞人掌握了磨製技術。儘管這種技術僅用於製造裝飾品﹐但卻為以後新石器時代磨製工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山頂洞人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末染色的方法﹐這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鑽孔﹑磨製和染色技術﹐都是以前時期所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顯示出人類生產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內容更加豐富。骨針的出現意味著當時已會縫紉。縫綴起來的獸皮既可搭蓋住所﹐抵禦風寒﹐也可掩護身體。而裝飾品的出現﹐則表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觀念。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下室﹐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認為屍體上及周圍的赤鐵礦粉象徵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復活。
山頂洞人文化遺址是1930年發現的,1933年和1934年進行了發掘,已挖完。山頂洞文化的底層直接堆積在“北京人”遺址的第1層上。山頂洞洞口向北,發掘時被拆除,所見向北的口是人工開鑿的。山頂洞遺址由四部分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發現有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下窨只發現完整的動物化石。山頂洞人掌握了鑽孔磨光技術,學會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生產活動有採集、漁獵,人死後還懂得埋葬,山頂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關係。
山頂洞的洞口高4米,下寬約5米;上室東西長12米,南北寬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傾斜,表面有厚層的石鐘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處。
在山頂洞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總計有lO個個體或稍多,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人類化石最多的。
在下室,發現一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頭骨各一具,在老年頭骨的左側發現穿孔的介殼,穿孔的狐狸犬齒,在骨盆和股骨周圍找到赤鐵礦粉和赤鐵礦石,這表明,下室是一處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國內這個時代唯一的墓葬遺存。從山頂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還有燧石和砂岩。打石片的方法有兩種,砸擊法和錘擊法,山頂洞人文化的主要標誌是應用磨光技術和鑽孔技術,製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製品和大量的藝術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擊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針。這件標本保存尚好,針眼上緣殘缺,下緣至針尖保存完好,長82毫米,針身渾圓,針尖如芒,針眼由殘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鑽出來的。由此發現可知山頂洞人已懂得縫衣禦寒。
在山頂洞人遺址內發現裝飾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礫石一件,各類穿孔的獸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齒29枚,鹿的上下犬齒和門齒29枚,野狸上、下犬齒17枚,鼬的犬齒2枚,虎的門齒1枚,還有2枚殘牙可能是狐狸或鼬的;穿孔的海蚶殼3個,鑽孔的青魚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山頂洞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由於赤鐵礦石和海蚶殼的發現,可知其活動範圍的擴大,北至宣化,南達海邊。
周口店第4地點位於第1地點南約100米處。系1927年李捷和步林發現,1937—1938年進行試掘,發現了一些哺乳動物和少量石器。1967年在第4地點北端發現了一個“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稱。1972年在該地點西側修路,挖掉部分堆積,發現灰燼層,十多種哺乳動物化石。1973年正式發掘,發現了哺乳動物化石、一枚人牙、用火遺跡和數十件石器。
第4地點其前部是南北走向的裂隙,最寬處約5米,堆積厚度約6.5米,後部為洞穴(“新洞”),洞的走向先向北,而後折向東南。堆積物可分為上下兩部,下部呈灰黃色,下部顏色略紅,第5水平層(在深5米處)化石較多。人牙化石發現於第5水平層,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齒,與“北京人”同一牙齒比較,有明顯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的代表。
用火遺跡有灰燼層,見於底部。石器數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錘擊法和砸擊法,石片長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狀器,其中以1938年發現的一件喙形尖狀器最精緻。這個地點的哺乳動物組合有33個屬40個種,其中現生種佔82.5%,絕滅種佔17.5%。其時代介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
1933年10月,在步達生領導下,在龍骨山南約l公里處發現了新的化石地點,命名為第13地點。發掘工作在裴文中領導下進行,從1933年10月到1934年6月,挖土約400立方米,獲化石161箱和少量的石器。
從這個地點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共36種,其中大多數是大型動物,食肉目動物占可鑒定的動物的1/3。在這個動物組合中,比較有意義的種屬有變種狼、中華縞鬣狗、中華劍齒虎、上丁氏鼢鼠、擬布氏田鼠、拉氏豪豬、三門馬、梅氏犀、葛氏斑鹿、扁角腫骨鹿、德氏水牛和碩獼猴這個地點還發現文化遺物,有砸痕的礫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其下緣還可見到清楚的使用痕迹;脈石英小礫石做的單直刃刮削器,可供割切之用;原始型的尖狀器,小型砍砸器。從這些為數不多石器材料可知當時人打片用兩種方法:砸擊法和錘擊法,修理工具用錘擊法,並已有3種工具: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
第13地點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猿人文化早期,因為這兩個地點含文化遺物的地層都發現扁角腫骨大角鹿、上丁氏鼢鼠和原始型的尖狀器。
第l地點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因其地盛產魚化石,當地叫魚嶺,兩地相距約2公里。1933年作過化石採集,經張席褆教授研究,鑒定為兩個種,長達12毫米的大脊椎因材料不足,未作鑒定。
該地點長25.9米,寬8米,為南北向洞穴,堆積分為三層,上層為洞頂破壞后堆積的紅土和表土,中層為石鐘乳層,下層為膠結的或未膠結的泥沙層,魚化石出於此層,並只限於上部的1米厚的堆積和近底部的14厘米一薄層,中間有厚約3.7米的砂岩層隔開。已發現的魚化石總數約2000尾,保存很好,能看到骨架、鰭、鱗片,甚至可看到肌肉的輪廓。在周口店陳列館里,有一塊“魚壁”。
已發現魚化石最長的400毫米,最短的57毫米,一般為150—250毫米。種類僅4種:席褆刺趴是新種,雲南趴、四川趴和短頭趴。在這4種魚中,有兩個絕滅種,趴魚現只生長在長江以南,刺趴現產長江流域。
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使周口店成為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裡曾生活著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人、距今10萬年左右的新洞人、距今2.7萬年前左右至3.4萬年左右的山頂洞人。
1987年12月1日,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 (VI),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簽發證書,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山頂洞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原始人。根據其穴居特性,中國台灣地區將久居室內經常足不出戶的一類人群稱為山頂洞人,也就是中國大陸所流行的,宅人一族。
圖片描述:此圖為周口店山頂洞人頭骨的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圖片描述:此圖為周口店山頂洞人頭骨(102)號的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圖片描述:此圖為周口店山頂洞人頭骨及下頜的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圖片描述:此圖為周口店山頂洞人頭骨及下頜的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 |
圖片描述:圖片為山頂洞人復原頭像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