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沽期權
累沽期權
累計期權近似投資者向莊家沽出認沽期權,而所得的折讓購入權就是變相的期權金,但是玩法較期權更複雜。而累沽期權(Decumulator)與累計期權是同類的衍生工具,玩法則改為由投資者向莊家賣出掛鉤資產。
2007年年底,股市開始由牛市轉為熊市,投資者的理智受市場氣氛和國內外政經因素影響,相信股市會持續下跌,加上累沽期權的行使價多較當時的股價有所溢價,故甚為吸引;但如經濟環境於短時間內有所改善,股市重拾升軌,投資者便會因累沽期權內的認購期權而蒙受損失。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一年有二百個交易日,用滙豐控股的股票作為相關資產,定價為每股HK$125,每天售賣400股 (即HK$50,000),如是者,投資者首先於今天支付一筆按金(使費另計),然後從明天起每個交易日可出售400股(一手)匯控股票,如果當日匯控的 股價低於HK$125,投資者便可實時在市場以市價購入匯控股票平倉而獲利;假若當日匯控的股價高於HK$125,投資者便會蒙受損失。
細心分析,便不難察覺累沽期權與累計期權一樣,均是是期權投資策略的一種,投資者同時於兩種期權持倉,這兩種期權分別是認購和認沽期權,特別的地方是累沽期權投資者持相同資產的認沽期權長倉及認購期權短倉(發行認購期權),兩隻期權有同一樣的行使價,到期日和認沽認購數量;當相關資產的現價低於行使價時,投資者 便會行使認沽期權出售相關資產,而當相關資產的現價低於行使價時,投資者所持認購期權短倉便會因對手行使認購權利而被逼出售相關資產。
累沽期權的推銷者多強調累沽期權是市場中性(Market Neutral)的產品,不論相關資產的價格變化,投資者均可以固定價格出售相關資產。然而累沽期權的投資者其實是在賭相關資產的價格於合約期內會不斷下跌,如果期內相關資產的價格不斷上升,投資者便會蒙受損失。跟累計期權不同的是,累沽期權投資者的潛在損失可以是無限的。同樣是不看好相關產品的價格,單持認沽期權與持有累沽期權是有很大的分別,由於累沽期權投資者同時發行認購期權,故可實時收取認購期權的期權金,因此可降低投資成本,但是換來的是擴大損失(甚至是無限)的風險;單持認沽期權,當股價上升時,最大的損失是已付出的期權金,而持有累沽期權,因發行認購期權而被逼履行合約,損失是行使價與相關產品市價的差額,這可能比期權金高出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