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素秋的結果 展開

吳素秋

京劇表演藝術家

吳素秋,女,原名吳玉蘊、麗素秋,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演員。山東省蓬萊縣人。

7歲時便登台演出了《賀后罵殿》。因《孔雀東南飛》走紅。1952年9月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演員一等獎。1954年參加北京市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表演一等獎。2011年榮獲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頒發的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代表作品有《孔雀東南飛》《二進宮》《櫃中緣》等。

2016年3月30日在京去世,享年94歲。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22年出生在煙台,后移居北京。

演藝經歷

7歲時便登台演出了《賀后罵殿》。
1932年考入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因嗓啞退學,在家繼續學戲,先後從師李凌楓、何佩華、趙桐珊魏蓮芳等。后曾拜尚小雲荀慧生為師。十三歲挑班演出,擔任“秋文社”主演,與許多名家同台。
早期經常演齣劇目有《孔雀東南飛》《二進宮》《四郎探母》《紅娘》《奇雙會》《虹霓關》《小放牛》《棒打薄情郎》《拾玉鐲》《紅鬃烈馬》《玉堂春》《大英傑烈》《十三妹》《金山寺》等。
1938年與金少山合組松竹社,赴東三省演出《霸王別姬》。接著又在上海以《孔雀東南飛》一炮打響,從此紅遍大江南北。也幾次來過青島演出。
1943年演出的《十三妹》拍成電影,曾經常在京、津、滬、寧、漢、魯及東北一帶演出。
1943年脫離舞台。
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又重返舞台,排演了新編歷史劇《節烈千秋》。后受聘為北京市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並與評劇的李再雯(小白玉霜)、曲劇的魏喜奎一同,在北京建立“戲曲界婦女聯誼會”。
吳素秋演出
吳素秋演出
1952年參加北京京劇四團,任團長。
1960年響應支邊號召,率團支援遼寧,調任遼寧京劇院院長,兩年後調回北京,與尚小雲劇團聯合演出。
1964年擔任北京風雷京劇團前身的新燕京劇團團長、主演。參加演出了現代京劇《南海長城》《六號門》《紅嫂》等。
1978年後恢復上演了《蘇小妹》《櫃中緣》《紅娘》《拾玉鐲》《十三妹》等。並排演了新編古裝戲《溜須老店》。
1979年轉入北京京劇院二團,並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常委。先後排演了新劇《伊帕爾罕》《春香傳》《張羽煮海》《蘇小妹》《櫃中緣》《團圓之後》《辭郎洲》《司棋》《武則天》《人面桃花》《楊娥傳》、《節烈千秋》、《武松與潘金蓮》、《寶蓮燈》、《櫃中緣》等。
1986年應天津市市長李瑞環邀請到天津為青年演員說藝。
1988年4月28日,侯喜瑞藝術專場演出舉辦。
1988年5月提攜學生,同台演出《紅娘》《紅樓二尤》 《杜十娘》《金玉奴》等劇。
1990年3月14日晚上演出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第一場,在《游龍戲鳳》中飾李鳳姐。
1995年7月16日擔任北京市首屆“燕京杯”少兒京昆大賽評委。
1996年1月11日作海峽兩岸五戲校藍島杯京劇大賽評委。
1997年出席在長安大戲院進行的第二首屆北京市少兒京昆“韶山杯”大賽以及“戲迷聯誼會暨慶祝北京文藝台《戲迷樂俱樂部》開播兩周年”活動。
1999年2月15日和其他八名藝術家為春節戲曲晚會當場作畫《共繪吉祥圖》。
2005年8月29日,吳素秋收朱虹為徒、張學津收穆宇為徒,李慧芳梅葆玖王蓉蓉遲小秋等眾多京劇名家前來道賀。
2011年1月11日名列“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榮譽榜。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16年3月30日在京去世,享年94歲。

主要作品


早期經常演齣劇目有《孔雀東南飛》、《二進宮》、《四郎探母》、《紅娘》、《奇雙會》、《虹霓關》、《小放牛》、《棒打薄情郎》、《拾玉鐲》、《紅鬃烈馬》、《玉堂春》、《大英傑烈》、《十三妹》、《金山寺》等。
在北京京劇四團期間先後排演了新劇《伊帕爾罕》《春香傳》《張羽煮海》《蘇小妹》《櫃中緣》《團圓之後》《辭郎洲》《司棋》《武則天》《人面桃花》《楊娥傳》、《節烈千秋》、《武松與潘金蓮》、《寶蓮燈》、《櫃中緣》等。
1964年後參加演出了現代京劇《南海長城》、《六號門》、《紅嫂》等。
1978年後恢復上演了《蘇小妹》、《櫃中緣》、《紅娘》、《拾玉鐲》、《十三妹》等。並排演了新編古裝戲《溜須老店》。
吳素秋京劇音配像錄音主要代表劇目有:《櫃中緣》、《四郎探母》等。

藝術特色


吳素秋女士自幼拜尚小雲先生為師,認荀慧生先生為義父,承襲這兩派藝術;又經博學廣納,融會貫通,有所變革。從自己女性出發,在演唱方面再做處理,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達到“似與不似”的境界。她演出的《十三妹》、《紅娘》既不失兩派風貌,又有自身特色。“文革”后,有些人稱之為“吳派”。
吳素秋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尚”、“荀”兩派的戲都學了不少,既按尚先生的路子唱青衣為主的戲,也按荀先生的路子演花旦、閨門旦的戲,不過根據她的條件、年齡、成角以後,所演“荀派”戲多於“尚派”戲,並融合這兩派的特色於戲中創成自己的新戲。吳素秋的特點在於極善於刻畫劇中人,反應齣劇中人物內心,達到感人至深的地步。她自己雖是女性,但平時仔細觀察所有女性的一切,不論是比自己大的、小的,還是年齡相仿的,使演出的女角色更為逼真。吳素秋既能體現出唱腔之優美,又能結合劇中人的身份,時而能顯示才女的高傲之氣,時而又立馬轉換成偉男的男子氣概。無論與舊有的戲“似與不似之間”,還是在借鑒前人演唱后的創新,都能給人以清新別緻之感。
吳素秋善於表演,戲路廣博,青衣、花旦皆工,四大名旦流派戲均能演出,刀馬旦也有光彩,還常串演小生。吳素秋扮相秀麗,颱風綺麗,做工細膩,嗓音甜潤,行腔動聽,有很好的基本功,她博採眾長,善於創新,以精湛的藝術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風格。

社會活動


公益活動

在抗美援朝時組織“捐獻飛機大炮義演”。

榮譽成就


1952年9月吳素秋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玉堂春》獲得演員一等獎。
1954年參加北京市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櫃中緣》獲表演一等獎。
2011年,吳素秋榮獲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頒發的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

人物評價


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因為吳老師小時候學過武生,有童子功,前半部也特別有女才子的氣質。《蘇小妹》在香港演出的時候,台下觀眾叫好不絕。吳老師非常認真,連我化裝,拍定裝照,什麼角度面對鏡頭,都教給我。吳老師早年紅的時候,受到日本侵略者特別殘酷的迫害,搜身、扣押她的道具和演出服,吳老師這一輩子真是很不容易。
荀慧生先生:男演員演女角色必須深入體察所有女性的言、行、坐、卧,吃透了才能演的逼真。有些女演員自認為是女的,而不再去體察生活中各種女性的言行,只仗著本能去演,演出來的婦女形象反而不真實。吳素秋不然,雖然她自己是女性,也按照荀先生的做法,平時仔細觀察所有女性的一切,不論是比自己大的、小的,還是年齡相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