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榮譽主席

邵逸夫,男,1907年11月19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海,逝世於2014年1月7日。企業家、慈善家、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曾任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總裁。

他中學畢業后以“天一影片公司”起家,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先後涉足電影、電視TV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功。晚年開始大量從事慈善事業。

1988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2005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2006年,獲台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世紀影壇大獎。2008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07-11-19

出生

1907年11月19日生於上海。

1957

成立公司,任總裁

1957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任總裁。

成立公司,任總裁
1967

創建香港無線電視(TVB)

1967年邵逸夫創建香港無線電視(TVB),並於1971年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乃至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由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創辦,是世界第一大粵語和華語商營電視台。其經營的免費中文電視頻道翡翠台,自1967年11月19日開播以來,一直處於香港電視頻道中的收視領導地位,是香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0

成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

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

2002-11-15

設立“邵逸夫獎”

2002年11月15日,97歲的邵逸夫爵士宣布設立不限種族國籍、宗教和信仰的“邵逸夫獎”,這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性獎項,將表揚世界各地在天文、數學和生命科學與醫學等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者,每個獎項頒給100萬美元,比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的95萬美金還高,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

設立“邵逸夫獎”
2006

獲台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

2006年獲台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世紀影壇大獎。

2010-01-01

卸任TVB行政主席

2010年1月1日,102歲的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

卸任TVB行政主席
2014-01-07

逝世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逝世

個人經歷


早年經歷
邵逸夫的父親育有5男3女。1907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生,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早年就讀於家鄉庄市葉氏中興學校,后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邵逸夫在“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傑主導成立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並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這也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前身。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此後,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遊藝場和電影院。天一影片在創業首兩年發展迅速,其他電影公司於是組成“六合影業公司”,圍剿“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
工作經歷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公司合影
邵氏公司合影
1932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因上海的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並建立了“天一港廠”。
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大受打擊。
1957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任總裁。
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
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
2010年1月1日,102歲的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
2010年1月1日起,市值164億港元的電視王國TVB,開始由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79歲的方逸華正式執掌大旗。
2011年12月31日,時年104歲的邵逸夫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執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轄行政委員會成員的職務,邵逸夫妻子方逸華則繼續留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邵逸夫則獲委任為榮譽主席。

個人生活


家族歷史
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經營飄染、財務等多種生意。在1910年設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不僅經營有方,生意紅火,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
邵逸夫還在上中學時,上海劇院“笑舞台”的老闆因無力還債,惟把“笑舞台”“斷當”,邵玉軒遂派當律師的長子邵醉翁接收該劇院。
1923年,邵家已趨敗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劇院。邵氏兄弟毅然賣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台。
婚姻家庭
邵逸夫的身邊往往是美女如雲,他也常說愛和女明星出街跳舞、吃飯、聊天,他自我評價“風流但不下流”。
邵逸夫一生共娶過兩任妻子,且都是相濡以沫多年。與髮妻黃美珍相識於青年時期,當時正在東南亞辛苦創業的邵逸夫經由新加坡富豪余東璇引薦認識了黃美珍,兩人一見鍾情。1937年,邵逸夫突破層層阻礙與黃美珍結為夫妻,黃美珍為邵逸夫生下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雲及幼子邵維鍾。
邵逸夫與家人
邵逸夫與家人
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於美國洛杉磯病逝,享年85歲。黃美珍去世時,邵氏公司停產一年為她哀悼。髮妻黃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
方逸華於1934年出生於上海,隨母親長大,早年是個紅歌星,在南洋一帶很受歡迎。1952年,兩人在邵氏戲院樓上的夜總會邂逅,此後四十餘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務,邵逸夫的子女並未子承父業,方逸華始終忠誠執行邵逸夫的指令,成為其最為信賴的伴侶。直至1997年,邵逸夫髮妻辭世10周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註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6歲。
父子情斷
邵逸夫一生傳奇,卻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務事。他與第一任妻子育有兩子兩女,子女從小就在新加坡由邵逸夫的兄長幫忙撫養。後來兩個兒子入主邵氏董事局,幫助父親處理事業。直至1981年,大兒子邵維銘不滿意方逸華進入邵氏掌權,因而與二兒子一同退出董事局,並移居新加坡,父子從此斷絕關係長達二十年。邵逸夫立下遺囑分配身家,原因是不想讓自己的4個子女與方逸華在日後產生糾紛。
悼念致詞
國家主席習近平:聞悉邵逸夫先生辭世,謹致哀悼,並向其親屬深表慰問。邵逸夫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其愛國之情,其為國之志,人們將銘記在心。
全國人大會委員長張德江:邵逸夫先生不幸辭世,深表哀悼,並謹向其家屬致以慰問。邵先生畢生秉持愛國情懷,投身報國事業,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熱心公益,澤被後世,風範永存。
中國礦業大學兩位校友,作家薛剛、張思橋在中國礦業大學逸夫樓前公布並朗誦近600字《吊邵公逸夫文》,代表礦大校友共同悼念邵逸夫。
《路透社》:香港媒體大亨,亞洲電影電視帝國的締造者。邵逸夫是香港電影業的代表性人物,將中國功夫電影帶到西方,將香港這個曾經的英國殖民地打造成“東方好萊塢”。邵氏影業出品的影片超過1000部,包括音樂劇、歷史劇以及功夫影片。邵氏出品的經典功夫片,如《獨臂刀》,賦予這一電影題材新的定義,也讓香港、亞洲乃至西方的後輩電影人受益匪淺。
《美聯社》:邵逸夫打造的電影和電視帝國培養出了周潤發和吳宇森這樣的優秀電影人,也鼓舞了昆汀-塔倫蒂諾等西方電影人。邵氏影業幫助功夫電影傳遍世界各地,但他也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沒有簽下一位日後的功夫巨星:李小龍。
《英國廣播公司》 :邵逸夫和他的兄弟們在香港和東亞創建了一個媒體帝國。他旗下製作了幾百香港電影和好幾部美國電影,他重金資助了中國的基礎教育。
《每日電訊報》:在邵氏影業的黃金時代,每周都有超過200萬觀眾在邵氏旗下的電影院觀看該公司拍攝的動作電影。
《紐約時報》: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7日晨去世,這位影業大亨的善舉惠及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教育與醫療事業,獲得了中國領導人及英國女王的讚揚。
《金融時報》:功夫電影的締造者、香港第一家電視台TVB的創始人。
設立靈堂
2014年1月9日,香港殯儀館門口有許多媒體蹲守,邵逸夫親屬以及無線高層陸續到達,靈堂只能是至親的人才能允許入內。邵逸夫的靈堂布置一切從簡,靈堂沒有任何橫匾,也沒有家屬花牌,只有米色和淺黃色的清淡布置,貫徹六叔低調作風。而在喪禮上家屬也並未安排親友瞻仰遺容,六嬸方逸華以及邵逸夫其他親屬表現平靜,喪禮以佛教儀式進行,並由湛山寺高僧負責誦經。10日,邵逸夫在香港出殯,香港首任前特首董建華、第二任前特首曾蔭權及夫人、邵逸夫長子邵維銘與幼子邵維鍾到達靈堂致祭。出殯儀式前後4個半小時,遺體將運送到歌連臣角火化。
追思會
2014年1月17日,邵逸夫追思會禮堂設在位於香港將軍澳的邵氏影城主場,以金色為主調,大廳內鋪設紅色地毯,場中央掛著邵逸夫的巨幅彩色半身像,場內放置了數百座椅共悼念來賓休息。
邵逸夫追思會
邵逸夫追思會
追思會由上午10時至下午6時舉行,邵逸夫遺孀方逸華及兩名兒子等家屬出席,追思會上並未規定任何特別的程序以及儀式,所有來賓基本上都是向邵逸夫遺像深鞠三躬,並簡單慰問家屬。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及其夫人、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席張曉明、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以及劉德華、張學友等演藝界名人均出席了追思會,以表彰邵逸夫對香港影視界、教育界作出的貢獻。

社會活動


1973年,邵逸夫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於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
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1987年後,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雲南大學東陸園圖書館、曲阜師範大學曲阜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20世紀90年代初,江浙一帶遭遇罕見颱風和洪澇災害,不少學校被淹沒。邵逸夫第一時間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馬林博士來到浙江,馬博士與幾位教育系統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實情況反饋給邵先生,並著手參與災后重建,創下一次性資助150多所受災中小學的紀錄。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內蒙古,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參觀考察海拉爾師專(呼倫貝爾學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學校,之後,一座又一座“逸夫樓”“逸夫學校”出現在內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後16次向內蒙古地區捐贈善款,總額達1.37億元港幣,全區有逸夫學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
1995年,捐資興建河南省偃師市實驗中學科教樓——命名“逸夫科教樓”。捐資興建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逸夫學校”。
1999年,向台灣捐2500萬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災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後,邵逸夫及夫人方逸華在得知四川地震災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受到嚴重傷亡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為災區師生重建校舍,使他們早日重返校園。
2009年,台灣88颱風水災,捐款1億新台幣予災區。
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時,邵氏基金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
2013年3月,邵逸夫向浙江大學捐贈2億元港幣,建設“邵逸夫醫療中心”和“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這是邵逸夫及邵逸夫基金向內地捐贈的單筆資金最大的捐贈項目。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婦,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元港幣。

人物事件


有聲電影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製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當時上海灘搶吃電影這碗飯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鐵壁合圍式的圍剿。為求一條生路,老三邵仁枚想到東南亞去發展。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來自廣東、福建的新加坡華人拒之門外,幸得一位浙江老鄉的幫襯,邵仁枚帶去的幾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大受歡迎,一時爆棚。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只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1930年,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後買下了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
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少電影院也不得不關門停業。邵氏兄弟決定堅持下去。同時邵逸夫也意識到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有聲電影相比,自己的無聲狀態定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邵逸夫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后,在他的電影院瑞安上了有聲設備。
1932年,他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了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有一次在泰國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邵逸夫以後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電影為邵逸夫大規模進行電影製作轟開了道路,影片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邵氏影城
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闢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邵逸夫造就的“五虎將”
邵逸夫造就的“五虎將”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銀幕。《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
進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
創建TVB
1967年邵逸夫創建香港無線電視(TVB),並於1971年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乃至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由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創辦,是世界第一大粵語和華語商營電視台。其經營的免費中文電視頻道翡翠台,自1967年11月19日開播以來,一直處於香港電視頻道中的收視領導地位,是香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持有其上市旗艦企業邵氏兄弟公司74.58%股權,市值達56億元,其持股市值有42億元。同時,他通過邵氏兄弟公司和邵逸夫基金,控制市值超過200億元的TVB32%的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由邵逸夫一手操辦。
2011年3月31日,香港電視廣播創始人邵逸夫將所持的26%控股股權,連同新界清水灣地皮,以86億港元售給李嘉誠密友、有“殼王”之稱的富豪陳國強。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已批准該交易,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結束。年逾百歲的邵逸夫由於一直未能找到接班人,宣布將出售手中持有的所有TVB股份。這單備受關注的交易終於宣告完成,包括香港富豪陳國強、“台灣首富”王雪紅等在內的財團,全數收購邵氏兄弟所持有的1.14億股,約佔26%的TVB股權。同時,邵氏基金已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饋贈完成後,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將降至3.64%,TVB副主席、“六嬸”方逸華的持股量則為0.26%。
2002年11月15日,97歲的邵逸夫爵士宣布設立不限種族國籍、宗教和信仰的“邵逸夫獎”,這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性獎項,將表揚世界各地在天文、數學和生命科學與醫學等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者,每個獎項頒給100萬美元,比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的95萬美金還高,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

人物評價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他一生愛國愛港,艱苦創業,慈善濟世,令人敬佩。邵逸夫曾擔任港事顧問,為香港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一位卓越的實業家,他在創造商業奇迹的同時,為香港乃至中國影視事業的繁榮、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作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來致力於支持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為促進祖國內地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邵逸夫參加活動
邵逸夫參加活動
新加坡總統陳慶炎:雖然邵逸夫先生後半生定居中國香港,但實際上他也為新加坡作出了很多貢獻。邵逸夫曾在1985年來新加坡,參加經濟委員會會議的討論,為新加坡確定經濟發展方向和制定經濟政策貢獻自己的意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電影界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代一代的新加坡人看過他們的影視劇。邵氏基金也為新加坡的慈善事業貢獻良多。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邵氏兄弟的電影事業不僅對香港,也對東南亞以及更廣泛的區域很多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汪明荃:邵逸夫對香港的電影業及電視業發展付出很多,很值得尊敬。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頃悉邵逸夫先生逝世,深感悲痛。邵老一生富有傳奇,始終秉持愛國報國情懷和不懈奮鬥精神。尤其關心國家發展,慷慨捐助內地教育、科技、醫療、影視、賑災等諸多方面,貢獻卓著,備受尊敬。其創建的事業長在,其垂立的風範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