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有翼

嚴有翼

生卒年均不詳,紹興年間擔任泉、荊二郡教官。著有《藝苑雌黃》,內容十分挑剔蘇軾詩文,原書久佚,今有殘本十卷,系明人收集《苕溪漁隱叢話》所引,加上《韻語陽秋》,已非原貌。《隨園詩話》卷五載:“宋嚴有翼詆東坡詩,誤以蔥為韭,以長桑君為倉公,以摸金校尉為摸金中郎。所用典故,被其捃摘,幾無完膚。然七百年來,人知有東坡,不知有嚴有翼。”

概況


嚴有翼,宋朝建安(今福建建寧)人。
生卒年均不詳,紹興年間擔任泉、荊二郡教官。著有《藝苑雌黃》,內容十分挑剔蘇軾詩文,原書久佚,今有殘本十卷,系明人收集《苕溪漁隱叢話》所引,加上《韻語陽秋》,已非原貌。《隨園詩話》卷五載:“宋嚴有翼詆東坡詩,誤以蔥為韭,以長桑君為倉公,以摸金校尉為摸金中郎。所用典故,被其捃摘,幾無完膚。然七百年來,人知有東坡,不知有嚴有翼。”
[約公元一一二六年前後在世]字不祥,建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北宋末前後在世。紹興間,嘗為泉、荊二郡教官。有翼著有藝苑雌黃十卷,《四庫總目》今本巳非其舊。

藝苑雌黃


《藝苑雌黃》,原書久佚,今本作十卷,已非其舊。《說郛》有節編本,僅八條。《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詩話總龜》後集、《草堂詩話》、《竹庄詩話》、《詩人玉屑》、《詩林廣記》、《
修辭鑒衡》皆有錄存。郭紹虞、羅根澤均曾輯其佚文,郭得八十四條,羅得八十一條。《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雜家類,作二十卷,凡四百條;《宋史·藝文志》著錄於集部文史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於集部詩文評類存目,作十卷。約成書於紹興年間。明人摭拾《苕溪漁隱叢話》所引,並附益《韻語陽秋》,成十卷,以偽托舊本,實不足據。 《藝苑雌黃》服膺江西詩派“為文皆有所本”,“脫胎換骨”之說,而持論則趨於平易。如謂沿用前人之意,當力求“中的”,“親切過於本詩”,而“徒用前人之意,殊不足貴”。又謂用事有“直用其事”與“反其意而用”之別,後者“非識學素高,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不可為。稱許李商隱、林逋最工反意用事。是書辨杜甫“俊味”、“動魄”,韓愈“駢首”,王安石“神閑意定”,蘇軾“不道鹽”等語之“來處”,詳切而有所發明。指出李白、梅堯臣、蘇軾用事訛誤之處,可備一說。
《藝苑雌黃》稱“吟詩要一字兩字工”,援翁行可、張扶說,以王安石為“最善下字”者,稱其“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將”字、“送”字,“空場老雉挾春驕”、“蒼苔挾雨驕”中“挾”字,“下得最好”。又謂“豪句”“須不畔於理方善”,稱賞蘇軾《觀崔白驟雨圖》,秦觀《秋日》詩為“豪而工”之佳作,而以李白“白髮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等名句為“無此理”,則非知言。

金錯刀


張平子(張衡)《四愁詩》云:“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錢昭度詩云:“荷揮萬朵玉如意,蟬弄一聲金錯刀。”〕①金錯刀,王莽所鑄錢名。莽〔居攝,〕②變漢制,〔以周錢有子母相權,於是〕③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錢〔直〕④五十。又造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直〕⑤五百。〔又造〕⑥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值五千。與五銖錢,凡四品,并行。⑦杜子美《對雪》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韓退之《潭州泊船》⑧:“聞道松醪賤,何須恡錯刀。”皆謂是也。或注《四愁詩》引《續漢書》:“佩刀,諸侯王以⑨金錯環。”恐與王莽所鑄錯刀又別。(《說郛》本、《螢雪軒》本、《百家詩話鈔》本、《叢話》后一、《歷代》二十八)
---------------
①《叢話》有“錢昭度”至此數語。又《百家詩話鈔》本無“張平子”至此數語。
②《歷代》無“居攝”二字。
③《歷代》無此數字。
④《歷代》有“直”字。
⑤《歷代》有“直”字。
徠⑥《歷代》有“又造”二字。
⑦《百家詩話鈔》本、《歷代》引至此。
⑧《叢話》“船”下有“詩”字。
⑨《叢話》“以”下有“黃”字。

豪句


吟詩喜作豪句,須不畔於理方善。如東坡《觀崔白驟雨①圖》云:“扶桑大繭如瓮盎,天女織綃②雲漢上。往來不遣鳳銜梭,誰能鼓臂投三丈?”此語豪而甚工。石敏若〔《橘林》文中〕③《詠雪》,有“燕南雪花大於掌,冰柱懸檐一千丈”之語,豪則豪矣,然安得爾高屋〔耶?④雖豪覺畔理。或云:《詠雪》非敏若詩,見鮑欽止《夷白堂小集》。〕⑤〔李太白《北風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秋浦歌》云:“白髮三千丈。”其句可謂豪矣,奈無此理何!如秦少游《秋日絕句》云:“連卷雌蜺拄⑥西樓,逐雨追晴意未休;安得萬妝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纏頭。”此語亦豪而工矣。〕⑦(《說郛》本、《叢話》后十六、《總龜》后九、《詩林》四、《玉屑》三)
案:胡仔曰:“東坡集載此詩,是題《趙令晏崔白大圖》,幅徑三丈,故云:‘往來不遣鳳銜梭,誰能鼓臂投三丈。’可謂善造語能形容者也。《畫品》中止有李營邱《驟雨圖》,從無崔白者,兼東坡此詩又云:‘人間刀尺不敢裁,丹青付與濠梁崔。風蒲半折寒雁起,竹間的皪橫江梅’,乃是崔白《冬景圖》。《藝苑》以為《驟雨圖》,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