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含章

作家,代表作《達賴喇嘛傳》

牙含章,男,(1916-1989),化名康明德、馬爾沙,筆名章魯、子元等。1916年10月生於甘肅和政縣

主要著作有《達賴喇嘛傳》《班禪額爾德尼傳》《無神論和宗教問題》等。主編《中國無神論史》。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1936年在甘南夏河拉薩拉卜楞寺和拉隆哲蚌寺研究藏傳佛教——喇嘛教及藏族歷史。
1937年5月呼圖克圖要去西藏三大寺學經,沿途需要通曉藏漢文的秘書,經黃正清推薦,隨嘉木樣從夏河拉卜楞到西藏拉薩。到拉薩后住在西藏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中,寺內豐富的文化古籍給好學的牙含章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他廣聞博覽,學習西藏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
牙含章
牙含章
在拉薩期間,一天偶然從一份印度華僑辦的報紙上看到抗日戰爭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他心情難以平靜,“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遂堅辭嘉木樣的挽留,向嘉木樣借了100銀元的路費,繞道從印度經新加坡、香港到西安。
1938年7月人陝北公學分校學習,10月加人中國共產黨。

工作經歷

1939年2月從陝公結業后,分配到西北工作委員會。
1946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據抗戰後的新形勢,恢復組建中共甘肅省工作委員會,牙含章奉調負責對外宣傳工作。同年冬,又受組織派遣和高健君到隴右開展地下鬥爭,先後任隴右工委委員、隴右游擊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在隴右工委的領導下,建立以隴西渭源、臨挑、會川為中心,輻射眠縣、通渭定西康樂、寧定(今廣河)、和政等18個縣的基層黨組織,發展黨員500餘人,游擊隊員2000多人。
1949年王展大軍解放臨洮、負責支前,動員群眾搭浮橋,協助解放軍渡洮河,籌集糧草。根據王震將軍指示,動員臨洮大批地下黨員、青年學生隨軍到青海、新疆工作,得到王震司令員和二軍政委王恩茂的高度評價。
1949年8月臨夏解放,1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任命牙含章為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在任期間,貫徹黨的民族統戰政策,注重培養地方民族幹部,組建基層政權。
1950年牙含章被調到中共甘肅省委統戰部任副部長,不久,中央選調他為班禪行轅助理代表,護送班禪大師進藏。歷經4個多月,翻越唐古拉山到拉薩,先後任西藏工委委員、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等職。
他深入研究西藏歷史,1952年到1953年寫成26萬餘字的《達賴喇嘛傳》,用大量的事實闡明了歷代達賴喇嘛與歷代班禪的關係問題,證明西藏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58年牙含章因病離開西藏,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民族研究所剛成立,承擔編寫我國50多個少數民族《簡史》《簡志》的任務,恰在此時,我國學術界在漢民族形成問題上展開了一場歷時數載的大論戰,牙含章把民族研究的重點放在民族形成問題上,1980年將20多年的研究文章彙編為《民族形成問題研究》一書。
1959年到“文革”前,牙含章還就無神論和宗教向題寫了多篇文章,曾公開發表在《紅旗》雜誌上,主要有《論宗教信仰自由》《關於宗教迷信問題》,美國、日本報刊全文轉載。
1946年牙含章調任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校長由烏蘭夫兼任)、內蒙古研究所主任,“文革”中受衝擊,“靠邊站”,他沒有悲觀失望,他根據地下鬥爭經歷寫成《隴右地下鬥爭》一書。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調他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
1983年因年事已高改任顧向,1985年離休,享受副省級待遇。他雖然離開了工作崗位,但工作更加勤奮、繁忙。他先後擔任中國民族理論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等20多個、名譽職務。在70高齡時,改寫了《達賴喇嘛傳》,增寫6萬餘字,改寫10萬餘字,
1984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發行,並被譯成藏、蒙、英、德文,在國內外陸續出版發行。撰寫了近30萬字的《班禪額爾德尼傳》,1987年以多種文字出版。編寫國家“七五”重點出版項目《中國無神論史》。他一生著述頗豐,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89年12月19日牙含章因腦溢血病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