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6條詞條名為古城鎮的結果 展開
-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下轄鎮
-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下轄鎮
-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陸川縣下轄鎮
-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古城鎮
- 莘縣古城
- 井岡山市下轄鎮
-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下轄鎮
- 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轄鎮
-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轄鎮
-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下轄鎮
-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下轄鎮
-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下轄鎮
- 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鎮
-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轄鎮
- 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轄鎮
- 河南省禹州市轄鎮
-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下轄鎮
-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古城鎮
-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鎮
- 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古城鎮
-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
-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轄鎮
-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古城鎮
-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縣古城鎮
- 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下轄鎮
- 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古城鎮
古城鎮
井岡山市下轄鎮
古城鎮,隸屬於江西省井岡山市管轄,位於井岡山市西北部,是原寧岡縣第一次設縣的縣城所在地,歷史悠久,有著名的“古城會議”,全鎮轄8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79個村民小組,人口12960人,面積62.28平方公里。
古城原名升鄉,因元至順初年(1330—1332年)設永寧縣治於此,后又因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遭兵燹,縣治遷雅岡。自此雅岡改名新城,升鄉則稱古城。
現轄區舊屬一保睦江鄉、五保蓮花鄉和六保江口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屬二區(古城)古城、沃壤、西源、游亞、圳下和三區(新城)長溪、坳頭鄉。建國前夕屬聯奎、長溪鄉。建國初期,屬二區(古城)長溪、沃壤、古城、游亞、坳頭鄉;1958年稱古城公社;1960年併入龍市公社;1962年,析出城邊、坳頭、長溪三個大隊划入坳頭公社;1968年,城邊、坳頭、長溪三個大隊復併入古城公社;1984年將古城公社分為古城、坳里兩個鄉。1993年10月,古城鄉撤鄉設鎮。
古城鎮位於東經114°00′00″,北緯26°45′34″,地處井岡山市西北部。東與新城鎮接壤,西與龍市鎮、坳里鄉 毗鄰,北與永新縣三灣鄉交界。鎮人民政府駐古城村,電話區號0796,郵政編碼343502,距井岡山市區45公里。
2011年末轄古城、寺源、長溪、坳頭、城邊、沃壤、塘頭、排下等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9個村民小組。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5087人,均為漢族。總人口中,男性7758人,佔51.42%;女性7329人,佔48.58%;14歲以下2994人,佔19.84%;15—59歲10352人,佔68.62%;60歲以上1741人,佔11.54%。2011年人口出生率11.9 ‰,死亡率4.1 ‰,人口自然增長率7.8 ‰。
轄區總面積62.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765畝,是井岡山市耕地面積最大的鎮,林地面積37680畝,以潮土紅壤土為主,適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2.24人。
地形地貌 境內多丘陵。北部高山綿亘,南部丘陵起伏,東、西和中部為河谷平源,田連阡陌。境內坳頭的田隴,素有“萬石隴”之稱。
氣候 古城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溫度18.1度,平均最高氣溫23.4度,平均最低氣溫14.3度。年平均降雨量1856.2毫米。全年無霜期約為252天。
水文 境內屬小清河水系。龍江、鄭溪在境內回溪亭匯合,轉向東北,流入永新縣境。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瓷土、陶土、黃金等多種礦產資源。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山體滑坡、洪水、旱澇、低溫、霜凍、雷擊等。洪澇災害及霜凍基本每年均有發生。
社會總產值1990年為1354.26萬元,人均1205元;2000年為3109.68萬元,人均2364.24元,與前比,人增幅129.6%;2005年為6039萬元,人均4756.24元,五年內,人平增長2392元,增幅14.22%;2008年為6896萬元,人均859元,與前比,人均增5543.74元,,增幅為409.3%,比往年翻了幾番多。
全鎮耕地面積12765畝,土壤類型以瀦育型水稻土為主,適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糧食作物以水稻生產為主;經濟作物以蔬菜、西瓜、蘿蔔、黃瓜、油菜為主。
鎮政府把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作為根本任務和目標來抓。堅持從實際出發,適應市場要求,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壯大農業基礎產業,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糧食總產量:1990年為12843120斤,畝產885斤;2000年為13007142斤,畝產918斤;2005年為13157406斤,畝產921斤;2008年為13410691斤,畝產925斤。在穩定糧食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根據鎮內地理,土壤特殊資源環境,發展特色農業,實現特色優勢和物價地位。如水尾的蘿蔔,年產7萬餘斤;沃壤的黃瓜,年產十多萬斤;城邊辣椒、茄子,早種早賣,取得好價;坊上的麒麟西瓜,是市內一絕;城邊的茶葉,聞名全省;古城的梨子,暢銷全省50多個縣市。境內有兩個漁業基地,養魚專業戶有676戶,年產魚十多萬斤。林地面積有65866.9畝,加強了“一大四小”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古城森林覆蓋面積達82%。畜牧業方面,生豬年出欄數一萬多頭,戶均3.4頭;漁業方面,境內有沃壤和古城兩個基地,各有水面積30多畝。還有兔、羊、山老鼠飼養專業戶十幾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境內還有三個農業示範基地,水尾洲無公害蔬菜基地,有菜地500餘畝。坳頭的席草基地有200餘畝,城邊的花卉苗木基地,也有百畝。
1977年,古城只有一個手工業綜合廠,職工只有二十五人,至1979年發展有火力發電廠,農機修理廠,被服廠等14個社隊企業,職工不到兩百人。井岡山市成立后,境內工業大有發展,至2008年鎮、村辦企業已有40多個,從業人員500多。初具規模的有中江坪工業小區,區內有科星瓷業有限公司、膠板廠、化工廠、造紙廠等。另外,該鎮引進的中外合資崇業陶瓷有限公司和富豐陶瓷有限公司,也在市內瓷城落戶。2008年,又開發了城邊工業園區,現已征地三千餘畝。園區項目實施的前期工程基本順利進行,已完成土地平整,通路、通電、通水有保障。有2個廠家來此投資建廠,到位資金有1000萬元。此工業園區,不久將打造成全市招商引資,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區和優勢功能配套工業園區。
佔地3000畝的古城工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交通便利、水電充裕、通訊快捷的良好投資環境,已有紅杜鵑陶瓷、恆華御建陶、吉瑞瓷業、飛翔陶瓷、永業包裝等12家企業落戶工業園區,年產值5億多元,年創稅收2800萬元,從業人員6000餘人。
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商貿經濟的發展,集貿市場1個,餐飲、服裝、家電、傢具、五金、日用百貨等商貿門店180餘家,城鄉面貌繁榮昌盛。
2011年財政總收入350萬元,比上年增加15%。2011年末,鎮內設有郵政儲蓄和農商銀行兩家金融機構。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中心1處,8個行政村均設有文化活動中心及農家書屋,藏書十萬餘冊。
教育 2011年末有中學1所,小學4所,在校中小學生2205人,教職工12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中心衛生院1所,擁有38個床位,醫務人員43人。2011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936人。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5個,所有行政村均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所1處。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0千米,鄉村通郵率100%。電信所1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100門,固定電話用戶620戶,網際網路用戶360戶,行動電話用戶7700戶。
交通運輸古城鎮設汽車站1處,日發客運汽車48班次,日均人流量一千餘人次。鎮內設有公路及在建鐵路過境,其中320省道境內有5.7公里,在建的衡茶吉鐵路7公里,距龍市火車站4.5公里。
給排水全鎮共有深水井1500眼,普遍採用深水井汲水方式解決供水。鎮區街道鋪設了1400餘米的排水管道。
供電1998年通過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農村電力低改工程,確保了100%的居民用電
古城山環水繞,道路暢通。有“紅、綠”景點六處。
一、古城會議舊址。舊址原稱文昌宮,集民資,建於清道光16年(1838年),也稱聯奎書院。從1838年建成以後,一直到1990年,都是培養學生之地。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湖南秋收起義部隊,經“三灣改編”后,進駐古城,於十月三日,在文昌宮召開前委擴大擴大會議,史稱“古城會議”。會議決定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中段,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古城舊址,1955年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政府曾多次撥款修建,重新恢復原貌,供中外來賓學習參觀。
二、百年古樟。古城會議舊址後面,有兩棵年逾400歲,一棵每年都會開花結籽,一棵無花無籽的“夫妻古樟”。高十五米多,桿粗,直徑二米多,撐天聳立,葉蓋四百多平方米。屬省級保護文物,毛澤東在古城期間,經常在古樟樹下,躲陰乘涼、讀書、看報與思考井岡山鬥爭大事,國家大事,如今當地群眾,時逢夏春,也經常在古樟樹下做生意與休閑聊天。外來遊客也有不少在樹下攝影留念。
三、水尾塔。明末(1632-1634),據傳:有一神仙遨遊至此,認為寧岡是寶地,就是風水外流,要建搭擋住風水。故此,當地群眾上千人,在一個晚上,就把塔建成。塔分九層,高二十多米,底座外圍三十多米,八角外形。除塔頂被雷擊損壞外,塔身尚完整無缺,很有參觀考古價值。
四、古城老街。始建於元至順年間,距今700餘年。東起下街,西至橫街,長300餘米,寬約3米。從古至1966年,有店鋪,有圩場,是古城群眾農貿交易之地。特別東邊的進口處,建有一“善化坊”,時高6米多,寬4米多,四柱一項,青磚砌成,桐油石灰粉刷,繪有字畫,柱上有對聯。橫聯“善化坊”,上聯是“善以待客業興旺”,下聯是“化去怒顏人平安”。坊雖已毀,但聯語,仍入人心。不少才人記憶猶新。
五.元至順年間建的古縣廨。在至正午間為兵火毀。解放后,縣廨的部分建築尚存。最近,從原址上,出土的古青磚,還完整無損。磚長43厘米,寬23厘米,厚12厘米,磚的側面,還蓋有“永寧縣造”字樣的印章。磚距今700餘年,是稀有的文物。
六、觀音閣。建於清康熙年間(1644-1652年),閣內有觀音和眾多神像,閣樓佔地兩畝多。群眾又多次集資整修,更呈古色古聲和佛門肅穆。閣內香火旺盛,朝拜的善男信女眾多,來此觀光者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