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西園

嶺南著名古典園林

潮陽西園,是嶺南著名古典園林。地址在粵東潮陽棉城鎮西環路東側,由邑人蕭欽創建,蕭眉仙設計。該園始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歷十餘載至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西園在造園藝技方面,繼承了嶺南傳統庭園的精髓,又對西方園林的形式美學有相當的模仿,並運用了近代新材料、新技術,大膽創新。

地理環境


潮陽西園
潮陽西園
潮陽西園,佔地面積1330m2,建築面積約900m2。西園在造園藝技方面,繼承了嶺南傳統庭園的精髓,又對西方園林的形式美學有相當的模仿,並運用了近代新材料、新技術大膽創新。其獨特的空間布局、中西合璧的造園手法,以及先進的技術手段,使西園在嶺南近代園林發展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並因此成為粵東地區乃至嶺南近代著名私園,其創作思路和藝術風格至今仍值得借鑒和吸收。
西園地塊呈不規則梯形,西側為長邊,西對街道開門。其平面採用中庭“左宅右園”的處理手法,與傳統園林布局完全不同,3組建築各自獨立,又相互聯貫。
中庭面積約佔全園1/3,開闊舒朗。臨街開門三間,採用潮汕傳統門房式,前有凹門廊,後有寬暢門廳,適應嶺南多雨氣候,然門房造型卻為西洋平頂柱廊式。中庭的後部為曲池(現池已填平),池端置扁六角重檐井亭,與門房相對,形成軸線。亭與右園有曲橋相通,與左宅有陰廊相接。
住宅南北朝向,面向中庭,平面基本上是潮汕民居的五間加邊房式,但吸收了西式建築的布局格式。建築取消內天井,代之以內廊洋樓式,樓前兩側加設客房(已拆),中西結合,因地制宜,相互交錯,巧妙經營。
主園布置在南端三角地段,稱之為“房山山房”,由書齋、客廳、休閑房舍,以及假山、水池所組成。假山高近10m,與L形的樓房書齋對峙,中間形成水院,建築與假山有橋、廊相通,互為對景。

建築特色


降溫效果

全園的建築密度約為50%,為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而採用大院套天井,院院相通,廊院相錯的布局手法,形成如下降溫效果:
(1)建築高低起伏,天井和院落為藏蔭納涼之地,空氣正負壓交錯,形成自然通風;
(2)山體通透,東南向建築較矮,能引風入園;
(3)水面較多,在東南角,起降溫調濕作用;
(4)廊道和敞廳較多,可遮陽防雨。
主持設計營構假山的藝匠是園主宗人蕭眉仙(1846~1926年),其人多次參加鄉試未中,但善雕刻、繪畫、園藝,深居少言。蕭氏造山前曾用香屑塑成模型(據說曾送北京博覽會陳列),深思熟慮,精巧、微致玲瓏。
假山耗銀38萬餘兩,其體量可謂嶺南之最。假山背東南、面西北,山長約20m,據說東南背面原為他姓民宅,不願讓地,遂以山隔之,各得其利。假山依隘逼之地,陡峭掇石成起伏山巒,拱抱曲尺形山房建築,中隔修長水池,山回水轉,山瀑流泉,池中變化萬千,實為佳構。
假山外部雖然體積龐大,但內部卻通透空靈,既可省材,又充分體現了中國園林“介子納須彌”,小中見大的造園思想。山中有洞、有穴、有岩,山外有逕、有磴、有路、有橋、有磯,四通八達,可觀、可游、可爬、可穿、可憩,形成洞府幽邃、錯綜迷離、迴環轉折的三維空間境界。石壁雖然懸崖高聳、山勢誇張,但假山倒影在池澗水面,絕無擠逼之感。
假山主體選用潮陽桑田鄉一帶的海石構築,用水泥和鐵條構造成型,中間散置英石和湖石,色形渾然一體,無有強作。假山兩處入口,一處為左側小徑,可步下池邊磯石,親水垂釣,石上橫書“釣磯”。從磯西望,有一平拱石橋,過橋山洞即為假山中部入口,上有“潭影”二字,點出池深山懸之意境。另一處入口可從書齋二樓橫入,山路與山洞相向互接,引人入勝。
在西園石山的營構中,傳統中式假山體與西洋建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中國造園史上的創舉。當遊人過石橋,則見一石柱旋梯直立,柱徑盈尺,高約三丈,沿石柱為軸,挑出旋梯,梯寬僅容一人通過,石壁旁題:“螺徑”。拾級而上,見一石峰,當地名人林伯虔題名“聳翠”,由峰旁即可旋入近代西洋式的圓形玻璃光亭。
玻璃光亭為圓頂,頂用木支架貼托玻璃採光,圓亭外壁採用大面積的木格玻璃窗,亭內有石几、石桌、石欄,坐憩可上望浮雲藍天,向外可視對面山房景物。圓亭是全園的最高處,亦是假山的構圖中心和交通樞紐。
走出圓亭,即為榻室,用海石圍合,以天為頂,內置淺綠麻石精雕的芭蕉葉形床榻一具,夏天月夜可涼卧賞月,榻壁上有清光緒年間貴州狀元夏同龢書刻的“蕉榻”兩字。榻室的另一側拱門,題有“小廣寒”額匾。
過“小廣寒”拾級而上,可通書齋樓閣。而折向西,便為“桔隱”景域,內設有石圍棋桌、石几、時花、蘭草,氣息幽隱,與世隔離,匾題“別有天”。
離“別有天”沿石徑委身下走,在岩洞內左旋右轉,可直達一水下幽室(仿西洋水晶宮),臨水一面用玻璃牆相隔,在室內可望池中游魚嬉戲,碧波隨水草蕩漾,室一邊石壁刻有“水晶簾”三字,是園主迎客避暑觀魚的絕妙境地。
轉離“水晶簾”向上攀登,可達全山最高之嶺脊,兩邊各題有“引鶴”與“探梅”石刻,原有鶴巢與梅樹構成“引鶴探梅”之意境。另外,此處可眺瞰全城景色,美不勝收。由“引鶴”辟徑下行數段又有一眺台,台上有一六邊形石桌,上刻“公”、“心”字,合成精美圖案,是古代“曲水濫觴”的演繹。
徑繞石台前行,迎面石壁刻有蕭永華書刻的80字橫向碑文。再下行,即至“靈水洞”,從洞窗外望,見“螺徑”———石橋———嶙峋怪石———書樓……,景次層疊,豐富多彩。步出“靈水洞”,已到達池岸邊,頓然開朗,有如離開瓊瑤仙洞,回到人間。
西面假山是造景之山,奇趣之山,閑隱之山,納涼防寒之山。有詩情、有畫意、上可通天、下可入水,令人浮想聯翩、意興盎然、回味無窮。
西園構建之時,正值西洋建築文化大量傳入潮汕地區之時,園主蕭欽原本就是建築工程承包商,曾在汕頭承建過多項洋樓工程,對西方建築技術的先進性有所了解。他同時又是地道的潮汕人,有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根基,由於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地方風俗的潛移默化,因而在造園過程中,把中西建築文化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新的造園技藝。不論在建築、裝飾還是疊山理水等方面,都有新的理念和技巧,對嶺南建築和園林的發展而言,是一大進步。
從建築而言,園中兩棟主要建築物均各有所長。其中,北端住宅平面保存著潮汕民居的基本特點,但採用了西洋中廊和邊梯手法,並於入口處加設三間西洋式別墅常見的開敞式柱范(通常指定型化的、具有一定比例尺度的柱,也稱“柱式”,如“科林斯柱式”、“愛奧尼柱式”等)外廊。建築上蓋四坡洋式屋頂,集中排水,中西結合,自然合理。而南端書齋平面則用潮汕傳統園林廳堂外廊式,立面以中國樓閣為主調,屋頂挑垂柱琉璃瓦檐,牆面設玲瓏通透的有色玻璃扇窗,間中有用西式拱窗楣和寶瓶琉璃欄桿,中西樣式融為一體,風格別有品味,反映了園主對本土建築文化的本位尊崇,和在中西建築文化相互碰撞下的心理取向。在中西文化交流對話中,選擇了統一調和、博採眾長、為我所用的積極策略。
從景觀設計而言,西園以奇、巧、趣、新為宗旨,對每一景緻都作了推敲,寓情於境。除上述所提景觀立意外,還有“不競”、“雲水洞”、“小廣寒”、“弢雲遷館”、“延暉樓”等,無不意境新穎深長。在景觀路線處理上,處處是左右逢源、步移景異、綿延不斷,有“柳暗花明”的詩意美感,給人以激動和驚喜。
西園的假山,其實是特殊塑造的建築空間,山體內上下、左右之洞穴道互相串聯,自然而又迷幻,兼有漏、透、斜通、繞曲、旋轉的形態,利於洞內通風采光,並使洞內空間無鬱悶陰暗、潮濕之感。這也說明匠師不墨守成規、銳意求新的造山技法。
西園在應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上也有不少創新之處,如:
(1)樓梯應用力學結構原理,梯板由牆體中懸出,不設梯梁,以輕取勝,當時被眾人讚歎為奇神之梯,傳為佳話。
(2)池中石橋採用折形平面,石板厚約15cm,橋下無柱支撐,構作大膽,前所未有。橋上欄桿用細鐵枝柱構成圖案花紋,極似歐洲近代新藝術運動風格,奇特輕巧,實為創舉。
(3)“螺徑”以同軸垂直懸板疊合成梯級,既節省用地又解決了垂直交通問題,輕盈奇特,顯示了結構的懸挑之美,成為園中一景,別具匠心。
(4)在材料的運用方面,潮陽西園採用了當時極為少見的平板玻璃、鐵枝柱、鑄件、水泥、西方顏料等,並充分利用新型材料的各種性能,營造了像穹窿光棚、懸板石橋、“螺徑”這類新的園林藝術形象。
西園建成已歷經百年,其間有過多次強烈的颱風、地震,遭遇過長期人禍的破壞和天災的侵蝕,但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正說明它的科學性所在。
西園在中國潮汕傳統園林中,首先受到西方園林技藝的挑戰,它將中原、嶺南、江浙與西方的園林藝術融為一體,具有創造性的一面,也有生硬聚合的一面,但無疑是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值得總結;其結合地域特點的原生園林技藝,尤其值得重視。西園的價值在於其個性,在於新技術的運用和創新,在歷史文化方面也是當地的“活化石”,大有保存的必要和價值。
如今西園已久未修理,殘破不堪,應及時給以修復。建議政府應負責保護其不漏不塌,並應該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原狀復原,將來可利用為地方專題文化藝術展館,或為旅遊觀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