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州古城

咸州古城

咸州古城,古地名,位於今遼寧省開原市一帶。古時一直是遼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甚至幾度成為國都,周長為6.5公里。

簡介


咸州古城是一座擁有1000餘年歷史、我國北方最大的一座的古城,是東北著名的古城風貌型名勝景區。
咸州古城
咸州古城
咸州古城是我國歷史上有完整城池最北的城,又是我國遼、金、元、明、清各朝設置最北的府級行政機構,有“北方第一城”、“北方第一驛”之稱。
咸州古城曾是歷史上東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大金國、東遼國、東夏國的都城,史書稱其為“六朝重地、三國故都”,是當之無愧的東北歷史文化名城。
咸州古城是我國歷史上有完整城池最北的城,又是我國遼、金、元、明、清各朝設置最北的府級行政機,有“北方第一城”、 “北方第一驛”之稱。清朝詩人王恩明稱讚其為“望中爛漫渺無垠,踏遍蘇城柳色新。翠萼遙分邊塞外,朱阜不讓洛陽春”。著名的精點有:建於金代的崇壽寺塔,有記載古城滄桑歷史的鐘鼓樓,有煙波浩淼的金線河和古老的清真寺。咸州古城經歷了千餘年的風霜雨雪現更加突顯出它獨特的魅力,成為東北最具有潛力的旅遊勝地。

歷史發展


咸州古城
咸州古城
咸州,古地名。它其實一直是遼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甚至幾度成為國都。遼開泰八年(1019年),設置咸州,《遼史·聖宗記》中是這樣說的:“開泰八年十月甲辰改東路赫里太保城為咸州,建節以領之。”“建節”就是設置安東軍節度使。遼代在這裡建了一座土城,它南臨清河,北依黃龍崗,故有“北枕黃龍,南撫青龍”之說。到了金朝,此處設咸州路,成為當朝19個省級建制之一,路尹為正二品,也就是說,現存的老城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省會”,下設咸平府、韓州、安東軍,坐擁八縣,包括鐵嶺、康平、開原、昌圖等地。據介紹,遼代末年,女真完顏部分佈在以咸州為中心的周邊廣大地區,隸屬於咸州兵馬司。遼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阿骨打起兵伐遼,首戰告捷。當年十月攻克寧江城,至十二月初拿下咸州。隨後,阿骨打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1115年)正月壬申日在咸州建國稱帝,年號為收國元年,《全遼志》及《遼東志》均有記載。當然,這是一個有爭論的史學疑題,也有史書及史學家稱大金建國在阿城。不過,它至少能說明,大金國與咸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金末,成吉思汗興兵,金對境內遼代遺民契丹人心存疑慮、戒備,恐其與蒙古人呼應,故下令境內各地,凡有契丹人居住者,須以二戶女真夾一戶契丹。耶律留哥不能忍受金人這種歧視而逃走,1212年在韓州(今梨樹縣偏臉城)、隆安(吉林農安)一帶扯旗聚集契丹人與金對抗,1213年耶律留哥乘勢攻下咸平,進而稱遼王,“遂都咸平(今開原),號為中京”(《元史》卷149,《耶律留哥傳》.歷史上有許多皇帝都曾在咸州留下足跡,唐太宗李世民因東征高句麗來到咸州,遼太祖耶律阿機在咸州會兵馬北征渤海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下咸州;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在此坐井觀天,至今仍有鎖龍樁;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攻佔咸州,陣斬開原總兵馬林;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曆祖孫二人分別兩次駐蹕咸州,清德宗光緒皇帝載恬駕幸咸州並在龍潭寺留下“威靖蒼瀾”御匾,清德宗光緒皇帝載恬駕幸咸州並在龍潭寺留下“威靖蒼瀾”御匾。清朝同治年間城外還出了兩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慈安”和“慈禧”太后,還有清太祖孝慈皇后和清德宗孝定景皇后,開原出了四位皇后。至於賢臣名將到咸州者更不勝枚舉,如徐茂公、薛禮、金兀朮蒲鮮萬奴、王玄佑、李成粱、林彪、周恩來等。

話說咸州


咸州古城
咸州古城
相傳一千多年以前,開原老城是一座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扶餘國王城。遼太祖舉兵征服渤海國,一日攻下渤海國的附屬國“扶余城”,將扶餘人擄走,把扶余城改為扶余府。扶余王獨自逃走潛入城南的大清河化作一條青龍,潛心修鍊數載,功力大增。
幾年後,遼太祖北伐大獲全勝,率大軍凱旋班師還朝,途經扶余府,適值流火的七月,氣候炎熱,身體頓覺不爽,便入城駐蹕休息。正當午時,忽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空中一條青龍飛騰而來,張牙舞爪,直奔扶余府衙,向遼太祖撲來,眾人見狀都嚇昏過去了。遼太祖也驚恐萬狀,他知道必定是“扶余王”前來尋仇,便念動咒語。頓時他也變化成一條黃龍。騰空迎戰青龍,撕咬交戰百餘回合,一直戰得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方休。片刻間,突然天晴氣朗。由於遼太祖這條蒼龍年事已高,又兼連年征戰,積勞成疾,氣數已盡,終於負重傷敗下陣來,逃回扶余府衙。眾將士這時才清醒過來,誰也不知道剛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當晚遼太祖便駕崩升天了,眾大臣遵照遼太祖的臨終遺囑馬上將“扶余府”翻牌更名為“黃龍府”,將城外的“扶州”翻牌改名為“龍州”,又含淚把遼太祖的“龍體”埋葬在了城北高地。說來也真奇怪,埋葬遼太祖“龍體”的黃土陵墓後來不知咋回事越來越高,五十年後竟然形成了一條龍形的長十里的山崗。龍尾向西,龍頭朝東,龍頭處還流出一股長年不涸的清泉。山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鮮花,長滿了青松翠柏,從遠處望如龍的鱗片。人們便將這道十里長崗叫作“黃龍崗”,城正北面“龍腰”處的山峰喚作“黃龍峰”,龍頭處的山泉稱為“九龍泉”。泉水甘甜可口,人們便用泉水釀酒,取名“九龍泉酒”,後來改稱“玫瑰白酒”。由於酒質清澈透明,入口柔和醇正,回味香氣馥郁,因而還獲得過“國際金獎”呢。
扶余王化成的青龍復仇得勝后又潛回大清河底。但是,由於他與黃龍酣戰時滿身的鱗甲都被黃龍用利爪抓掉了,鮮血直流,疼痛難忍。疼點兒倒不要緊,更可怕的是沒能鱗片,他很難恢復龍的形象了,只能暫時變成一條鯰魚精,要等他再修行好多年後才能恢復“龍身”。扶余王變成的鯰魚精,為了報契丹人滅國亡族深仇,年年作法發大水淹沒“黃龍府”一帶的牧田,沖毀房屋無數,城中百姓苦不堪言。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有一天鯰魚精得知黃龍埋在地下后又逐漸升高變成山脈,他恨得要死,怕得要命。為了避免黃龍成氣侯復活報仇,他就偷偷地潛出水面,搖身一變,化作一個文質彬彬的白衣秀士。在城內建了“圖龍廳”,立了“鎖龍樁”,又在黃龍崗“龍腰”處的“黃龍峰”的山坳里,即黃龍的“死穴”處建造了一座小石塔,叫作“龍崗石塔”。鯰魚精用這座寶塔來鎮壓黃龍,又在山坳處栽種了一些奇花異草怪樹,用來固定山皮土,以防止“黃龍”繼續長高,使它永世不得翻身。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古天無絕人之路。正當鯰魚精用寶塔鎮壓住黃龍的時候,黃龍府出了個能人叫籍小唐。他在城內金線河北岸的“上帝廟”出家,後來又到鐵嶺大台山道觀修行數載,經過潛心修鍊,他終於得道成仙,道行高深。在城中百姓的央求下,他決心不惜任何代價為民除害,消除水患。他踏遍黃龍府及其附近的山山水水,通過明察暗訪,掐指計算,終於查出了水患根源,原來問題出在黃龍府最高處南大街道西通往大塔的“四眼井”衚衕(今名叫塔子西衚衕)。那裡有一口深不可測的水井,井底有“海泉”直通大清河,鯰魚精就是通過這中井的暗道來興風作浪,水淹黃龍府的。水患根源找到了,籍小唐便帶領城中老百姓齊心協力在那口井上建起了一座高約兩米的青石小塔,並在塔上貼了一道符,用來鎮壓鯰魚精,自打小石塔落成后,籍小唐用“寶塔鎮河妖”的法子降服了鯰魚精,“黃龍府”從此便成為南托青龍,北枕黃龍,風調雨順,年年保豐收的風水寶地。再也沒有發過大水,即使是大勞之年,城外漲大水,水患成災,也絕不會泱及城內,城內居民總是安然元恙的安居樂業。從此,取消了具有五十年歷史的“黃龍府”這一名稱,借用“有神仙保佑”之意,更名為“仙州”,二十年後人們又諧音改稱為“咸州”。自打更名“仙州”那時候起,咸州古城便成為“北有黃龍拱衛,南有青龍懷護”藏龍卧虎的龍興之地。
光陰似箭如流水,一轉眼,一百二十多年過去了。金太祖阿骨打帶兵,反遼在咸州基稱帝建都,是“上京”,營造了許多宮殿及“五雲樓”建築群,還有諸多廟宇和崇壽寺及崇壽寺塔。23年後,因發生“天降仙石”等“天地異相”,遂將都城遷往黑龍江省阿城市南邊的“白城”村。後來,契丹人耶律留哥抗金復遼,史稱“東遼”,留哥被眾人推為遼王,在咸州建都。再後來,薄鮮萬奴在咸州稱帝建都,號“開元”創立了“大真國”,史稱“東夏”。從此,咸州便被稱為“開元”,明朝朱元璋時改為“開原”,一直延用至今。咸州這座千年古城,是歷史上“扶餘國”、“金國”、“東遼國”、“東夏國”四國的故都;被稱為“遼、金、元、明、清”五朝重鎮。
人們為了感謝普渡眾生的仙道籍小唐,永遠銘記他的功德,還專門為他在城內建造了“三清觀”,長年供奉香火不斷。開原老城仍然保留有籍家衚衕和籍家大院等名勝古迹,流傳著籍小唐修鍊成仙得道捉妖,治服“鯰魚佬兒”的故事。開原老城至今仍保留有“扶余”“黃龍”、“石塔”、“文廟”、“金線河”等許許多多的古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