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

唐代齊己詩詞

《劍客》是唐代詩人齊己所寫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失意后的心情。

原文


劍 客
齊己
拔劍繞殘尊,
歌終便出門。
西風滿天雪,
何處報人恩?
勇死尋常事,
輕仇不足論,
翻嫌易水上,
細碎動離魂。
生平簡介
幼時家境貧寒,父母早逝,7歲即離開故鄉到寧鄉大溈山為峒慶寺放牛。齊己少年聰穎,放牛時經常拿竹校在牛背上比劃作詩。順慶寺僧侶十分驚異,勸他剃度出家。齊己出家后先居峒慶寺,參德山禪師得法,解惑頓悟,精研奧義,從而聲名大振。乃至葯山、鹿山、護國寺眾多禪林,圴請他前去講經說法,就是當時著名的石霜法會,也請他管理僧務。爾後他到南嶽佛門修持,先後住持上封寺、福嚴寺,並在麻姑橋下雞公岩閉關潛修,自稱“衡岳沙門”,破衲芒鞋,逍遙于山林之間。後梁龍德元年(921),齊己應四川寺僧之約赴劍南,因戰亂中途折回,路過湖北江陵時被荊南節度使高季興挽留,任龍興寺僧正,后以80高齡圓寂於江陵。
社會地位
齊己雖皈依佛門,卻鍾情吟詠,詩風古雅,格調清和,為唐末著名詩僧,歷代詩人和詩評家多有讚譽。五律《登祝融峰》,王夫之評為“南嶽諸作,此空其群”。與貫休、皎然、尚顏等齊名,其傳世作品數量居四僧之首。又與鄭谷曹松、沈彬、廖凝、徐仲雅等當時名士結為方外詩友,時相唱和。嘗以《早梅》詩謁鄭谷,谷改其“昨夜數枝開”為“昨夜一枝開”,遂拜谷為“一字師”。時人以其詩作高產且多佳作,又因他頸上有一癰瘤,戲謂之“此詩囊是也”

著作


著有《白蓮集》十卷、詩論《風騷指格》一卷傳於後世。《全唐詩》收錄了其詩作800餘首,數量僅次於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由齊己的學生西文輯印行世的《白蓮集》,共收詩歌809首,以雕版刻印於938年(後晉天福三年),比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書唐代《金剛經》僅遲70年。所以它是至今已知的湖南文人詩文集中最早的雕版書。

齊己詩鑒賞


這首詩的作者熱情地塑造出一個襟懷嶔崎磊落,慷慨豪勇,報恩酬知己,不畏死難的劍客形象,藉以寄託自己的人格理想。真可謂志陵山嶽,氣吞江海,撼人心魄。
開頭兩句凌空起筆,描寫餞別的場面和劍客的出門。酒宴將散,劍客的豪興借酒而發,遂拔劍起舞,慷慨高歌,歌罷出門,揚長而去。“拔劍”二字點出 劍客的身分,一個“繞”字,隱寫劍客且歌且舞的場面,十分生動傳神。我們可以想見,酒酣之際,拔劍起舞,旁觀者可以一睹劍客高超的劍術及風采;舞劍作歌,人們又可以從其歌詞中了解其超凡脫俗的情懷,在情緒上深受感染;而劍客高歌方罷,不顧而去,態度是那樣毅然決然,毫無留戀之態,表現出一副大丈夫的英雄氣概,又該是何等令人讚歎。這裡,“歌終”的“終”字和“便”字的銜接使用,極見功力。應該說僅此開頭二句,劍客英雄豪邁的形象已躍然紙上。三、四句描繪此劍客出門之後,踏上行途的景象。
“西風滿天雪”,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渾壯麗的畫圖。詩人把劍客放到如此西風狂嘯,漫天大雪紛飛的背景襯托之下,有力地烘托出劍客的英雄氣質。風雪茫茫,天地浩大,中有一人,持劍獨立,瞻視前路..,那該是怎樣的形象,如何的氣度!更妙的是,作者還要對劍客問上一句“何處報人恩”,意思是說,這樣大的風雪,連道路都難以識別,你到哪裡去替你的恩人尋仇找敵為他報仇,來報答他對你的知遇之恩呢?表面上這是對劍客的置難之詞,卻是讚揚他下定決心,不為風雪所阻,不辭艱苦,一定要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
接下“勇死尋常事,輕仇不足論”二句,正面議論;點出此劍客固然可以為酬知己而勇赴死難;但他也決不是那種氣量狹窄,為睚眥之怨而輕生捨命的亡命徒。這裡強調了劍客的有膽有識,襟懷開闊,使其思想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但這兩句的妙處還不僅在於此,它又暗示了此劍客的外出“報人恩”,是一次重大的有意義的行為。
最後,全詩以“翻嫌易水上,細碎動離魂”作結,讚揚此劍客的豪氣更在戰國時代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的荊軻之上。荊軻的勇敢事迹見於《史記·刺客列傳 》,書中描寫太子丹及其賓客在易岸送別荊軻的場面,歷來膾炙人口:“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 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 還!’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而此劍客卻嫌荊軻的反覆悲歌,感傷別離,感情未免過於細膩纏綿了,可見二人比較,自有高下之分。
齊己是一位僧人,這首詩寫得這樣豪壯剛猛,肝膽照人,可見他並未完全心歸禪寂,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