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窪橋街道

青泥窪橋街道

青泥窪橋街道,隸屬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地處中山區西北部,以原青泥窪橋街道和原桂林街道地域範圍為新街道地域範圍,轄區面積4.77平方千米。

2019年12月5日,撤銷桂林街道、原青泥窪橋街道,重新設立青泥窪橋街道,以原兩個街道地域範圍為新街道地域範圍。2019年,青泥窪橋街道人口7.1495萬人。截至2020年6月,青泥窪橋街道轄10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五五路44號。

2011年,原桂林街道財政總收入8.3億元,比上年增長59.6%原青泥窪橋街道地方財政收入58802萬元,比上年增長40.9%。

歷史沿革


原桂林街道

1954年成立。
1960年,桂林、解放2街道合併為中山公社楓林分社。
1962年,恢復桂林街道。
1969年9月,撤銷桂林街道。
1980年2月,恢復桂林街道。
2003年12月15日,楓林街道併入桂林街道。

原街道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底,中山區在建立惠風坊、民生坊、菜市場坊3個黨支部的基礎上,建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4聯合黨支部,青泥屬西部聯合黨支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山區有4坊聯合黨支部
1954年9月,友好街道併入青泥窪橋街道。
1959年2月,友好廣場街道併入青泥窪橋街道。
1960年4月,成立青泥窪橋公社。
1962—1966年,公社改街道。
1968年7月31日,成立旅大市中山區革命委員會、紅港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7年7月,紅港公社黨委改為青泥公社黨總支。
1979年1月,複名青泥窪橋街道。

撤併后

2019年12月2日,依據《大連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中山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複》,決定撤銷桂林街道、原青泥窪橋街道,重新設立青泥窪橋街道,以原兩個街道地域範圍為新街道地域範圍,街道辦事處駐地為原桂林街道辦事處駐地(中山區五五路44號)。
青泥窪橋街道一角示意圖
青泥窪橋街道一角示意圖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原桂林街道轄湖畔、林景、望海、楓林、安民、解放6個居民委員會;原青泥窪橋街道轄青泥、上海、天津、雙合4個居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青泥窪橋街道轄10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五五路44號。
青泥窪橋街道區劃詳情
上海社區天津社區青泥社區雙合社區湖畔社區
林景社區解放社區安民社區楓林社區望海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泥窪橋街道地處中山區西北部,以原青泥窪橋街道和原桂林街道地域範圍為新街道地域範圍,轄區面積4.77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原桂林街道轄區總人口4606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069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4278人。總人口中,男性22691人,佔49.3%;女性23378人,佔50.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9890人,佔99.2%;有滿、朝鮮、回、蒙古、錫伯等12個少數民族,共362人,佔0.8%。超過10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回、蒙古、錫伯5個民族,其中滿族228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62.98%、朝鮮族59人,佔16.3%;回族34人,佔9.39%;蒙古族18人,佔4.97%;錫伯族15人,佔4.14%。2011年,人口出生率1.74‰,人口死亡率1.28‰,人口自然增長率0.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4396.6人。
2011年末,原青泥窪橋街道轄區總人口2566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051人,城鎮化率89.8%。總人口中,男性13513人,佔52.65%;女性12153人,佔47.35%;14歲以下1390人,佔5.42%;15—64歲22597人,佔88.04%;65歲以上1679人,佔6.5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5152人,佔98%;有滿、朝鮮、回、蒙古、彝、錫伯等少數民族,共514人,佔2%。2011年,人口出生率1.68‰,人口死亡率1.64‰,人口自然增長率0.0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6142.1人。
2019年,青泥窪橋街道人口7.1495萬人。

經濟


2011年末,原青泥窪橋街道商業網點4606個,進出口總額4581萬美元。
2011年,原桂林街道財政總收入8.3億元,比上年增長59.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億元,比上年增長6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7億元,增值稅0.5億元,企業所得稅2.2億元,個人所得稅1.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8.8%、1.1%、92.7%、21.4%;原青泥窪橋街道地方財政收入58802萬元,比上年增長40.9%。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原桂林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會員60個,創作完成的文藝作品有舞蹈《茉莉花》、快板《誇咱大連》《三大媽說法》;各類藝術表演團體5個,演職人員150人,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7個,建築面積580平方米,藏書6702冊。
2011年末,原青泥窪橋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16個,會員508人,創作完成的文藝作品57種;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6個,演職人員230人;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80平方米,藏書2000冊;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2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街道級的青泥友誼之聲合唱團、舞蹈隊、京劇隊、乒乓球隊、羽毛球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團隊有呂劇隊、剪紙隊、攝影隊、鑼鼓隊、秧歌隊等,其中共創作文藝精品近57種,其中攝影31張,剪紙19張。2012年,舉辦了青泥窪橋首屆文化藝術節。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桂林街道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1031人,專任教師146人;小學3所,在校生2610人,專任教師175人;初中1所,在校生1380人,專任教師125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500人,專任教師150人。
2011年末,原青泥窪橋街道有小學2所,在校生970人,專任教師20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900人,專任教師90人。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原桂林街道有各類科技人才170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700人,經營管理人才8700人,技能人才560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原桂林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所,衛生院1所;病床1600張。專業衛生人員2006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原桂林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03戶,人數517人,支出197.8萬元,比上年增長11.6%,月人均318.8元;城市醫療救助21人次,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2人次,支出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6人,接收無軍籍職工8人,軍休所1個,撫恤事業費支出6.7萬元,比上年增長11.1%,全年接受社會捐款50萬元。新增就業人員1751人,有1147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78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人,組織2787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2011年,原青泥窪橋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1戶,人數228人,支出102萬元,月人均372.8元;城市醫療救助45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人,接收無軍籍職工13人。社會服務單位2個,床位20張,其中收養機構床位10張,社區服務床位10張。社區服務設施9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4個,社區服務站4個,其他社區服務設施1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數2張。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4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8.3萬元。新增就業人員1337人,有327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73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因轄區內有青泥窪橋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