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之似

不似之似

不似之似,中國畫術語。指畫家筆下的藝術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觀物象,而有所概括、取捨、調節,以求收到比生活更高的藝術效果。

初見於明代沈顥《畫麈》:“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濤題詩亦有:“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現代齊白石說的“不似之似”,即石濤說的“不似似之”。黃賓虹說:“絕似物象者與絕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盜名之畫,惟絕似又絕不似於物象者,此乃真畫”傅抱石曾列作畫程序:不似(入手)——似(經過)——不似(最後)。

解釋


“謹毛失貌”,意謂作畫不能細逐微毛,否則,便會使畫的大貌(整體)有失,即俗語所謂: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瓷像畫家章鑒講過一個故事。他說自己年輕時給一位軍隊要員畫瓷像,此人長得魁梧雄壯,遺憾的是生有滿臉的大麻子。章老師精心地繪製了這張瓷像,連臉上大麻子的絨毛也細緻地描繪了出來,自以為麻子軍官看了一定會非常滿意,誰知他竟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連聲說:不像,很不像。章老師這裡說的連臉上大麻子的絨毛也細緻地描繪了出來,就是所謂“謹毛”,而其結果就是“失貌”,在細節上花過多的工夫而忽略了人物精神氣質的表現,難怪那位軍人連說“不像,很不像”了。

應用


清人王昱說:“畫失大貌為大失,失細節為小失。小失易改,大失難救,畫者不宜不慎”。
所以,作畫應從大處著眼,不要像照相一樣照搬客觀事物,而應該有所概括取捨,刪繁就簡。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的《溪鴨圖》,畫的是柳溪之中,二鴨游於水上。可是水在哪裡?作者未畫一筆。但由於二鴨的動態畫得極妙,雖不畫水,而波自現。畫家們所說的“只畫魚兒不畫水,此中亦自有波濤”,指的就是這種技法,這就是今人所謂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明代沈顥主張作畫要力求“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濤題詩亦有“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之似當下拜”之句。明確指出畫名山若求必似則“山必怪”,而於“變幻神奇懵懂間”求不似之似,則會收到令人見之“當下拜”的極好的藝術效果。
現代畫家黃賓虹認為:絕似物象者與絕不似物象者都是欺世盜名之畫,只有絕似又絕不似物象者,才是“真畫”!
傅抱石曾列作畫程序:不似(入手)——似(經過)——不似(最後),把不似之似當作繪畫的最高境界。
前輩美術家的這些經驗之談值得當代陶瓷美術工作者借鑒。
今天的陶瓷美術作品,有所謂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之分。
具象美術的圖像對應於客觀物像,要求把客觀物像包括它的比例大小、空間表現等都畫得符合眼睛看到的情形。但它也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物像,而要根據表達的主題和目的對客觀物像加以提煉和取捨。
意象美術則不拘泥於客觀物像的真實再現,而強調錶現美術家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常採用誇張、變形、重組的方法,或突出結構特點(不符合客觀物像的比例),或強調某種色彩感受(改變客觀物像的色彩關係),或打破慣常的時空概念,營造一種幻境。
抽象美術更不考慮對應於客觀物像,它的形像來源於美術家的主觀世界。這類作品強調美術作品形式要素的獨立性,或強調線條,或強調色彩,或強調光線……並以此來表現作者對旋律、節奏、均衡、對比、清晰、混沌等單純視覺元素的審美感悟。
總之,無論那一類陶瓷美術作品,都不能像用照相機拍攝那樣簡單地複製客觀物像,百分之百地再現細節的真實,而應該將美術家對客觀物像的主觀認識充分描繪出來,以表現其思想感情和個性。
不要求將客觀物像描繪得和眼睛看到的一模一樣,而強調描繪美術家對客觀物像的主觀認識,調動各種美術手段,藉以表現其思想感情和個性,這恐怕就是前輩美術家主張的“不似之似”的真諦。

畫作代表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乃神似,非形似也”、“妙在似與非似之間”、“不似之似為真似”,以上均為歷代名家對意象造型的論述,由此決定了中國畫造型的審美觀。“由物生情,由情生象”造型由此產生在直覺和情感當中。中國畫的觀察方法是心、性、情相結合,感悟客觀世界的時候,不只是一時衝動,還要冷靜的思考。頭腦要清楚,保持靜觀的思緒,深刻而理智地感悟客觀對象呈現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如清代畫家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鳥圖》,孤石臨水,疏荷斜掛,小鳥冷眼向天,孑然獨立。作品造型誇張,構圖新穎,筆墨老辣,感情豐富,深刻表達了畫家高傲孤獨的感情,是一幅難得的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