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雲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雲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1960年為昆明農林學院農學系,1994年成立雲南農業大學農業科學技術學院,2001年更名為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1983年獲碩士點。七十年辦學,星火傳承,形成了“開學養正 育四海英才;明理尚農興九州糧倉”的辦學理念和“德才雙馨 耕讀並重”的辦學方針。
根據學校定位,力爭把學院建成國內同類一流,特色鮮明的教學科研型學院。學院將立足邊疆,面向全國,服務三農,輻射東南亞,科教並重,利用生物資源優勢開展科學研究,培養農業高級專門人才。在辦學層次上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留學生和繼續教育。
1938年 雲南大學農學院農學系、開設農學專業
1958年 昆明農林學院農學系
1969年 育成我國第一個粳型不育系—紅帽纓不育
1973年 實現滇型雜交粳稻三系配套
1978年 粳型不育系的育成和雜交粳稻三系配套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3年 獲得作物遺傳育種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5年 開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碩士點
1994年 雲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1998年 開設生物技術專業
2001年 更名為雲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2002年 開設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
2003年 獲得作物遺傳育種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4年 開設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
2007年 開設植物學碩士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點
2011年 招收作物、種業專業碩士
2012年 開設藥用植物資源學碩士點
2016年 雲南省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
學院由4系7所2辦1委1場1室1中心組成,4係為:作物科學系、作物遺傳育種系、生物技術與生理生化系、中藥材與植物科學系;7所即稻作所、甘蔗所、薯類所、魔芋所、中草藥研究所、紫蘇所和食用菌研究所;兩辦為教學辦公室、行政辦公室;1委即學院團委;1場是校內教學實驗農場;1室為雲南省高校作物種質創新與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1中心即作物學教學實驗中心。
黨委委員、書記:郭華春
黨委委員、院長:李富生
黨委委員、副書記:安曈昕
黨委委員、組織員:曾維詠
黨委委員、副院長:趙自仙
副院長:周平
副院長、稻作所所長:陳麗娟
黨委委員、稻作所副所長:文建成
西南中藥材種質創新與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軍文
學院堅持“充分用好現有人才,積極引進高級人才,努力培養後備人才”的方針,建立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98人(專職教師86人),其中正高職17人,副高職40人,中職34人,初職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佔79.6%,其中49人具有博士學位,29人具有碩士學位;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3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專家1人,雲南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專家7人,雲嶺學者1人,雲南省突出貢獻專家3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雲南省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學術帶頭人2人,雲南省高層次人才教學名師特殊支持計劃2人,雲南省高校教學名師4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及後備人才7人,雲南省創新人才培養對象2人。一批從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泰國、荷蘭學成歸來的博士、碩士及訪問學者正成為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
學院現有作物遺傳育種博士點及作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有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植物學、藥用植物資源等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作物和種業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設有農學(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國家特色專業、省品牌專業)、生物技術(國家特色專業、省級重點專業)、種子科學與工程(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項目、校級特色專業)和中草藥栽培與鑒定4個本專科專業。共有在校學生1352人,其中,博士生35人、碩士生165人、本科生1152人。
學院的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和作物遺傳育種學兩個學科為雲南省重點學科,生物技術專業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該專業同時也是雲南省辦學模式試點專業,農學專業為雲南省重點專業。
學院教師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扶貧等工作,目前,學院在滇型雜交水稻研究,特種玉米品種選育、甘蔗腋芽快繁、薯類及藥用植物資源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李錚友教授等率先在國內實現雜交粳稻“三系”配套,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創造了雜交粳稻單產1108.55千克的世界紀錄;何順長教授等長期進行甘蔗及其野生資源的研究,建立了全國屬種最為齊全的甘蔗種質資源庫,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三年來,學院共承擔的國家基金、948、行業科技及國際合作等科研項目50項,在研經費達1100萬元;學院教師還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參加教育部重點教改項目1項,主持學校教改項目3項。《作物栽培學》被列為省級精品課程,《植物學》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遺傳學》《種子學》等9門課程被列為校級一類課程。三年來,獲科研、教學成果獎20項,其中省級11項;審定作物新品種18個,申請專利8項,發表學術論文260篇,主編教材、著作5部。
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科研平台
序號 | 科研平台名稱 | 批准部門 | 批準時間 | 負責人 | 所屬學院 |
1 | 雲南省優勢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工程研究中心 | 省發改委 | 2011 | 楊生超 | 農學院 |
2 | 雲南省雜交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省科技廳 | 2011 | 譚學林 | 農學院 |
3 | 程順和院士工作站 | 省科技廳 | 2012 | 覃鵬 | 農學院 |
4 | 官春雲院士工作站 | 省科技廳 | 2012 | 林良斌 | 農學院 |
5 | 雲南省滇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 省政府 | 1985 | 陳麗娟 | 農學院 |
6 | 雲南省高校作物種質創新及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 | 省教育廳 | 2007 | 郭華春 | 農學院 |
7 | 雲南省高校滇型雜交粳稻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 | 省教育廳 | 2011 | 陳麗娟 | 農學院 |
8 | 昆明市小麥遺傳育種領域院士工作站 | 昆明市 | 2014 | 覃鵬 | 農學院 |
9 | 稻作研究所 | 校級 | 譚學林 | 農學院 | |
10 | 甘蔗研究所 | 校級 | 楊清輝、李富生 | 農學院 | |
11 | 薯類研究所 | 校級 | 郭華春 | 農學院 | |
12 | 食用菌研究所 | 校級 | 李榮春 | 農學院 | |
13 | 雲南省中藥材規範化種植技術指導中心(中藥材研究所) | 校級 | 楊生超 | 農學院 |
學院利用科研優勢,建立實踐教學平台,本著整合資源、提高效率的宗旨,成立了作物學教學實驗中心。中心下設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和中草藥栽培與鑒定4個專業實驗室,每個專業實驗室再下設若干二級實驗室。目前有實驗用房2561.4㎡,800元以上設備566台,總價值676.7萬元,學院有1個校內實習農場和5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學院十分重視與國內外同行交流與合作,目前與英國沃爾夫漢姆普頓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韓國嶺南大學、菲律賓水稻研究所、埃及燙塔大學、泰國清邁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國內外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共同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10餘名。目前有來自越南、緬甸、泰國等國家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留學生12名。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學院有了長足的發展,相信在各界的支持和關心下,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一定能創造燦若雲霞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