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肝

獺肝

獺肝,出自《本草經集注》。《綱目》:獺,狀似青狐而水,毛色青黑如狗,膚如伏翼,長尾四足,水居食魚,能知水信為穴,鄉人以占潦旱,如鵲巢知風也。今川沔舟,往往馴畜,使之捕魚甚捷。亦有白色者。按《朝野金載》云:竹節中水,瀝取和獺肝為丸,治心腹積聚病甚效也。

正文


獺肝
(《本草經集注》)

異名


水獺肝(《綱目》)。

來源


為鼬科動物水獺的肝臟。

動物形態


水獺(《食療本草》),又名:水狗(《廣雅》),獺(《本草經集注》),獺貓、水毛子。
體形細長,體長50~80厘米,尾長25~48厘米,體重約為3~8.5公斤。頭部寬,稍扁而短,吻端不突出。眼小。耳小而圓。四肢粗短,趾間有蹼。尾較長。雌體乳頭3對。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澤。自額面部至背部及四肢外側均為咖啡色,尾色與身色同。兩頰及頸、胸、腹部顏色較淡,有淺黃色或白色細長的針毛,底基部仍為棕色。
半水棲獸類,多棲息於江河、湖泊及溪流的岸旁,挖洞於水邊的樹根或葦草、灌叢下面。夜間活動,擅游泳和潛水。以魚類為食,亦食青蛙、螃蟹、水鳥、鼠類。春、夏季交配,懷孕期約2個月,每胎1~4仔。分佈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本動物的足(獺四足)、肉(獺肉)、骨(獺骨)、皮毛(獺皮毛)、膽(獺膽)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剖腹取肝,連同心、肺,去凈油脂、肌肉,洗凈血液,懸通風處陰乾。

藥材


乾燥的肝臟,呈大小不等的團塊,常連有心、肺及氣管部分,長約13厘米(包括心、肺)。肝臟位於心、肺之下,中間有一條大血管相連,肝臟分為6片,每片長4~6厘米,直徑2~4厘米,黑褐色,呈扁圓形,邊緣較薄。正面觀左右兩葉對稱,另兩葉較小,生於右側之下方,兩側肝葉的中間為動脈血管,直徑約1厘米。右血管後方的上都,有1對橘瓣狀的瘤狀物,由15~20個小瘤塊緊密排列而成,是為本品的特點。肺臟在肝臟的上方,分為6片,左2,右4,灰棕色,中間為較粗的氣管,氣管的後下方為心臟,呈黑棕色,質硬不易折斷,斷面呈黑棕色,膠質狀。有魚腥氣。以紫紅色、整個或片狀、無破碎殘肉者為佳。
主產吉林、黑龍江、雲南。此外,廣西、四川、甘肅等地亦產。以吉林產量最大。
獺肝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一種小爪水獺的肝臟亦同等入葯。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數量很少。

炮製


燜軟,除去筋膜,切成小塊,晾乾。

性味


甘咸,平。
①《別錄》:"味甘,平,有毒。"
②《玉楸葯解》:"味甘,微寒。"
③《醫林纂要》:"甘咸苦,寒。"

歸經


本草經疏》:"入肝、腎。"

功用主治


養陰,除熱,寧嗽,止血。治虛勞,骨蒸潮熱,盜汗,咳嗽,氣喘、咯血,夜盲,痔瘡下血。
①《別錄》:"卻魚鯁,止久嗽,燒服之。"
②《藥性論》:"治上氣咳嗽,勞損疾。"
③《本草圖經》:"主(虛損)勞極,四肢寒瘧,虛汗客熱,亦主產勞。"
④《飲膳正要》;"治腸風下血。"
⑤《綱目》:"殺蟲。"
⑥《陸川本草》:"治目不明。"
⑦《四川中藥志》:"磨酒服,治心氣痛,療發痧。"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選方


①治癆病,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獺肝一具,陰乾搗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一具未瘥,更作。(《補缺肘後方》)
②治骨蒸氣日漸羸:獺肝(炙)十分,人蔘、沙參丹參各三分,鬼臼苦參各二分。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飲汁下,日三服,加至十丸。禁生冷豬魚肉生血等物。(《廷年方》)
③治咳嗽咯血:獺肝、仙鶴草、蟲草、白芨石斛。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④治虛勞咳嗽(肺結核),夜盲,角膜翳:將乾燥的獺肝研細末,每次一至二錢,日服二次。或將獺肉焙成炭,研末,每服二錢。(《吉林中草藥》)
⑤治肝氣痛:獺肝、沉香,作散劑服。(《四川中藥志》)
⑥治腸痔大便常有血:燒獺肝服一錢匕。(《肘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