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瑜

張伯瑜

張伯瑜,出生於1958年5月2日。1982年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學,1987年獲學士學位,1998年獲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留學芬蘭圖爾庫大學,1995年獲副博士學位,1997年獲音樂學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回國任教至今。1998年提升為副教授,1999年任音樂學系副系主任,2001年任主任,2002年被破格提升為教授。曾任文化部音像製品內容審查委員會委員(2002-2004),現為中國音樂傳播學會副主席。

人物經歷


張伯瑜
張伯瑜
1998年任丹麥亞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員,2000-2001年,任美國福特基金會亞洲學者,2005-2006年,任中美富布賴特學者。先後在丹麥、印度、美國做學術研究,並兩次被香港納入“內地人才引進計劃”到香港浸會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和講學,還曾先後到英國倫頓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講學,到荷蘭、泰國、新加坡、美國、越南參加學術會議,到全國眾多省份做田野調查。

主講課程


所授課程有:“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北歐音樂”、“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音樂學分析”、“音樂學專業閱讀與寫作”、“音樂專業英語文獻閱讀”等。

主要貢獻


完成了“變革社會中的中國傳統器樂”(中央音樂學院 2000),“中國音樂術語英譯”(中央音樂學院2005),“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教育部2002),“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n A Modern Changing Society”.(Nordic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1998),“Indian Music Theory and Practice”. (Asian Scholarship Foundation 2000-2001),Theory and Concept of World Music Education (Fulbright Program 2005-2006),等國內外研究課題,並參與了“20世紀中國傳統器樂的傳承、演變和發展”(袁靜芳主持,教育部2001),“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專業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郭淑蘭主持,教育部 2001)等項目。
主要出版物有:《世界音樂殿堂》(人民郵電出版社 1989),《東方閑情》(合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llections (英文版,芬蘭 Turku大學出版社,1997),《大學音樂》(合著,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音樂專業英語閱讀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發表的主要文章有:《京劇鑼鼓牌子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4),《中國鑼鼓樂的節奏構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3),“Chinese Music and Ethnomusicology”(Etnomusikologian vuosikirja 9. Helsinki: 1997),“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n A Modern Changing Society”(NIAS nytt. Copenhagen: 1998/3),《音樂流變:傳統音樂繁衍與消亡的內在因素》(人民音樂2001/2),《京、津民間十番鑼鼓與清宮廷十番鑼鼓》(中國音樂學2001/3),《江蘇十番鑼鼓的節奏分析》(音樂研究2001/3),《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數結構》(韓文,翻譯:李晉源。.韓國音樂史學報 2001),《中西音樂關係討論中概念與內涵的錯位》(音樂研究2005/4)。

獲獎記錄


論文《京劇鑼鼓牌子的形態規律、節奏特性和審美功能》(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文集》第三集)獲中央音樂學院中青年教師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論文組三等獎(2000年),《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實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3)獲得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頒發的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第六次優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2005),2003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2004年被中央音樂學院授予模範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