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鎮

莘縣古城

山東莘縣古城鎮原系山東莘縣縣城所在地。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前,莘縣縣城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徐庄鎮舊城村,因黃河泛濫,莘縣縣城傾圮,被迫遷往今山東莘縣古城鎮。至1956年,古城鎮一直是莘縣縣城所在地。1956年因交通不便,莘縣縣城北遷至莘城鎮建立新縣城,並於1964年莘縣古城地區劃歸公社管轄,古城為區駐地。

古城鎮現轄67個行政村,面積67.22平方公里,人口5.7萬人(2018),耕地5.7萬畝。

歷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古城區域為古顧國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黃河決口,原范縣縣城毀於水,從金堤河南向北遷移20華里重建縣城,即現之古城鎮。
1956年3月,山東省聊城專區觀朝縣撤銷,朝城、妹冢2區劃歸莘縣,其餘劃歸范縣。
為便於治理,范縣縣城從古城鎮遷往今范縣老城(今聊城市莘縣櫻桃園鎮附近),原縣城為古城人民公社駐地。
1958年12月,莘縣撤銷,除燕店,王奉2公社併入冠縣外,其餘劃歸范縣。
1961年7月,恢復莘縣建制,原劃為范縣、冠縣之轄區均歸回莘縣,范縣縣治不變。
1964年4月,金堤河水利調整,山東省范縣劃歸河南省,范縣北部之古雲、觀城、櫻桃園、古城、王莊集5個區劃歸莘縣,仍屬山東省,古城鎮隨屬為莘縣古城公社。
1984年,莘縣古城公社改為莘縣古城鎮。
2001年,莘縣古城鎮與莘縣舍利寺鄉合併為新的莘縣古城鎮。

文物古迹


金代鐵鐘
山東省莘縣古城鎮的金代鐵鐘
古城鎮保存下來的最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是金代鐵鐘。鐵鐘現存於政府院附近的來鍾寺舊址。民國《續修聊城莘縣誌》記載:“大鐘在來鍾寺,今移中山園。高九尺六寸,圍十九尺五寸,上部厚八寸,下部厚二寸四分。承安四年(1276年)六月初六日鑄造。”經文物部門測定,該鐘通高2.9米,圓周長5.56米,底部直徑1.77米,上部厚9厘米,下部厚7厘米,重8000斤。鐵鐘頂部為高0.5米的蟠龍形鍾鈕。鐘體上部為植物紋,下部為雲雷紋,中部以八卦紋界為四格,格內分別鑄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法輪常轉”“國泰民安”陽文大字,表示對君、臣、佛、民的祝福。
莘縣古城
莘縣古城

基本介紹


聊城市莘縣古城鎮位於兩省(魯、豫)兩市(聊城市、濮陽市)四縣 (莘縣、陽谷縣、台前縣、范縣)交匯處,依堤(金堤)傍水(金堤河),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曾為歷代名人彙集之地:仲由曾在此設院講學,秦始皇走馬修堤、設立點將台;“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在此任縣令,留下許多軼聞佳話;劉鄧大軍南下途經此處。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無不展示著古城古樸、曲雅的民風,熱情好客的風俗習慣和禮儀之鄉的優良傳統。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曾有孟望台、子路書院、鄭板橋大衙堂;現有秦皇堤遺址、金代鐵鐘、聊城市仲子文廟和莘,范、朝、濮四縣聯立鄉師故址等,又東臨著武松打虎景陽崗,西靠“水滸”十字城,古迹遺址,比比皆是,構成了黃金旅遊之路。如今,鎮內紅磚碧瓦,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貨暢其流,物豐其源。1995年,被列為聊城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9年被列為山東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莘縣古城
莘縣古城

農業氣候


聊城市莘縣古城鎮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該鎮農產品資源豐富,現有菜棚4000多個,食用菌棚6000餘個,種類有香菇、雙孢菇、草菇等十幾個品種,雜果5000畝,並設有山東省最大的花香菇交易市場和聊城市最大的香菜交易市場,實行菌種生產、原料供應、資金調控、市場銷售“四統一”,進行一條龍、系列化生產經營,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際市場。周圍皆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有較強的家產品加工潛力。

境內資源


近年來,聊城市古城鎮高舉招商引資旗幟,為客商創造一切便利條件,提供一切優惠服務,並強化招商引資優勢:一是位置重要,交通便利上。地處魯、豫兩省兩市四縣交匯處,是山東省西部對外開放之門戶,是聊城市的南大門,具有優良區位優勢,東臨平九鐵路,南靠濮台高速,北接柿子園范縣莘縣二級公路,境內有將古路、朝古路、柿古路、王古路,縱橫交錯,通車里程160公里;水資源豐富,南依金堤河,東靠金線河,轄區內溝渠星羅棋布,聊城市仲子廟乾渠貫穿南北;二是通訊快捷、迅速。全鎮電話裝機量達6000門,移動、聯通基站林立;三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僅相當於發達地區的1/4到1/5;四是發展空間廣闊、優越。西距中原油田20公里,電力、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價格便宜量足,現可享受0.25元/度電,0.40元/平方米工業用天然氣的優勢條件,北距城區工業園區30公里,條件優越,服務優良;五是用地條件優惠。凡固定資產總額達150萬元以上者,均可免收三年租賃費和減收3年土地有償使用費。

經濟發展


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純綠色食品——花香菇,他們創辦了菌種廠和幹部示範基地,實行菌種生產、原料供應、資金調控、市場銷售“四統一”,進行一條龍、系列化生產經營,生產規模迅速膨脹。1998年栽培260萬袋,成為山東省最大的花香菇生產基地,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際市場,年創產值3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