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臨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二任校長

馬臨,男,1924年3月出生於北京,畢業於英國利茲大學,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二任校長。

2017年10月16日辭世,享年93歲。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xx-1947年華西大學理學學士
xx-1955年華西大學哲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57年至1964年,任教於香港大學病理學系。
1964年至1978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歷任高級講師、講座教授、系主任。
1973年獲選為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
1978年至198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87年從該校退休,擔任逸夫書院校董會主席。
1986年獲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1983年獲C.B.E.(榮譽)勛銜。
1969年,休假期間,曾前往美國加州大學荷爾蒙研究實驗室工作。
1978年10月1日,馬臨繼李卓敏博士之後出掌香港中文大學。
1982年5月,鄧小平會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臨。
1968年獲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1983年獲CBE(榮譽)勛銜。
英國塞薩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4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1987年)。
澳門東亞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及天津大學榮譽博士。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17年10月16日,馬臨教授辭世,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馬臨著作繁富,經常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有關臨床生物化學及葡萄胎研究之論文。

教學成就

人才培養
馬臨校長與北京大學校長簽訂交流協議(1984年)
馬臨校長與北京大學校長簽訂交流協議(1984年)
馬臨任期開始時,適值大學改制之後,因此一方面須致力於穩定已有的基礎,擴充醫科及商科等專業領域;另一方面則須努力於探求新方向,推行“學科為本”和“學生為本”教學,為大學創立新的模式。
他開展與內地和海外多個國家的學術交流,並進一步發展專業教育。一九八零年,中大開設博士學位課程;一九八一年醫學院招收第一批醫科學生;同年,大學推出本科兼讀課程;一九八五年,本科課程招收首批暫取生;一九八六年,大學改革本科課程,推行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

社會活動


世界衛生組織(香港分會)理事。
香港大學校董、澳門東亞大學名譽顧問。
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理事。
明裕文化基金會董事以及多個教育基金會董事。
公益活動
作為邵逸夫慈善事業的代表,馬臨常常穿梭於香港與內地之間,為基金會捐贈項目在全國各地的落實而奔波。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馬臨教授致辭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馬臨教授致辭
1985年6月初,馬臨接待校董會成員邵逸夫爵士到訪香港中文大學,無意中邵逸夫看到學校空著的兩個平台,就問是用來做什麼的。馬臨說,那是留著等學校有足夠資金時,興建第四所成員書院的。馬臨就只是說了這麼一句,邵逸夫也沒有再問什麼。而幾天之後,邵逸夫致電錶示願意捐助香港中文大學修建一所新書院,並問一億元是否足夠?當時,這筆巨額捐獻,成為了香港的紀錄。
從此,馬臨與邵逸夫的慈善事業結下緣分,之後多年,他協助邵逸夫捐資內地和香港,為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被譽為邵逸夫的“捐資代理人”。
2002年,在馬臨的積極倡議下,“香港邵逸夫獎基金會”正式設立“邵逸夫獎”。多年來,馬臨一直十分關心母校的發展和建設,在母校85周年校慶,邵逸夫基金捐資設立了“校友化學獎學金”,馬臨仍負擔著逸夫書院董事會主席的重任。

社會任職


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評價


鄧小平會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臨(1982年5月)
鄧小平會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臨(1982年5月)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馬臨長時間服務香港中文大學,其領導才能、學術和教育成就備受各界尊崇,不但為香港中文大學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對香港高等教育亦貢獻良多。
沈祖堯教授:馬教授是一位極具遠見的學者及教育家,對教育充滿熱情,向來毫不吝嗇指導學生及其他年青學者。自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以來,為大學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對大學的發展貢獻良多。他的離世不論對大學以至整個本港高等教育界均為重大損失。
香港中文大學:馬教授是傑出的生物化學家,亦是高瞻遠矚的大學領袖。他深信教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重要使命,三者缺一不可,而大學領導層的任務乃促成這三者的平衡發展,不致偏枯。馬教授任大學校長九年,領導有方,每有影響深遠之決定,必多方徵詢,集思廣益,採納校內資深學者意見。守成之餘,每多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