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寧
丁寧寧
丁寧寧,1947年4月22日出生於河北省武安縣,中共黨員,1978年3月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獲工學士學位,1982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心機構調整後任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兼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等職。2009年7月退休同時被社會發展研究部返聘。
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
丁寧寧
1978年3月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
1982年8月畢業,獲工學士學位,分配到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工作;
1985年12月考入中共中央黨校理論部(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1988年12月畢業,回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1989年12月博士論文《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市場發育問題》通過答辯;
1990年6月獲得中央黨校首屆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1年9月被中心聘為副研究員;
1992年8月赴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修英國經濟史;
1993年8月歸國,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1993年9月任企業經濟研究部負責人;
1993年9月被聘為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6年9月被中心聘為研究員;
1998年11月任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
2008年7月不再擔任行政職務;
2009年7月退休同時被社會發展研究部返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1993年——);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1984年——);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2001年——)。
(主持或參與過的)重要課題及重大項目
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可行性研究條例》起草。
參與《山西能源基地規劃》、《寶鋼二期》、《核電規劃》、《平朔露天煤礦》、《長江三峽水電樞紐項目》、《南海石油》項目論證。
承擔《特區貨幣》、《新技術革命與挑戰》、《信貸擴張與貨幣投放》、《國際石油價格》、《2000年的中國》、《六五總結》等主報告的起草任務。
參與體改委《價、稅、財綜合配套改革方案》、《體改中期規劃》研究,並承擔《中央黨校方案》的主要執筆人。
參與《關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問題研究》、《七五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的總結》、《機制轉換與體制創新-—9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戰略選擇》等課題研究,並擔任主報告的起草人。
《目前我國信貸的趨勢與對策》,第1號(總號),1985-08-14;
《正確處理經濟建設、體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關係——“六五”時期經濟發展經驗的初步研究》,第1號(總13號),1986-01-01;
《從上半年經濟形勢看下半年治理整頓改革中可供選擇的思路和措施》,第24號(總141號),1989-08-05;
《印度經濟發展的成就和問題(考察報告)》,第10號(總10號),1990-04-16;
《機制轉換與體制創新》,第51號(總127號),1992-11-23;
《謹慎把握調控力度,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第45號(總183號),1993-10-30;
《企業對中央宏觀調控措施的意見和反映》,第42號(總180號),1993-10-20;
《關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搞好國有企業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造課題研究報告之一》,第95號(總288號),1994-10-24;
《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難點及推進途徑的選擇》,第142號(總469號),1995-12-30;
《對股份合作企業條例(第二稿草稿)的修改意見》,第46號(總523號),1996-04-12;
《優化上市公司結構,振興上海股市》,第116號(總593號),1996-10-18;
《財產權與資源配置》,第95號(總900號),1998-08-10。
特區貨幣應當緩行(《青年論壇》——1985年1期)
所有制形式多元化與股份經濟問題探討(《經濟開發》——1985年2月創刊號)
當前我國農村專業戶和聯合體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理論月刊》——1986年2期)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理論探討(《中青年經濟論壇》——1987年2期)
我國企業“約束軟化”的微觀機制分析(《中國:發展與改革》——1987年6期)
生產資料流通體制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財貿經濟》——1988年3期)
市場不能幹什麼(《求是》——1988年2期)
正確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改革》——1991年4期)
談談生產資料私有權的合法性問題(《上海理論》〔內刊〕——1992年4期)
摸索市場經濟規律 謹慎把握調控力度(《金融研究》——1994年1期)
國有企業改革備忘錄(《改革》——1994年2期)
市場經濟與企業家精神(《工人日報》——1994年7月29日)
近期改革手段的協調與選擇(《金融研究》——1995年1期)
中國企業稅制改革之研究(《大特區財稅》——1995年4期)
武漢金融中心發展中的三個問題(《金融體制改革》——1996年1期)
體制轉軌時期的中國政府行為變化與機構改革問題研究(《新華文摘》1997年第7期)
如何啟動社會預期(《中國經濟時報》1998年8月21日,《新華文摘》1998年12期)
我國核電發展的時機問題(《核能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8月)
大戰略要算經濟帳——我看小城鎮與城市化(《小城鎮建設》——2000年第3期)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走勢(《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受教育首先是一種公民權利(《比較》——2002年第2期)
中央政府機構調整要三思而後行(《國研網》2003年10月14、15)
電力改革的出路在哪裡?(《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7月13日)
突發公共事件處理能力取決於官員素質(《新華網》2005年9月20日直播)
我國住宅產業與住宅政策芻議(《中國經濟報告》2006年第2期)
從大學生就業難看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國研網》2007年4月24日)
這裡的研究無禁區(《國研網》2008年8月6日)
解讀我國經濟企穩回升趨勢(《新華商雜誌》2009年第6期)
后危機時代的中國財政政策(《國研網》2010年11月3日)
高鐵戰略決策不能動搖(《中國投資》2011年12月號)
《改革備忘》,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