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桃源鎮的結果 展開
桃源鎮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轄鎮
桃源鎮,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位於永安、大田、漳平三縣交界處,東鄰上京鎮,西連永安市西洋鎮,南靠漳平市城口鄉,北接永安市青水畲族鄉。區域面積為219.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360人,常住人口1108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
2019年,桃源鎮下轄13個行政村:桃源村、西安村、東坂畲族、橋山村、翁厝村、前厝村、前村、廣湯村、楊坑村、上舉村、蘭玉村、桃林村、桃新村。
桃源原名桃園,明末以唐詩“桃花園裡可耕田”得名。后閩南人移居舊街,稱為“世外桃源”,改名桃源。
原屬漳平聚賢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划給大田縣。
清代屬聚賢里桃源社。
民國初年置桃源鄉,
民國9年(1920年)建鎮,
民國21年與上京合併改稱桃源區,
民國29年復鎮,
民國31年改鄉。
1950年2月屬縣第二區,
1957年撤區並鄉時,成立桃源鎮,
1958年與上京合併成立桃源人民公社,
1961年上京劃出另立公社,
1984年改鄉,
1992年撤鄉建鎮。
● 名稱由來
古時沿海口岸到內陸的物流運輸多靠肩挑,而挑夫多為閩南人,永春人氏見有商機便在該地設置客棧,挖得“第一桶金”后,又招引眾多鄉親到此在三角街地帶便漸成村落。因當初居民多數來自永春,而永春又因古稱“桃林場”和母親河為“桃溪”的緣故而俗稱“桃城”,故而該村落由居民來源得名“桃源”。
截至2019年,桃源鎮下轄13個行政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350425104201 | 121 | 桃源村委會 |
350425104202 | 220 | 西安村委會 |
350425104203 | 220 | 東坂村委會 |
350425104204 | 220 | 橋山村委會 |
350425104205 | 220 | 翁厝村委會 |
350425104206 | 220 | 前厝村委會 |
350425104207 | 220 | 前村村委會 |
350425104208 | 220 | 廣湯村委會 |
350425104209 | 220 | 楊坑村委會 |
350425104210 | 220 | 上舉村委會 |
350425104211 | 220 | 蘭玉村委會 |
350425104212 | 220 | 桃林村委會 |
350425104213 | 122 | 桃新村委會 |
行政村名稱 | 村所在地地名 | 村民小組(個) | 轄區自然村 |
桃 源 | 新 街 | 11 | 桃源 新街 舊街 爐豐 梅里 仙頭 下土樓 柯厝 燕窩 谷口 連坑 |
東 坂 | 東 坂 | 8 | 東坂 東安 上東坂 下東坂 大份 新村 黃山頭 |
西 安 | 前 洋 | 10 | 西安 前洋 內洋 王山 石寨 西溪 |
橋 山 | 火燒橋 | 4 | 火燒橋 斜山 圳后壟 陳厝前 |
翁 厝 | 翁厝坑 | 3 | 翁厝坑 蓮花山 西坪 油楻前 苦山爐 嶺頭岬 早達 岬頭坪 |
藍 玉 | 藍 田 | 5 | 藍田 玉田 浮山 |
前 厝 | 武 陵 | 3 | 武陵 東山 西山 土坑 前厝坑 |
上 舉 | 上舉林 | 4 | 上舉林 |
楊 坑 | 楊 坑 | 6 | 楊坑 下舉林 豐城 |
前 村 | 前 村 | 8 | 前村 安和 徐坑頭 葉庄 |
廣 湯 | 湯 溪 | 7 | 湯溪 橫洋 嶺后 盂丘 廣前 許東京 溪尾 廣濟 竹坑頭 |
桃 新 | 桃 新 | 3 | |
桃 林 | 桃 林 | 3 |
桃源鎮位於大田縣西部,永安、大田、漳平三縣交界處,中心位置約在北緯25°17′、東經117°34′,東鄰上京鎮,西連永安市西洋鎮,南靠漳平市城口鄉,北接永安市青水畲族鄉。區域面積為241.93平方公里。
桃源鎮
桃源鎮境域屬丘陵小盆地,西北高,東南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其中香菇侖最高,海拔1246米,大部分地區海拔450~820米。
桃源鎮年平均氣溫18.3℃,最高36℃,最低-0.5℃,常年無霜期230~311天,年降雨量1040~2435毫米。
桃源鎮內共有桃源、廣湯、上田、十八溪等6條小溪匯入九龍江。
1992年末,桃源鎮耕地面積為1.61萬畝,其中水田1.53萬畝。林業用地32萬畝,森林面積12.37萬畝,木材蓄積量36.29萬立方米,是大田縣重要林區之一。礦產資源有瓷土、粘土、石灰石等,石灰石儲量約1800萬噸。下東坂有一連片草場,可利用面積500畝。廣湯湯溪上升溫泉水溫69℃,出水量2.16升/秒。
1992年末,桃源鎮總戶數4318戶,人口1.9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2人。桃源系多姓聚居之地,來自13個省45個縣,姓氏102個,多為漢族,有畲族714人,方言為大田桃源話、閩南話、客家話3種。有旅外僑民數十人,去台人員7人。
2011年,桃源鎮總戶數4796戶、人口2.08萬人,其中非農業戶1031戶、人口4123人。
2017年,桃源鎮總人口2.28萬人。
2018年,桃源鎮戶籍人口為22004人。
2021年7月,大田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桃源鎮戶籍人口18360人,常住人口11085人。
桃源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豆、烤煙、席草、柑桔、茶葉。1992年,有茶園1695畝,果園1.03萬畝,其中柑桔6727畝。林業以杉、松、毛竹為主,有毛竹5000畝,油茶2400畝。桃源自古以盛產大米、大豆聞名。土特產有紅菇、香菇、草席、冬筍、米燒酒等。
1992年,桃源鎮工農業總產值4777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277萬元;糧豆總產量1.02萬噸,平均畝產320公斤,其中稻穀9093噸,平均畝產417公斤;農業機械年末擁有總動力8833千瓦;農村經濟總收入3086.6萬元,凈收入2083.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2元;鎮財收入196.14萬元,其中預算內收入180.78萬元,預算外收入15.36萬元,自有資金102.47萬元。
2011年,桃源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7億元、比增21.68%。鎮財政收人512萬元、比增15.57%。2011年,桃源鎮有企業492家(集體5家、私營37家、個體450家)、比增15家;職工總數1329人,擁有固定資產.3.01億元;銷售收入7.02億元,實現利稅2100萬元;實施技改項目9項,投人資金1200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5.72億元、比增65%。
2015年,桃源鎮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29元。
2017年,桃源鎮企業個數共79個,企業從業人數1315人,其中工業企業39個,規模以上9個。
2018年,桃源鎮有工業企業39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1992年,桃源鎮有中學1所、小學26所、幼兒園1所。
2011年,桃源鎮教育事業投人530萬元,有各類學校4所,在校生1174人、比減115人。
人民生活
1990年,桃源鎮開通程式控制電話450門,是全縣第一個開通程式控制電話的鄉(鎮)。中心衛生院有醫務人員13人,病床20張。
2011年,桃源鎮有閉路電視用戶1786戶、比增186戶;鎮衛生院有病床24張,醫務工作人員22人;桃源鎮有94%的人口飲用自來水。
交通郵電
2011年,桃源鎮擁有機動車1183輛(客車9輛、卡車230輛、小汽車347輛、農用車314輛、拖拉機283輛)、比增746輛;有固話2120部、比減80部,手機1.48萬部、比增2500部。
基礎設施
2011年12月,桃源鎮成為大田縣首個完成農村廣播“村村響”的鄉鎮。
桃源鎮政府駐地距鷹廈鐵路嶺頭火車站12公里。省道305線貫穿全境。
● 綜述
桃源鎮有安良堡、滎陽祠等風景名勝,其中滎陽祠列入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安良堡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良堡
安良堡位於福建三明大田桃源東坂村,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歷時5年建成。安良堡南北橫40米,東西縱35米,佔地面積近1500平方米,沿山勢所建;圍牆上建有48間房間,高達14米的落差使錯落有致、逐漸遞增的堂屋更顯氣勢非凡。
● 桃源滎陽祠
桃源滎陽祠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期間經過三次的重修,是福建“八大名祠”和大田縣文物保護單位。
● 鄭超然(1920~1945年)
鄭超然,化名鄭青華,民國九年(1920年)出生於大田縣桃源鄉王山村。民國三十三年五月,鄭超然任中共閩西北特委宣傳部副部長,參加了攻打上京鄉公所戰鬥和尤溪石頭坑突圍之戰。民國三十四年9月,在大田龍門的奪槍戰鬥中,部隊遭敵重兵圍追堵截,突圍到桃源水盂曲時,鄭超然腿部中彈,戰友林英才要扶他突圍,他堅決拒絕,說:“不要管我,你們趕快沿溝底撤出去!”他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時年25歲。
● 肖冠槐(1915~1945年)
肖冠槐,又名明甫,民國四年(1915年)出生於大田縣桃源鄉藍玉村農民家庭。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決定開闢閩贛邊根據地,與閩西北特委游擊隊會師時被尤溪縣保安隊一百餘人包圍,隊員林序首中彈倒下,肖冠槐為背走負傷戰友,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0歲。
● 王振標(1906~1984年)
王振標,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在大田縣桃源鄉廣湯村。他被譽為“農民育種家”。解放初期,水稻“尤溪早”在桃源一帶發生嚴重稻瘟病,他萌發培育抗病良種的念頭。1950年秋,他看到同村的王亦修種的“禾佳”品種,未見“赤吊”(穗頸稻瘟)病,便從禾佳中選出穗大粒滿種性一致的種子,經過三年精心試種,在不同土質、不同海拔的田段中都獲得高產。1964年,他又從單晚“梅峰2號”選出一斤半大穗型變異植株,採取單粒培植,育出比“禾佳”增產36%的良種。1984年去世,享年78歲。
桃源鎮曾獲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文明鎮、全省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鎮、省環境優美鄉鎮、綠色鄉鎮、市級文明鄉鎮、平安鄉鎮、爭創農村經濟發展十佳鄉鎮、縣先進鄉鎮黨委、金融信用鎮等榮譽,列入三明市“中心鎮”。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