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上官鼎的結果 展開

上官鼎

歷史人物,宋兩廣節度使、禮部尚書

上官鼎(1179-1234),字聲宏,號欽舉,諡文忠。太常寺正卿上官可愚之孫,原統公之子,溫州府昆陽官家垟(今浙江蒼南錢庫鎮后官村)人。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殿試第五名進士,擢秘書修撰,后守英州上書萬言,召敕兩廣節度使,仍宣內閣學士,除禮部尚書兼太常寺正卿。坊建府城雙門內。生淳熙己亥年十二月初五日,卒端平甲午閏三月十一日,配金氏、吳氏和項氏三位夫人,敕建官墳於故居寺廟旁。

人物生平


上官鼎任禮部尚書期間為官正直,憂國憂民。有《韓縯翁行狀》為證。
《韓縯翁行狀》:上官鼎,字聲宏,號欽舉,謚文忠,昆陽之巨族也。少魁偉廓有大志,讀書累牘,未嘗少怠。厥祖常對賓客面試之,曰:汝讀何書?公曰,文學孔孟,武練孫吳,修齊賓士從聖經,滿座皆服。年十五,舉明經,由是益堅其刻勵之心。二十歲赴鄉試,中式文場。慶元己未(公元1199年),殿試第五,帝親擢為秘閣修撰。后金人主和議,上用趙岩之策,公愀然不樂。謂華夏之嚴,不可不正。今在廷之臣,憚於兵旅,今年敗魏州,再又拔丹陽。契丹入寇,中原振動,議者倡之是用憂蠻夷也。遂退避英州上書言,江陵深知兩路事宜,故不謀之群臣,特加擢用,謂夫荊襄之書,臣嘗言之悉矣,大抵兵力單薄,才賦匱乏,要當兩路帥,臣訓練民兵,以增壯軍威。今荊南守臣,用度牒財本,多方措置,以增益邊費,此急務也。然利害之大,不在荊南,荊南譬猶四肢也,朝廷則荊南之腹心也,腹心病則四肢不能獨保。請略言之,周宣王側身修行,而王化復行,任賢使能,見於雅詩。故治平之本,在於君身。一身之善惡,在於一念。一念正則見善必明,賢否不淆,治效隆矣。禮樂興而訓練習,君視民如手足,民視君如腹心,所謂人事修而天命聽,乘機伺釁,以興六月之師,則祖宗之仇可復,而中原可坐而得也。今臣在英州,不足為用,果陛下不以臣言見咎,臣幸不為漢儒罪人,誠已幸矣。書上數萬言,帝嘉納之,召 敕兩廣節度使,安撫得宜。仍 宣內閣秘直學士,除禮部尚書兼太子太傅,太常寺正卿。后以誤罪致歿,帝 御書錫命以祭之。
註:韓演翁,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進士,居松山,官寧德主簿,升直判。
《平陽縣誌》卷十二之上官鼎
《平陽縣誌》卷十二之上官鼎
上官鼎[歷史人物,宋兩廣節度使、禮部尚書]
上官鼎[歷史人物,宋兩廣節度使、禮部尚書]

主要功績


箭嶴尚書亭
箭嶴尚書亭
對金主戰派,與主和派作長期鬥爭,招募訓練民兵,誓守英州,披肝瀝膽,冒死上萬言書於寧宗皇帝,得以嘉獎並召 敕兩廣節度使,太子太傅,除禮部尚書兼太子太傅,太常寺正卿

人物評價


箭嶴尚書亭
箭嶴尚書亭
誓死忠於宋王朝,主與金作戰,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終被奸人所害,后理宗皇帝憫其忠烈,御賜“金頭”以厚葬,並御書錫命以祭之

個人作品


靈鷲寺單檐塔(舊貌)
靈鷲寺單檐塔(舊貌)
靈鷲寺單檐塔
靈鷲寺單檐塔
《韓縯翁行狀》

軼事典故


旗杆
旗杆
鼎公年輕時曾在靈鷲寺講院讀書,去逝后墓靈鷲寺后。幾年前上官氏後人為紀念先祖,在靈鷲寺前建了尚書亭。據后官上官氏後人代代相傳,尚書鼎公有墓葬一十八處,因有御賜金頭,並諸多寶物,故墓葬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嗚呼,忠烈如斯,後人傳頌。子孫興旺,世享廟祭,公可含笑於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