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鎮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轄鎮

巴丹吉林徠鎮,即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阿拉善右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中心。原名額肯呼都格鎮,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巴丹吉林鎮已成為集工業、農業、交通、服務業為一體的新型城鎮。

歷史沿革


巴丹吉林鎮原名額肯呼都格鎮,額肯呼都格原為巴音溫都爾蘇木的一個嘎查。
1965年,旗人民政府由呼和達布蘇遷居到此。
1979年,正式建立額肯呼都格鎮。
1999年9月,巴音溫都爾蘇木與額肯呼都格鎮合併。
2005年7月,額日布蓋蘇木劃歸額肯呼都格鎮。
2011年5月24日,更名巴丹吉林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巴丹吉林鎮下轄5個社區、7個行政村:陽光、長山、泰隆、團結滿達,阿日毛道嘎、烏蘭塔塔拉、敖倫布拉格、沙布日台、蘇布日格、額肯呼都格、巴音博日格。
截至2020年6月,巴丹吉林鎮下轄5個社區、3個行政村:陽光社區、長山社區、泰隆社區、團結社區、滿達社區,額肯呼都格村、巴音博日格村、阿日毛道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丹吉林鎮地處阿拉善右旗西南部,東鄰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連甘肅省永昌縣山丹縣,西鄰阿拉騰朝克蘇木,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行政區域面積664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巴丹吉林鎮地處內蒙古高原的阿拉善台地的阿拉善槽背斜及巴彥浩槽背斜部位上。地勢東高西低。
巴丹吉林鎮
巴丹吉林鎮

氣候特徵

巴丹吉林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熱量豐富,日照充足,寒暑劇變,降水稀少,蒸發強烈,乾燥多風,俗有“十年九旱”之說。冬季漫長寒冷;夏季酷熱,降雨集中;春秋兩季氣溫變化明顯。多年平均氣溫8.4℃。1月平均氣溫-8.6℃;7月平均氣溫23.7℃。
簡介
2011年5月24日,根據內政字[2011]143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阿拉善右旗額肯呼都格鎮更名為巴丹吉林鎮的批複》,阿盟阿右旗旗府所在地額肯呼都格鎮被批複更名為巴丹吉林鎮。
廢止的舊地名“額肯呼都格”系蒙古語,意為“上井子”或“第一個井”。1961年5月25日,阿右旗正式成立,黨政機關駐呼和達布蘇(今雅布賴鹽化公司舊址);1965年9月,阿右旗將旗府所在地遷至額肯呼都格;1979年11月,額肯呼都格鎮成立,旗府所在地地名由此沿用至今。“巴丹吉林”系蒙古語,“巴丹”是由巴岱(人名)演變而來,“吉林”(吉仁音譯)是數詞,即六十。幾百年前,有一名叫巴岱的牧民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大沙山旁,歷盡艱辛在這片沙漠中發現六十個大小不一的海子,後人為紀念他故稱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4.92萬平方公里,其中71%的面積在阿右旗境內。巴丹吉林沙漠是阿右旗最重要的旅遊資源,而由於旗府所在地地名與景點名稱不一致,致使獨特的自然資源不能充分發揮品牌宣傳作用,中心城鎮遊客量一直處在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遊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額肯呼都格鎮被批複更名為巴丹吉林鎮,將進一步體現地名的地方旅遊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巴丹吉林旅遊品牌效應,打造巴丹吉林沙漠旅遊名鎮,促進地方旅遊業品牌化發展,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的共贏。
概況
阿拉善右旗轄鎮。為旗政府駐地,全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中心。位於旗境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01°30′-102°05′,北緯38°46′-39°15′,距盟行署347.5千米,東鄰甘肅省民勤縣、永昌縣。總面積6859平方千米,鎮區規劃面積1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0.53萬戶、1.6萬人。轄5個社區、3個嘎查。巴丹吉林沙漠是天然的旅遊勝地,有碧湖、鳴沙等景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巴丹吉林鎮境內礦產品種有黑色金屬,主要包括鐵、錳、鈦等3種礦藏。其中鐵礦資源較為豐富,具有代表的是嘎順塔塔鐵礦,礦體分佈於南、北兩個礦帶,共有24個礦體、有色金屬主要包括有銅、鎳、鉛鋅、釩4種礦藏、貴重金屬及稀有金屬主要包括金、鉑、金紅石、鈮4種礦藏,特種非金屬主要包括冰州石、水晶石、瑪瑙3種礦藏,一般非金屬主要包括大理岩、石灰岩、白雲岩、硅石、螢石、石墨等礦藏。其中石墨資源較為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是檔巴井中型石墨礦床。含礦層長3.1千米,寬100—500米。19個礦體,分為兩個含礦層。平均品位9.82%。境內能源礦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等。其中煤資源較為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是長山子東小型煤礦床,該礦床位於巴丹吉林鎮境內,為侏羅統長焰煤。含煤9—13層,可采6層。工業儲量664.8萬噸,遠景儲量3517萬噸。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巴丹吉林鎮總人口1402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432人,城鎮化率89.52%。總人口中,男性7248人,佔51.7%;女性6772人,佔48.3%;14歲以下1944人,佔13.87%;15—64歲11704人,佔83.48%;65歲以上的372人,佔2.65%。總2011年,人口出生率6.5‰,人口死亡率4.14‰,人口自然增長率2.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人。
2017年末,巴丹吉林鎮常住人口15045人。
截至2018年末,巴丹吉林鎮戶籍人口12361人。

民族

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0922人,佔77.91%;有蒙古、回、滿等8個少數民族,共3098人,佔22.1%。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達3021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7.52%。

經濟


綜述

2011年,巴丹吉林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24元,同比增長17%。
徠2018年,巴丹吉林鎮有工業企業4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第一產業

巴丹吉林鎮畜牧業以飼養羊、駱駝為主。2011年,羊年末存欄37617隻,駱駝年末存欄2324隻;畜牧業總產值3337萬元。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蒙古族長調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名由來
“巴丹吉林”系蒙古語,“巴丹”是由巴岱(人名)演變而來,“吉林”(吉仁音譯)是數詞,即“六十”。幾百年前,有一名叫巴岱的牧民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大沙山旁,發現60個大小不一的海子,後人為紀念他故稱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鎮因轄區內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而得名。

交通


綜述

巴丹吉林鎮境內有省道S228經過。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巴丹吉林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1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職人員48人,劇院1座,座位298個,年演出30場次,觀眾達12000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4.2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4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巴丹吉林鎮“心連心”戲劇團。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長調奈爾等,並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