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宗晴
戴宗晴
戴宗晴,72歲,東風汽車公司總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1998年11月4日,湖北省衛生廳做出《關於在全省衛生系統開展向戴宗晴同志學習的決定》,衛生廳還組織"戴宗晴事迹報告團",在省內外報告數十場,聽眾達數萬人。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新華通訊社、經濟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主要媒體紛紛報道了他的先進事迹。戴宗晴的先進事迹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1999年8月,他作為湖北省惟一的一位醫務工作者代表,參加了黨中央、國務院組織的全國夏季醫療衛生專家休養團。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親切接見了戴宗晴及其夫人。在座談會上,李嵐清稱讚戴宗晴"是一位難得的好醫生"。
戴宗睛除了醫院的工作之外,還到臨近縣及東風公司其他醫院參與查房、會診工作,還兼職谷城縣人民醫院名譽院長等許多社會兼職。他每月要擠時間去一次谷城,講課、查房、開刀,此外還定期、有計劃地開展新業務。
他不僅擅長於肝臟外科、乳腺、甲狀腺的外科治療,在器官移植和顯微外科等方面更是經驗豐富。
全國勞模,全國“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戴宗晴是我國外科鼻祖、中科院資深院士裘法祖教授的第一代研究生,國內知名的外科專家。他從醫四十餘年,精研醫術、崇尚醫德,為無數患者解除病痛。特別是在對肝癌的綜合治療上,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充分肯定。他主持研製的“多針全方位肝癌冷凍機”獲國家專利,療效達國際先進水平。
1990年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
1991年,列入“國家有特殊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0年,榮獲國家衛生部頒發的“白求恩獎章”,同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6年11月,在由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中國醫院協會、健康報社共同舉辦的“2006年度中國醫院突出貢獻、優秀院長”表彰大會上,他被授予“2006年度全國大醫精誠先進個人”。
戴宗晴1953年畢業於武漢醫士學校,1964年,戴宗晴以優良的成績有幸考取了時任武漢醫學院(同濟醫學院)教授、中國著名外科專家裘法祖的首位付博士研究生,1969年,碩士畢業他毅然回到了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工作。一年後,為了支援國家三線建設,他便隨全院600多名醫務人員遷至十堰,成為原二汽張灣醫院負責醫療的副連長(按部隊軍事化編製)。新組建的醫院搭建的都是蘆席棚和臨時建造的干打壘房。可他們所承擔任務就如同是戰地醫院,沒有白天黑夜之分。
1970年的一天,一輛載貨卡車衝進醫院,車上半躺著一位臉色蠟黃的二汽工人,這名工人的左手被機器從腕部軋斷。因醫院做不了斷肢再植術,他就想,一定要攻克創傷急救斷肢再植難關。到1974年,他們已完成了40多例斷肢、斷指再植術,成功率達80%以上。至此,醫院顯微外科水平,斷肢值、斷指再植水平顯著提高,填補了鄂西北乃至全省的空白。
到70年代中期,他又把研究方向轉向了直腸癌。經過認真討論和研究,他查閱了很多醫學文獻,自製了一些儀器,並很快為一位67歲的山區直腸癌貧困患者成功實行了直腸癌冷凍術。而在第一例冷凍手術成功之後,他又先後為88名直腸癌患者實施了冷凍治療術。此後,他又進一步向縱深領域研究,創造性地把直腸癌表面冷凍術改造為多層面冷凍,並首次將其成功運用到肝癌治療,以對付十堰地區較為高發的肝癌。此後,他又研製了多向雙重水流刀,用於肝臟、脾臟的臨床切割,還最早在鄂西北成功開展了器官移植手術,開展了肝癌的免疫療法和基因工程療法………。他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改進,1988年5月,一項被命名為"全方位冷凍療法"的新技術正式應用於臨床,使中晚期肝癌的成活期大大延長。
從1988年至2006年,採用冷凍療法治療134例,存活期一年以上的達75%。1989年,經中科院院士裘法祖、著名外科專家夏穗生組成的專家小組鑒定,這項科研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同年被湖北省衛生廳授予"科技進步"一等獎、被省政府授予"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研製的全方位冷凍治癌機獲國家專利。自行研製的APCA1-3型及APCA2-1型機,已在湖北、廣西等地推廣應用,是國內及少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凍治療儀。
1972年,東風汽車公司準備讓他出任院長經,過再三考慮,他還是選擇了當個醫生。1984年,組織準備再次把他推上院長的位子,他又一次謝絕了組織的安排。原因是外科正處在發展期,好多專業缺人,他還想帶一批年輕人出來。就這樣,從外科陸續產生了7個院長、副院長、10個專科主任,他卻無怨無悔的在外科主任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
醫學技術同樣也是沒有國界的。1987年7月,他隨醫療訪問團出訪德國漢堡市聖·喬治醫院,這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著名醫院。他在那裡曾經經歷過這樣一件事:當時,他作為第二助手,與該院莫爾教授一起為一位直腸癌的病人做手術。在手術過程中他發現主刀的莫爾教授術中不慎撕裂了骶前血管,患者出血嚴重,於是,便提醒莫爾教授不能這樣做。莫爾教授抬起頭來不屑地看了他一眼,那表情好象在說:你懂什麼!血汩汩的湧向腹腔,他再一次提醒莫爾教授應警惕出血造成的嚴重後果,那位德國人卻惱怒地敲了一下他的手術鉗(這是在手術台上是禁止別人說話的一種強烈表示)。血出得更多了,病人的血壓大幅度的波動,病人很可能喪命手術台。莫爾教授的額頭滲出了豆大的汗珠,一雙藍眼睛終於向身邊這位中國醫生投來了求助的目光。"先用鹽水紗布止血,再施行手術!"他果斷建議。血出少了些,可是被切斷的血管縮在肌肉里,怎麼也縫合不住。他再次建議教授沿著血管走向縫合。血終於止住了,血壓升起來了,病人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事後,這家醫院為了感謝中國醫療專家,特組織了記者招待會。會上,莫爾教授感慨地說:"在我進行手術遇到危險的時候,我的助手好象睡著了,但中國的戴卻醒著。戴是位經驗豐富、臨危不亂的優秀醫生,在手術危急關頭,提出了十分合理而有效的建議,既幫了我,也挽救了病人生命,我非常感謝他。"事後,《漢堡日報》、《聯邦每日報》、市電台等多家新聞單位進行了報道。
年輕時的戴宗晴本是個文學愛好者,家裡訂閱的文學期刊非常多,與醫學書籍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還在全國各個期刊發表文章。忽然有一天他把家裡的文學期刊全部賣了,一本都不剩。妻子好奇地問:“這些不都是你的寶貝嗎?”他決然地回答:“那麼多病都得不到根治,我身為一個醫生應該時刻心繫患者,怎麼能放在文學愛好上,不務正業!”朋友們惋惜地說:“魯迅棄醫從文成為文學巨匠,說不定你從事文學大有可為啊!”他笑笑說:“我棄文從醫說不定也有成就啊!醫學上學無止境啊!”
其實,是一個朋友的死深深刺激了戴宗晴。他是個好醫生,但不是神醫。建院初期,當時醫院的醫療技術還不發達,他給一個朋友做完膽囊手術后沒有多久出現出血現象,推進手術室后,出現感染,還一度休克。最後,朋友還是撒手人寰。
朋友才幾歲大的孩子很氣憤,跑到他家把玻璃砸了。這件事情深深刺傷了戴宗晴,他痛心了好幾個月,情緒低落到了極點,這幾個月他變得沉默寡言,一有空就翻閱資料,打長途向名醫求教,全部心思都放在攻克膽管炎手術上。
“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是一個醫生的失職,我最大的遺憾就是自己未能挽救回患者的生命。”從醫幾十年的戴宗晴告訴記者。
醫生是人不是神,必須要有過硬的本領,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醫生。戴宗晴時刻鞭策自己:人家可是把生命交付給了你,責任大於天啊!從此,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醫學事業上,白天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晚上挑燈夜讀,理論聯繫實際,不斷充實自己,很快成為十堰老百姓最信賴的名醫。
1999年8月,他作為湖北省唯一的一位醫務工作者代表,參加了黨中央、國務院組織的全國夏季醫療衛生專家休養團。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親切接見了戴宗晴及其夫人。在座談會上,李嵐清稱讚戴宗晴:“你的刀開得好,是一位難得的好醫生。”
戴宗晴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只要他坐診,一進辦公室就很難出來,前來聽診的病人絡繹不絕,不管得了什麼病只要跑到東風總醫院,患者都想去找他,到處託人,就是想讓戴主任為他們看病,似乎只有這樣,他們和家屬才會覺得放心。戴宗晴總是不厭其煩、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即使到了中午下班時間,只要有病人在,他都不會回家吃飯,護士長們也不知道為戴主任送了多少次盒飯。
即使出了辦公室的門,在路上患者遇到戴宗晴,請他看病,他也是毫不猶豫地坐在路邊給病人看病,多少次,醫院的同事看到戴主任坐在花壇邊給患者脫去散發臭味的襪子,把腳拿起來左看看右摸摸。
在醫風不正的年代,塞紅包成了“潛規則”。戴宗晴收的紅包不計其數,剛開始他一而再、再而三推辭,可是患者的家屬卻流淚懇求道:“您不收下,我們心裡不安心啊!”從醫多年的戴宗晴深知家屬的心理,收下了紅包,並馬上上交給醫院,充當患者治療費用。家屬們知道后感動得流下眼淚,“我們真是有福氣啊!能遇到這麼好的醫生。”
如今戴宗晴已72歲,他仍然天天晚上12點爬起來看書,鑽研醫學,即使出差也從不間斷。為了掌握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他這麼大的年齡,自學德文、英語,連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戴宗晴總是這樣,他身上發生的點滴小事總在感動身邊的人。醫院規定早上8點上班,他總是7點前就到病房看望患者。醫院要為他配車,他堅決不同意,為了節約時間,每天坐著“摩的”上班,同事們擔心他年齡大坐“摩的”不安全,領導多次“嚴重警告”,可他卻“屢教不改”,還笑著說:“我身體好著呢,不信咱們走路,比比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