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圖

猿圖

《猿圖》是南宋法常創作的絹本水墨畫,現藏於日本京都大德寺。

畫中子母猿居於古松之上,猿與松的橫斜交叉恰好平衡,且與中軸相連。筆法粗獷放達,猿周身濃黑、面部作白,五官用焦墨簡點,近似符號,以濃墨畫猿骨幹、腳爪,後用筆擦之,質感很強。以“蔗渣草結”筆法寫松干枝枝葉,不拘一格、生動潑辣。構圖頗具匠心,松干由近及遠,直插天空。附枝短杈,使空間分割多樣。

畫作內容


猿圖
猿圖
此圖繪子母猿雙雙棲踞一株高松上,樹身斜出。松干無鱗皴,松葉無攢針,隨意自然。猿為白面長臂,成年猿將幼猿攬於懷中,雙猿的四眼皆似衝出畫面,望向讀者,似有驚懼,又似要窺透人的內心世界。畫家用濃墨干筆繪猿身皮毛,表現出蓬鬆的質感。斜穿畫面的松樹枝幹,直接以淡墨皴出;用濃墨畫葛藤,用筆輕快飄逸。整個畫面透出淡淡的禪味。

藝術鑒賞


《猿圖》、《觀音圖》、《竹鶴圖》為三幅一套的有機組合畫,《觀音圖》在中間,左側是《竹鶴圖》,右側是《猿圖》。此圖亦無款印。三聯軸雖是作者分別表現三個側面的內容,但中心形象是白衣觀音。這是畫家特地把她安排在猿聲、鶴鳴的境界中,顯然是其寓意深遠。根據禪宗觀點,眾生皆有佛性。法常將觀音、猿、鶴的意象一視同仁地組合在這三幅一套的畫軸中來,正好呈示出他對“祖師西來意”的真切識愛,體現了禪宗哲理的平凡性與深刻性。這裡《猿圖》有勸世之衷,揭示了生靈本性之愛,潛有“萬事皆空”之意。
畫面中心是一老一少的兩隻猿猴,老猿的一隻長臂緊摟著小猿,還是棲息在一株枯藤纏身的老樹枝上,在雙睛凝視的目光中,發現了對視的觀眾,併發出了驚叫聲。由於觀者的驅進,使猿逃到自認為安全的位置,那時的眼神動態分明表達出心中的蹊蹺。所以才有畫面上老猿摟抱愛子的景況。這倒是使觀眾感到可愛和親切,說明動物與人類一樣都有本性之愛。
作者在構圖上頗具匠心,背景簡單,但很有藝術性。一枝枯老的松干,由右下角向左上伸展,斜貫全圖直插天空,附枝分權,幾乎將畫面分割為兩大部分。樹頂的短權,將空間分割為變狀多樣。枝上藤蘿纏繞,垂藤下垂,在風中飄拂,枝葉紛披。焦點為母猿,子母猿四肢雙踞於松枝上。周身濃黑,白面長臂,圖中大小長臂猿造型準確,雙目炯炯有神,全身茸毛蓬鬆,濃黑軟密,富有質感。作者將樹權上的焦點,放在猿猴身上;母猿四肢交叉在危枝上,其極度壓縮的五官成了微小的焦墨符號,這三三個層次對比十分強烈,著重突出兩隻長臂猿,畫家這樣構思和安置,在於將觀眾注意力引向猿身上。圖中這種正面猿的形象,很少畫家能這樣描繪,因此在日本被奉為典型。作者在構思立意時是以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景象,但在表現手法是粗縱放逸的。我們可以完全想像到,猶如作者親身站在松樹下抬頭看去,母猿抱小猿,一邊喘息未定,一邊驚叫著,根根絨毛豎立,所以圖中猿的形象是如此的真切。但是在筆法上畫猿較工整,用筆較為細緻,卻並不拘謹,濃墨畫成骨幹、腳爪后,毛髮用破筆擦之,質感很強。松針似用干筆擦出,然後加淡墨,筆法兼工帶寫,樹葉用筆縱逸,畫風別具一格。這裡介紹的是法常一組三聯畫中二聯的畫風風格。這三件作品,是一套流傳有緒的名作,在日本美術史上享有無上崇高的聲譽。如此圖中的正面猿的形象在日本被奉為典型,甚至被認為與整個日本的國民精神息息相關。這三件作品在日本被定為“國寶”,而法常本人則成了日本“畫道大恩人”。這裡有一段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法常與日本來華學習佛法的“聖一國師”都是禪宗破庵派長老無准師範的徒弟,在《觀音圖》上有署款“蜀僧法常謹制”。不管是否是法常為同學專制的,但在淳祐元年(1241)聖一國師歸同時,這三件作品由他攜人日本。此後,相繼南足利幕府和今川幕府收藏,今川義元辭世后,今川三家廟妙心寺的三十五世住持太原崇孚為了紀念義元而籌建妙心山門,便將它們施於大德寺中。因此這三聯作品現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件有力的佐證。

作者簡介


法常(?—約1281),南宋畫家。杭州西湖長慶寺僧,俗姓李,號牧豁,蜀(今四川)人。初儒生,中年出家,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與日僧圓爾辨圓(1202—1280)為徑山無准師範(1 178—1249)的法嗣。性情豪爽,好飲,一日語傷賈似道,避罪于越之丘氏家。法常敏慧,善畫龍虎猿鶴、花木禽鳥、人物山水,筆墨蕭散虛和,亦作潑墨山水,或用蔗渣草結,隨筆點墨,不弗妝綴,意趣盎然。當時曲高和寡,元人多予惡評,視為“粗惡無古法”。明人項元汴則評為“狀物寫生,迨出天巧,不惟肖似形貌,並得其意象。”傳世作品有《觀音、猿、鶴》三聯幅,《龍虎》對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