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渠橋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該橋建於宋召五年(1098),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經念良價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的。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凈跨4.2米,拱矢高2.1米,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
逢渠橋
逢渠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江西省境內第三座宋代古橋,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經念良價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的。此後,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論,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蔭之說。橋名由當時的縣令錢鍪書寫,拱底“紹聖戊寅歲,同安張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橋,住持沙門梵言句當。惠聳題”橋拱另一側的石頭上又寫“張仲舒妻雷氏舍此橋,願罪孽消除,福壽圓滿”,此外,橋基上還有幾十個字,主要記載張氏子孫在明
嘉靖年間重修此橋的捐款數量。
逢渠橋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
逢渠橋
宜豐縣位於贛西北九嶺山脈南麓,始建於三國
吳大帝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已有1780多年的歷史。全縣總面積1935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2%。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51公里,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45米至1480米之間,全境狀似一個東西向的“棱形”。全縣常態地貌構成大致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總人口28萬,轄16個鄉鎮(場),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氣候四季分明,炎涼適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全年平均氣溫為17.2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800毫米,1998年降水量2370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多的一年。平均無霜期260天,年總
積溫6255攝氏度,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特色。年平均氣溫17.1℃,年降雨量1720.6毫米。介於東經114º30¹至115º08¹,北緯28º17¹至28º40¹之間,東臨高安、上高,西與
銅鼓接壤,南連萬載,北毗奉新、
修水。縣城新昌鎮距省會南昌136公里,距宜春94公里,離最近鐵路道口13公里。
全縣林地面積202萬畝,竹林面積84萬畝,活立竹蓄積量1.2億株,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國竹子之鄉、中國獼猴桃之鄉。全縣耕地面積30.74萬畝,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1.7畝,其中水田29.82萬畝,旱地0.92萬畝,是全國優質米生產基地縣和商品糧基地縣,也是全省
油茶、紅薯、蠶桑、蜜蜂、山羊基地縣。全縣有40多種可食野果,尤其以被譽為“仙果”的野生獼猴桃聞名全國。
逢渠橋
宜豐山川秀麗,名勝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洞山禪林、黃檗禪林、五峰山禪林、太子塔、
陶淵明故里、魯班坊、李大鑾起義聚義處、古南園、
崇文塔等。革命勝跡有熊雄故居、
潭山的蘇維埃政府舊址、黃沙會戰遺址。近年來著力開闢新的風景點,有
官山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南屛公園;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來抓,大力發展休閑旅遊、觀光旅遊、生態旅遊,不斷地完善旅遊服務體系。至2005年末,全縣有公路307條,公路通車里程1365.17公里,其中:二級公路117.58公里,三級公路20公里,四級公路313.12公里,水泥、瀝青路面449.09公里。
320國道在我縣石市鎮穿境而過。2007年建成通車的內蒙古至深圳(內深)高速公路武吉段(
武寧至
吉安)經過宜豐縣路段達45公里。全縣除3個偏遠行政村(分場)外,其餘行政村均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綜合運輸能力得到加強。全縣營運載客汽車100輛1854座,營運載貨汽車1489輛8913噸,全年完成貨運量1156萬噸,貨運周轉量80850萬噸公里;客運量262萬人,旅客周轉量13080萬人公里。全縣有客運公司一家,車輛100輛;貨運公司13家,其中擁有100輛車的公司3家;汽車維修企業224家,其中一類企業1家,
二類企業13家。
逢渠橋,它的景深,至少有兩個層次,一是橋的建築藝術底蘊;一是它的宗教文化底蘊。
逢渠橋
逢渠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89),它的空間跨度雖然只有4.2米,但是它的時間跨度是整整十一個世紀。目前江西省內僅存尚未遭劫的三座宋代石橋之一。“縱向單卷並拱”、“無鉸拱結”和“無漿干砌”三大工藝特色,足以令當代莫及。遊人只要躋身橋底,可以分明地數清全橋77塊石塊,怎樣排成7個單拱,每排單拱怎樣由11塊石料捲成一拱。路對路,縫對縫,棋格了了,嚴絲密縫。拱側東西各有一信土和掌作揖,一臉虔誠,張揚著捐建者的個性。不幸的是,哪位天資聰慧的開發大師,在佛教徒頭上做了頂“道士帽”——逢渠橋變成“風雨亭”。
變成風雨亭之後的“逢渠橋”,我真怕木頭、磚瓦的堆砌掮走了歷史經典。
逢渠橋
橋的構造頗具特色,橋身用11塊石料捲成一個單拱,共77塊矩形石塊組成七個單拱,七個單拱排成7列,又組成一個大的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縫都相通,像是棋盤格一樣。拱肩上面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石塊與石塊之間採用“無漿干砌”法,沒有用桐油石灰勾縫,也沒有用糯米膠粘,也沒有榫卯相連,就像搭積木那樣,靠相互的摩擦力支持著。
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凈跨4.2米,拱矢高2.1米,矢跨比2:1,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價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2002年10月在橋上建了仿古亭。
逢渠橋
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北宋
咸平年間,廣福寺易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恆為禪寺專門書寫了匾額。紹聖五年(1098),宜豐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為紀念良價洞山悟道,特捐資在良價當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禪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單拱石橋──逢渠橋。元初,縣人胡俊孚施資擴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毀於兵燹,
曹洞宗祖庭遭到極大破壞。
明萬曆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至
崇禎年間,本縣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
洞山,特延請匡山高僧凈聰到洞山。凈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自遠而至者日眾,洞山法錫由是復振,凈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逢渠偈》
公元859年,良價(僅浙江諸暨人),手持
錫杖,雲遊四海。來到這裡,相傳,他到洞山過葛溪,睹影徹悟,寫下“得法偈”——《逢渠偈》,一頌千古。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憑么會,方得契如如。”
良價大師定格在偈貼中的信息,今天已經無法準確把握,更不能用現代語法、時尚邏輯去機械地詮偈:“良價在水中看見自己的影子,看到了眼、耳、鼻、舌……”。其實,用現在的話說《逢渠偈》所要表達的哲學思想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聽聽專家的說法。
省委黨校教授、歷史博士周榜師先生專題研究曹洞宗5年,他在碩士論文《曹洞禪論》中這樣把握《逢渠偈》在宗教文化中的價值和地位。
逢渠橋
“良價(807-869),少年出家,初諸南泉普陀禪師,次參溈仰美佑禪師,后得法於雲岩曇晟禪師。良價雲遊四方,過洞山葛溪時,睹影兒頓悟雲岩曇晟所說:‘汝不是渠,渠正是汝’之玄旨。唐大中末,良價禪師在新豐洞(今洞山)結庵而居,接引學徒,揚其禪法。良價留下語錄二卷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及筠洲洞山悟本禪師語錄,還撰有《寶鏡三味歌》,《玄中銘》,《新豐吟》,《綱要頌》,《五位頌》,《五位顯決》等偈頌。奠定了曹洞禪的基礎,成為曹洞宗的開山祖”。
但是,良價和所有佛教徒一樣,在現象和本質之間杜撰了一個“真如世界”。他們發現了人類認識世界能力的有限性,但是他誇大了這種有限性,陷入了“現象論”的淵數,他們否認現象之外的客觀事物的存在,認為人類認識世界的範圍只限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自身或本體是非人所能認識的,或者說“真如世界”不是人類思維和語言表達的範疇。
“睹影逢渠”的意義,在於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資料庫的館藏。
“逢渠”就是“與他相逢”的意思,相傳當年良價禪師從吉安回到宜豐,在這裡涉水渡過山溪時,忽然看見水中倒映著自己的影子,頓悟到“當不是渠,渠不是汝”的真正含義。於是,寫下,一首《逢渠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大師在水裡看到自己的身影就得到了禪的真諦,認為“人有知覺,有情慾,只要脫離了生滅的概念,就能達到無我、忘我、六根清靜的境界,無煩惱,無苦念”。
逢渠橋
洞山是唐代僧人良價創立曹洞宗的地方,後來曹洞宗成為佛教的五大宗派之一,通過東南沿海傳去東瀛,傳說,良價佈道傳教周遊天下的時候,來到洞山逢渠橋,在水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頓悟,作了一首著名的偈,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大意是影為形之化身,有什麼樣的形就必有什麼樣的影,影為形現,故“渠今正是我”。
據有關典籍記載,
良價禪師圓寂於唐咸通十年(869年),當時的
唐懿宗下旨加封其為“悟本禪師”並將其塔名為“慧覺”,可見良價禪師在當時的影響之大。良價禪師八歲出家,到後來創立曹洞宗,成為一代宗師,可謂修成正果。200多年之後,當地平民還在此修橋紀念他,就是現在,日本曹洞宗的僧侶與學者、禪師還常常來此參拜,誦經,禪師的善緣可謂久遠矣。
八歲出家,為參禪悟道遊歷天下,孜孜以求,直至六十三歲圓寂,一直過著枯淡寂寞的生活。那份執著,那份堅韌,在今天看來也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仿效,禪師正是因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規,最終成為一代宗師,功德圓滿,名揚天下。這名要說來得不易,也著實不易,因為禪師經過了畢生的追求。然而對於禪師來說,得來卻又“全不費工夫”。
逢渠橋
因為參禪悟道的時候,他並沒有想過要揚名,也許他真正做到了“六根清凈”,“四大皆空”,虛名俗利對他來說真正的是身外之物,是過眼雲煙。任何世俗的東西他都放下了,為了弘揚佛法,真正超脫於塵世。其實,在生活中,超脫正是一種灑脫,只有放下心中的負累,我們才能輕裝前行,記得有一位著名的雜技表演家,他從十多歲開始表演高空走鋼絲,從來沒有失敗過,成熟的技巧使他不斷的成功,為他贏得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那一天是他退役前最後一場表演,表演家知道只要這一次成功,就意味著功成身退,就意味著他的事業取得令人囑目的圓滿。但是,唯獨這一次他卻失敗了,從空中摔了下來,幾乎失去了生命。事後,人們分析他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太看重這一次表演,太想取得成功了,思想上沒有放下,患得患失,負重在鋼絲上前行。真可謂,得失成敗,全在一念之間,良價禪師不求名利,卻名垂千古。也正應了佛法中的“無”中生“有”,“有”“無”相生。
良價禪師從小溪經過,看到溪水中自己的影子產生頓悟,又說明在他心中時時有“佛”,執著於事業,卻又超脫於事業,也許這就是良價禪師的成功之道吧。
1、洞山
逢渠橋
洞山是中國佛教曹洞宗祖庭,天下舉宗,曹洞宗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鮮利嚴等和尚在洞山長住,使曹洞佛法徒入日本及朝鮮。現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萬之眾,良價大師(公元835年)創立的曹洞佛法,傳揚世界,良價於
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敕以“悟本禪師”法號,圓寂后敕建“慧覺寶塔”建於洞山後山。
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處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態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景區原始森林內,古木參天、藤蔓環繞、獸走鳥躍、鳴泉飛瀑,景緻美不勝收。景點20餘處,有普利寺、價祖塔、蘇轍詩石刻、木魚石、七仙橋、千年羅漢松、石上楠、逢渠橋及夜舍山、紅米堝塔林、牛頭山塔林、經坑塔林等多處佛塔林,雄偉的山門有已故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撲初老先生親題“洞山禪林”四個金字,洞山山清水美,代代出佳人,畫壁娘娘沐洞山溪泉,如芙蓉出水,深得皇帝寵幸,因此,洞山溪泉被譽為美容之神水。君到洞山來,看佛光、沐洞山之靈氣,定能逢凶化吉,遇難吉祥,事業發達,事事順遂。
2、普利禪寺
逢渠橋
普利禪寺:始建於唐咸通中期,幾經興廢,1988年重修。寺廟佔地面積6806平方米,為曹洞宗祖庭。建有“大雄寶殿、昆靈殿、僧寮閣”等,總面積996.6平方米。
3、價祖塔
價祖塔:即良價墓塔。唐咸通十年(869)良價圓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禪
逢渠橋
師”,葬於洞山普利寺後山,墓塔名慧覺。墓塔前護以砌石,有拜台,石階可通行人。塔形古仆,六方,高3.2米,寶蓋寬1.2米。塔座兩層,底層六方,均刻忍冬花壺門,第二層各刻如意草、萬字、金錢、雙金錢。塔身上有楣,下有托,楣托刻仰覆蓮,角為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蓋傘形,有瓦壠,六角飄檐。塔剎3層:蓮瓣覆缽、相輪、寶珠。塔下面下端遺存“己丑敕建”、“師慧覺寶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務部門曾撥款修復。
4、木魚石
木魚石:在夜合山麓,逢渠橋西南80米處。寬3.3米,高2.6米。一頭高隆,一頭低凹,形似木魚,叩擊頂端,發出響聲和木魚聲相似。上部有“響石”2字。相傳良
逢渠橋
價在洞山廣為接引學徒,使世人紛紛信奉佛教,這可激怒了
鐵拐李(屬道教)。他來到洞山要見主持,但不巧良價正在
講經論禪,不可騷擾。於是鐵拐李承殿外大聲喊叫,要良價出來回話。吵鬧聲驚動了良價大師,一出殿就認出了來者,說:“原來是你這八百年的不死鬼!”鐵拐李介面道:“那麼你就是五百年的敗家精,我要叫你今日就敗”。他當即拋起鐵拐,良價見拐杖成一座山丘,直往頭上壓來,用佛指輕輕一彈,那山即被定隆在寺院右側,成了“拐棍山”。有來無往非禮也,良價隨手將木魚擲了過去,鐵拐李見狀逃遁,木魚落在離寺一箭之地,化成“木魚石”。
5、千年羅漢松
逢渠橋
千年羅漢松:在普利寺前。高10米,樹冠約13米。主幹雖僅存一小邊皮,不及原乾的2/5,但卻枝繁葉茂。據《
五燈會元》載,此松系青林師虔禪師所植。至1985年已有1100多年。當時師虔曾作偈一首:長長三尺余,鬱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老。(現已倒掉)
6、銀瀑飛練
銀瀑飛練:在逢渠橋上游的50米處,有一處近10米高的瀑布,水流跌落在直立的陡壁之下,形成了銀瀑飛練的勝景,真如“白練掛幽谷,銀簾抖玉珠”。每當晴天的正午,陽
逢渠橋
光直射瀑面,映出一道七色彩虹,人們疑為“佛光”。
7、夜合山塔林
夜合山塔林:有塔10座。建於1644-1766年間,所葬洞山普利寺30-36世住持僧。普同塔居中,是寺院普通僧人共同歸葬之墓塔。塔為(穴下卒)堵坡式,高2.3米,座寬1.2米,底座為金剛寶座式,下二層四方無花飾,第三層刻忍冬壺門。塔身圓柱體,上置蓮盤剎座,正反兩面都開門。後門下通石砌四方地宮,深3米,長寬各1.5米。塔門凸刻龕座與小碑。上刻“普同塔”3字。其餘九塔是靈會承塔、比邱古松塔、履貞德塔、慧芳建塔、無極信塔、碧雲珍塔、闐玄性塔、淑耀杲塔、自若真塔。
夜合石 同安鄉洞山水口,有夜合石,上下兩塊疊起。相傳該石能晝夜開合,是洞山的關鎖,石下有“鹽井”。但因奸僧盜鹽謀利,使自動啟閉的石關和自動冒鹽的鹽井失去靈性。
逢渠橋
夜合靈跡傳說:在洞山山口狹窄處有兩塊層疊的巨石。相傳,這兩塊石頭原來分立山崖兩側,象是兩扇大門,入夜時分自行關閉,雞鳴天曉又自行張開,故名“夜合石”。夜合石旁,有兩個石井,會自己流出油、冒出鹽來,供寺內眾僧食用。後來,寺內有個奸僧假作雞啼,誆開石門,盜賣井中的油、鹽,井中從此乾涸,夜合石也不再顯開合之靈。北宋時期,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到洞山遊覽,在夜合石上題詩一首。此名“夜合靈跡”也就成了“新昌八景”之一。
8、逢渠橋
逢渠橋:位於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該橋建於宋紹聖五年(1098)。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紀念良價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的。此後,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訟,故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蔭之說。該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縫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凈跨4.2米,拱矢高2.1米,矢跨比2:1,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價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2002年10月在橋上建了仿古亭。
9、七仙橋
逢渠橋
七仙橋:八洞神仙中的鐵拐李到洞山尋畔鬧事,沒討到便宜,回到眾仙前訴說。他們都不由得佩服良價禪師,覺得該助一臂之力,而不應去拆台。爾後,眾神仙飄蕩到洞山,見溪上無橋,便用神力在溪邊石崖上各取了一條長石,立時一座石橋架於溪上,當時,只有鐵拐李不好意思前來。於是稱這座橋為七仙橋。
蘇轍游洞山詩刻:同安鄉洞山水口,有夜合石,上下兩塊疊起。上層花崗石上,刻有北宋蘇轍《游洞山》詩:“古寺依山占幾峰,精廬彷彿類天宮。三年欲到官為礙,百里相望意自通。無事佛僧何處著,入群鳥獸不妨同。眼前簿領何時脫,一笑相看丈室中。”
宋元豐七年(1084)春,貶謫筠州任鹽酒稅監的蘇轍,與前來看望他的蘇軾一同到洞山訪雲庵禪師時,寫下了這首詩。字體為行書。
1、http://www.zh5000.com/ZHJD/qiao/qiao-0022.htm
2、http://www.jxyf.gov.cn/listnews.asp?id=3252
3、http://www.yf.gov.cn/boot/kjym/YFWL/zuwy/wj/zxwy017.htm
4、http://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o-50-930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