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樵

董樵

此外,董樵的許多親屬死於抗清和清兵侵襲萊陽之難。五嶽終難竟,蹉跎豈漫遊。海色當秋碧,潮聲入午平。

董樵簡介


董樵,原名震起,字樵谷,號東湖,后易名朱山樵,山東萊陽大淘漳村人。董樵是明末清初愛國主義詩人,明亡后,董樵長期隱居。
順治五年(1648年),山東境內爆發了史稱“於七起義”的農民起義,董樵是這次起義的重要策劃者。第一次起義失敗后,董樵不滿於七有條件地與清廷妥協而再次隱居。其隱居地“文登之西山”,即現在榮成境內的王家山村東南的一座菩薩廟,村民們稱之為東庵。
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七領導的第二次起義爆發,此次起義較第一次規模更大,參加者達四、五萬之眾,董樵是否參加了第二次起義,多有爭議,目前尚無直接的史料加以證明。
董樵一生詩作很多,“合雅掩騷,惜不多傳”,留存下來的有131篇計150首。由於他在明亡后,特別是抗清起義失敗后長期隱居,他的事迹甚至名字鮮為人知,尤其是詩作流傳不廣。榮成市檔案館收藏的有關董樵的資料及詩作主要有:《董樵冊頁》、《董氏譜書》、《董氏遺稿》、《西山未定稿》、董紹德著《西山環峰堂草》、蕭慎余著《秦淮樓上晨夕》、陶澄聞著《萊陽董烈婦詩》等。
董樵的家庭和社會背景
董樵的祖父董永貞,是明朝庠生,早逝於萬曆六年(1578年)。董樵的父親董應雷,宋琬《董廣文應雷墓誌銘》稱其:“少懷奇氣,有大略,雖老未嘗少衰”。
明崇禎四年(1631年)冬,孔有德叛亂,翌年據登州,圍萊陽,地方深受其害,董應雷“徒步走京師,欲上書請救”。事平后,他也“以明經三仕”,當上了地方小吏。
此外,董樵的許多親屬死於抗清和清兵侵襲萊陽之難。樵的長子董道久聘邑庠生呂吉之女,“婚期將屆,遇難焚身殉節”;董樵的原配左氏系明朝邑癢生左懋實之女,她的族叔就是拒絕清廷的威脅收買而被幽禁,於順治二年閏六月英勇就義的“明末文天祥”——左懋第;董樵的二姐夫姜埰一家有20餘人死於清兵侵襲萊陽之難,姜埰之父姜瀉里不屈於清兵而壯烈犧牲,董樵對其十分傾慕。此外,他的大姐夫、明邑庠生薑楷於順治元年響應招遠諸生楊威抗清號召,曾起兵一度佔據萊陽城,不久楊威被清登萊巡撫陳錦誘殺,楷逃亡梅嶺地區,不知所終。
另外,董樵的姨表兄宋琬,共同隱居的掖縣前明貢生,保定巡撫煥之子趙士喆(字伯濬),世交宋繼澄、宋璉父子等都是名重一時。
董樵詩賞析
還山至雲門
煙覆平林霜樹紅,群山中豁曲溪通。園蔬已見連荒草,籬菊還應炫晚叢。一蹇江山新句在,三秋風雨敝廬空。倦遊漸識閑居好,試拂塵衣倚碧桐。
初春過宋伊水次見贈韻
五嶽終難竟,蹉跎豈漫遊。家居如旅夢,春雨似深秋。樽冷山雲外,潮寒島石頭。與君忘世故,正好此淹留。
秋日同宋玉鄉曲武英飲花石峰
海色當秋碧,潮聲入午平。一尊黃葉落,萬里暮雲生。衰老思前事,豪華變世情。溪山獨不改,仍是舊逢迎。
游禪覺寺
策杖尋幽徑轉深,禪關春意問啼禽。勞人山色偏多怨,留客溪聲似有心。掃石爭題苔斷壁,傾樽直待月穿林。疏狂到處堪存跡,明日重來過北岑。

歷史評價


榮成縣誌·流寓:董樵,萊陽諸生,甲申后棄家居東海之西山,率四子道久、道廣、道融、道東躬耕著述,不求聞達。薑黃門埰贈聊雲‘此地有伏龍鳳雛,其人如渾金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