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地鐵車站

美國詩人龐德所作的詩歌

《在一個地鐵車站》是美國詩人龐德的作品。這首詩在西方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為這首詩有著重要意義,埃茲拉·龐德後來成了為意象派詩人的領袖。

中文辭彙


在一個地鐵車站,字面意思就是位於某地鐵車站的某一站,在北京可以指地鐵蘇州街站、地鐵北京站等任何一站。一般可以出現在作文的開頭,比如:“在一個地鐵站”,意思是下面的事情就發生在這裡。另外,有同名國外著作《在一個地鐵站》。

詩歌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漢語譯文


譯文1

這些臉在人潮中明滅
朵朵花瓣落在
濕潤的
黑粗樹枝上
(陳彧慜譯〈在一個地鐵車站〉)

譯文2

這些面龐從人群中湧現,
濕漉漉的黑樹榦上花瓣朵朵。
(鄭敏譯〈巴黎某地鐵站上〉)

譯文3

人叢中這些幽靈似的面龐,
潮濕的黑色樹枝上的花瓣。

譯文4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作品釋義


這首僅兩行的小詩作於20世紀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詩歌之一。
詩的上下兩行,分別呈現了兩組互相對應的意象。一是地鐵車站的人群中,幽靈般顯現的面孔;二是濕漉漉的枝條上的許多花瓣。這兩行詩句之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比喻關係,而是兩組意象之間的相互疊加的關係。把這兩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詩人的直覺,它使兩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狀態下迸濺出詩的火花,產生深刻的意味。龐德自己說它是“一剎那思想和感情的複合體”。
這首詩在西方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把詩歌從19世紀陳舊的寫作手法和抒情習慣中擺脫出來,給現代文學帶來了啟示。埃茲拉·龐德後來成了為意象派詩人的領袖。
這裡"人群中這些面孔"是現實意象,"人群"是"面孔"的背景;"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是想象意象,"枝條"成為"花瓣"的背景。前一個意象是現實的,后一個意象是虛無的,創造的。前後兩句是比喻關係,后一句前可以加"像""猶如"一類的詞語。第二句是來詮釋第一句的,即把人群暗喻為濕漉漉的枝條,把這些面孔喻為花瓣。

創作背景


龐德本人在《高狄埃——布熱澤斯卡:回憶錄》中講到這首詩的創作經過時說:‘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協約車站走出了地鐵車廂,突然問,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後又看到一個,又看到一個,然後是一個美麗兒童的面孔,然後又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尋找能表達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認為能與之相稱的、或者,象那種突發情感那麼可愛的文字……”具體生活中的感受觸發了龐德的詩興,以後一段時間,他一直尋找表達這種感受的“可愛的文字”。整整一年,詩人在尋找表達,先後寫出有關的兩首較長的詩,都被他銷毀了,最後才寫定這首和歌式的小詩。誰知這首隻有兩行的詩,卻成了意象派的扛鼎之作,

詩歌鑒賞


為感受找到恰當簡明的表達意象,這是意象派詩歌創作的基本原則。《在一個地鐵車站》包含兩個復疊對比的意象:人群中隱現的面孔與黑樹榦上的花瓣。從語言結構上看,兩行詩間沒有明確的語法關係,我們只有通過閱讀的想象,才能復現詩中故意抽去的譬喻性的聯繫環節:象或猶如。全寫出的詩應為:‘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就象或猶如‘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明確了這兩行詩的比喻關係,我們才能進一步地展開閱讀。
從閱讀的感受層次上看,詩中意象的質感性很強。第一行描述詩人的具體經驗:黑壓壓的人群中,時時閃現出幾個“美麗的面孔,令人感受一新。第二行進而隱喻,瞥見人群中清新美麗的面孔,猶如看到‘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黑壓壓黯然無神的人群與其中閃現的幾張神采煥發、充滿生氣的面孔,都是具體可感的,視覺形象非常鮮明.第二行更加突出意象在色彩上的對比,‘濕漉漉的黑色枝條。與鮮艷的‘花瓣。從意象的情感暗示來看,人群與濕黑的枝條,都令人感到冷漠、壓抑,而閃現的美麗臉孔與花瓣,又使人突然眼前一亮,有一種爽朗清新的感覺。《在一個地鐵車站》的意象鮮明簡練,具體可感,堪稱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
龐德主張,鮮明乾脆的意象,猶如一個輻射的核心或旋渦,壓縮於其中的多重意義不斷地由此擴展出來。《在一個地鐵車站》中的意象,就有廣闊的輻射意義。從表層意義上看,它表現了詩人看到人群中“美麗的面孔’的一剎那間突發的清新感。如果深入到其象徵意義,就比較複雜了。關於這首小詩,批評家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詩中表現的是龐德體驗到的現代生活的腐敗,但世界還沒有徹底墮落,美有時還會出現。還有人的理解更為具體,從地鐵車站湧出人們,剛剛下班或才去上班的,他們面帶疲憊,黯然無光。
物質的勞役已吞噬了他們的生機,雖生猶死,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造成的異化.僅有的幾張‘美麗的面孔’,象徵著生命中美好的東西,但已倖存不多了。作者旨在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根據我們的閱讀經驗,這些解釋都是可以成立的,當然,讀者還可以做其它解釋,詩無達詁,關鍵是要求解釋自身的有效性。
《在一個地鐵車站》暗示出多種解釋的可能性,這本身已說明它意蘊豐富,意象的輻射件強,符合意象派的詩學主張,不愧為意象派的代表作。(周寧
龐德這兩行詩像兩條鐵軌,從時間的幽深隧道里延伸出來,帶著那個時代濕漉漉的歷史跡痕和斑駁言詞,流傳至今。並且出現了近20種的譯文版本。

作者簡介


埃茲拉·龐德(1885-1972),意象派運動主要發起人。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龐德還是一個熱衷於介紹中國古典詩歌和哲學的翻譯家,經他改編並翻譯了《神州行》、《詩經》《論語》等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