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寺
抬頭寺
徠抬頭寺,位於德州市德城區抬頭寺鄉抬頭寺村西。西傍滔滔漳水,南北系莽莽沃野。據《長河志籍考》載:“抬頭寺在黃河岸上,有村曰解家牌,有剎曰抬頭寺”,“寺有白松二株,衙衙作虯龍形”,枝葉蒼籠蔥翠。該寺建築雄偉,規模宏大,是德州境內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抬頭寺始建於何時,傳說不一,一說建於唐,一說建於金,無史可考。《德縣誌》載:“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抬頭寺”,故該寺始建於明代以前無疑。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不詳姓氏僧人,一天涉足佇力於此,俯視粼粼黃河水面,環顧四周郁林,耳聞蟲鳴鳥唱,河水潺潺,碧水林翠,實是一塊寶地,決心在此建寺定居。於是,便四處化緣,八方求助,一直游化到雲南等地,黎民百姓感其虔誠,念其志堅,紛紛施捨捐贈,聚銀萬兩,運來此地,建成寺院,取名“雲遊寺”。
“雲遊寺”改為“抬頭寺”,不知起於何年。此寺坐北朝南,佔地約二十餘畝。寺內建築沿南北中軸線對稱布置。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兩側對稱地分佈著鍾、鼓樓、配殿、僧舍等建築,氣勢雄偉,肅穆莊嚴。
山門(佛寺大門)是該寺的前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灰瓦頂,寬大古樸,踏步十二級,門高丈余,青磚紅柱,朱門金環。前檐下懸有“抬頭寺”三字匾額一面,字體端正,筆力雄渾。門內塑有兩尊泥胎護法神像,俗稱哼、哈二將。東曰“硬”,是馬頭金剛化身,手執金剛钁;西曰“嘎”,是金剛手的化身,手執三齒。山門外有一廣場,據說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每年正月十三要舉行一次“打鬼”活動,“打鬼”活動來源於西藏。相傳西藏曾經有個暴君,是佛教的仇敵,他專門搗毀佛像,破壞佛寺,殘害僧人,佛教徒對他都十分憎恨。當時有一喇嘛,在佛力的支持下,把他殺死,從此,佛教日趨昌盛。為紀念這位勇敢的喇嘛,每年正月十三日佛門舉行一次“打鬼”活動。
過了山門,左、右有鐘樓、鼓樓各一,為一間重層樓,對稱而建。內有梯可登,二層四面開拱,單檐歇山灰瓦頂。
天王殿在山門正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灰瓦頂。檐下門楣上懸“天王殿”橫匾一面。殿內正中供泥塑貼金彌勒佛坐像,肚大軀肥,張口大笑,俗稱大肚彌勒佛。彌勒像兩側的楹聯書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滿腔歡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彌勒佛背後,有泥塑護法神韋馱立像,據說,他是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中的首位者。殿東、西兩側分坐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塑在殿堂東北角,身綠色,紅須赤眉,雙手持一琵琶,護持國土;西方廣目天王,塑在殿堂東南角,身紅色,青須長髯,右手纏繞一蛇(龍),左手捏一珠,以凈天眼常觀擁護北閻浮堤;南方增長天王,塑在殿西北角,身藍色,紅須赤眉,雙手執寶劍,能令善根增長;北方多聞天王,塑在殿堂西南角,身白色,卷鬚曲眉,右手持寶傘,左手握銀鼠,以福德之名聞四方。四大天王,均為木骨泥胎彩色塑繪,怒目圓睜,神色威嚴,身穿大紅團龍團花袍,外罩金甲,雙乳,肩頭及臍處分有不同形狀的獸頭護飾,胸系勒甲絨繩,腰扎鮮紅玉帶,頭戴雲龍珍珠佛冠,足登麻鞋,腳下分有兩個面目猙獰、形體怪異的泥胎塑像。據說,腳下塑像是兄弟八個,曾共同作亂,與四大天王為敵,戰敗后被踩在腳下。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後,為正殿。整個大殿建在高三尺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斗拱,高約三丈,凌空欲飛,六角棱花裝修,旋子彩畫,神龍盤柱,畫棟雕梁。正脊中間置銅製鎏金寶塔。殿門前檐下懸藍地金字“大雄寶殿”匾額。殿內主尊為三世佛像。正中供釋迦牟尼佛像,西供迦葉佛像,東供彌勒佛像。三世佛均盤腿跌坐在須彌座上,高約二丈,全身均系銅鑄鎏金,神態奕奕,光彩奪目。每尊佛前各有一張供桌,再前,另有一張供桌,供案前設功德箱一個,黃緞拜墊一塊,供香客焚香下拜。正殿東西分坐十八羅漢,泥塑貼金,喜、怒、衰、樂表情各異。正殿頂上的“藻井”都是彩繪圖案,精工巧繪,金碧輝煌。佛像後有泥山一座,高接殿脊,泥山後為倒坐觀音塑像,雙手合十,面對後門。牆壁上繪神物仙景,奇獸珍禽,形象生動逼真。此殿是焚香拜佛之地,每年正月十五,眾僧在此誦經,向佛求福,為國家和庶民祈禱平安。誦經時,有兩名地位較高的僧人在殿內相對而坐,其他眾僧按東南西分排盤膝坐在月台上,他們的坐墊也根據其等級各異。農曆每月朔望,暮鼓晨鐘,以示威嚴,附近村莊善男信女,聞聲頂禮膜拜,祈求降福,全家平安。
正殿月台前,左右各立石碑一幢。東為明嘉靖五年(1526)立,碑面刻“古剎抬頭寺重修記”文(附后),此碑現存抬頭寺村。西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王坤庄(今抬頭寺鄉)王增祿重修此寺記事,此碑現只存一半,且碑文已不清楚。碑南有東西兩座對稱配殿,各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出廊,單檐歇山灰瓦頂,東供關武帝,西供六祖爺。
正殿後是觀音閣,也稱千佛閣。閣為二層建築,硬山灰瓦頂,面寬七間,前後廊,檐下金柱裝修,無匾額,外圍走廊護以欄桿。閣上閣下有很多神像,有大有小,有坐有立,龕內神像小巧玲瓏,雕工精細,多為木雕,少為銅鑄。閣內存有佛經一部,共八箱,箱高七尺,長五尺,寬三尺,“昔王元美為家難北來,不敢詣闕僑寓於寺,取寺中藏經閱之,凡三月幾遍,命胥史鈔數篋而去”(《長河志籍考》),后清朝德州大寺(永慶寺)借去四箱,其餘四箱於民國后陸續消失。
佛閣前有一月台,台下左右對稱布置東西廟房二座,面闊各五間,進深各一間,前出廊,單檐硬山灰瓦頂。東為送生娘娘,為求生子嗣之處;西為插花奶奶,是求醫天花之所。東接僧房若干,獨院一座,供和尚居住。
該寺后閣,太平天國時拆毀。德州解放后拆除鐘鼓樓。1954年拆除正殿,其餘建築漸次拆除,至此,抬頭寺全部殿堂均告無存。
附:古剎抬頭寺重修記
賜進士出身奉議大夫戶部浙江清史司郎中林下寶坻牛魯撰
朝列大夫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前禮部郎中廣右岑業蒙
徠欽依漢經廠書文兼古杭虎跑住山金陵方吉書
於對,否而復泰,乾坤循環之理也。苟微人生厥中恭贊乾坤之道,雖泰亦否也。德州城距東南二十里古黃河東岸,舊有村落曰解家牌,即古陵州之聚,古有梵剎曰抬頭寺,舊志湮廢,不知創始於何時。我朝成化十八年,否極而泰,則有檀越善士董安等募眾善緣,重修殿宇。至政德九年,住僧失續,以缺焚修,而善士董榮等延清京都凈土寺天真法嗣沙門德壽號南峰為住山,復修禪堂、兩廡、三門、方丈、庖廋、井泉等設及鑄造佛菩薩等像,集諸子弟朝鐘暮鼓,協力焚修。上以祝
聖壽於萬年,下以祈民福於一境,或說無為之法,或傳無盡之燈,而能遵我太祖舊制,刀耕火種之例,以資四事之需,遂成禪林。視彼驟興而不古者,有司烏能存耶,有司即能存矣,佛殿僧房即已修矣,鄉之善士王安礱堅珉思載其績,南峰遣其弟子圓普來求予言。
於戲,予嘗閑觀釋氏西域記,有垂頭寺。因昔貧士刮佛像面上泥金,刮者漸升而像頸漸高,手不能及其面。時貧士曰:“世尊當能割肉喂鷹,投身飼虎,今何以神通之力吝泥面之金耶?”像聞此言,不漸縮頸,即垂其頭,使得刮金去也。厥後再塑再垂,遂稱垂頭也。今謂抬頭寺者,予未知其因矣。想當創始之時,或因於欺凌,或處於低陋,如華陰縣簿矮屋之下,故未敢稱名。一旦清信歸依,殿堂高聳,寺僧昂頭出入而無低下畏縮之事,故稱抬頭寺也。予冀居是寺者,苟能讀佛之書,行佛之道,不以貧苦改其志,不以富貴榮其身,則雖終日低頭,而鄉人必仰瞻也。苟或重夫外而輕夫內,雖車馬昂頭,使人避道,則鄉之識者必時所而下視矣。予以是為記,寺僧宜懋之,以圖否而恆泰也,毋使泰而恆否哉!
大明嘉靖五年孟冬十月吉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