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

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棺槨被毀。且由於當時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舊),使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未得到有效保護,迅速風化,因此,定陵的發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定陵出土了豐富的冠服用品,為我們研究明代帝后服飾制度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其中,帝后棺內及隨葬器物箱內共發現了10頂冠帽。包括皇帝冕冠2頂,翼善冠3頂,皮弁1頂。

地理環境


明定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對山峰渾圓的蟒山。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

建築特色


建築結構

陵區的主要建築有石橋、碑亭、陵門、裬恩門、裬恩殿、明樓、寶城和地下宮殿等,主體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此外,在陵墓四周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祠祭屬、神宮監等附屬建築。
明定陵
明定陵
地宮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個廳組成,建築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對稱的兩個殿,中間各自有一個用漢白玉壘砌的棺床,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中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並擺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長明燈。後殿是地宮內最大的一個殿,殿內棺床正中央放置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槨。棺槨周圍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裝滿殉葬品的紅漆木箱。出土的隨葬品包括帝后服飾、冊寶、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銀、玉、瓷器皿以及大量絲織品。

歷史沿革


明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它是分佈於北京的十三座明代皇陵中一座進行了考古發掘的陵墓。定陵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
明定陵
明定陵
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成祖長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由明世宗開始,由於明神宗建陵時仿照世宗所以有外羅牆)。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昌平,地上木構建築大部分被焚毀。同年清兵入關,陵園再遭破壞。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時,祾恩門、祾恩殿被縮小規制重建,但民國年間再次被焚。陵園建築中只有寶城、明樓、重門和陵垣始終未遭嚴重破壞。

建築布局


總體布局

陵宮的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后圓之形。地上部分的主體建築坐落在大峪山與蟒山主峰之間的中軸線上。陵前一條神道全長3千米,由長方形青石板鋪就,寬闊的路面上可並排行走3輛馬車。從七孔橋以北100米處向西北延伸,經三孔橋和金水橋,便可直抵陵園門口處的無字碑。無字碑體積巨大,螭首龜趺,因其迥異於常見石碑,通身光潔不留一字而得名,也成為後人心中的謎。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先生曾六度拜謁此地,但對於無字碑背後之謎,卻也是始終不明就理。清人梁份經過悉心考證后,在《帝陵圖說》一書中道出了他所理解的個中緣由:最早長、獻、景、裕、茂、泰、康7座皇陵門前均無碑亭,到嘉靖皇帝在位之時才補建而成。尚書嚴嵩希望碑文由世宗撰寫,但嘉靖皇帝認為天命已定,功過當由後世評說,於是陵前的碑文便空了下來。梁份認為,其後的幾代皇帝自然也深感其中滋味,“功德”勿需直言,由此碑身皆光潔無字。然而對於長眠定陵的神宗朱翊鈞而言,無字碑卻恰如其分地表明了墓主人功過參半的矛盾一生。如今,三孔橋已經蕩然無存,無字碑初建時的方形碑亭也在清初被八旗軍所毀,只剩下龐大的石碑仍然完好,矗立在青天之下,默默睹視世間滄桑。
定陵照片
定陵照片
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羅城擁有一個歇山頂式大門,位於陵區的石橋和碑亭之後,形高體大,作為整個陵宮的入口,成為第一道大門,黃瓦覆頂,朱紅大門,另外設有三道券門。在外羅城內有一片空地,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分別作為朱翊鈞死後繼續享受帝王之福的生活資料提供場所。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做過這樣的描述:“鋪地牆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牆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檐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外羅城內,偏後部位為寶城。其平面接近標準圓形,直徑約230米。寶城牆的垛口均採用打磨平整的大塊花斑石壘砌。內環磚砌宇牆,宇牆與垛口之間為鋪磚馬道。寶城牆的前部設有城台(又稱“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須彌座,上建重檐歇山頂式的明樓。明樓的建造極為考究,不僅樓內採用磚券頂,無木構梁架,而且上下兩層檐的檐椽、飛子、望板、斗拱(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為重昂五踩式斗拱)、額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間的榜額(刻“定陵”兩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飾油漆彩畫,酷似木構建築,然實無片木寸版。樓壁前、后、左、右四面各闢券門,樓內樹聖號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為方形,前後刻雙龍戲珠圖案,正面有篆額“大明”兩字。碑身正面刻“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碑趺採用上小下大五級方台式,其上面四級自上而下,分別雕刻雙龍戲珠、雲、寶山、海浪等圖案。城台的下部無券門之設,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盤檐式石刻門樓,由門樓進入,有礓石察道由城前上達寶城、明樓。寶城之內封土滿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築而成的上小下大圓柱形的“寶頂”。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元年(1621年)閏三月,因定陵帝後人葬后隧道回填完畢,工部曾奏請議定寶頂規制,熹宗皇帝(神宗之孫)下旨說:“定陵寶頂規制乃皇祖(指神宗)親定……著照永陵丈尺培築。”但實際上定陵寶頂卻築得比永陵還大。寶城的排水採用牆外設石刻排水螭首和牆內設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設有通於寶城牆之外的排水暗溝)。

三進院落

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第一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牆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築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
定陵[明萬曆皇帝及皇后陵寢]
定陵[明萬曆皇帝及皇后陵寢]
第二進院落,前牆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後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按《帝陵圖說》所記,祾恩門台階的形製為“中平(指雕刻圖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階),中為御道”,則明朝時該門台基也應有御路石雕。祾恩門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建左右配殿各七間(《昌平山水記》記為七間,《帝陵圖說》記為九間,本書據遺址分析從前者)及神爐左右各一座。祾恩門在清初曾遭八旗子弟損毀,乾隆皇帝曾將其重建,但在民國時又遭焚毀,如今大殿已經不復存在。
第三進院落,前牆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製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台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設三出踏跺式台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後門,故台基的後面亦設踏跺式台階一出。其中,後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後戧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台(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
此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還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築。定陵衛的營房則建於昌平城內。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築布局是,中為公座(辦公用的正廳),後為官舍,前為門。神宮監有重門廳室,房屋多至300餘間。
定陵地下宮殿在地下27米處,規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后室)。地上陵宮由寶城、明樓、祾恩殿(重檐7間)、祾恩門(5間)、左右廊廡(各7間)及外羅城內外的宰牲亭、神廚、神庫、碑亭組成,佔地約18萬平方米。

考古發掘


定陵地宮中殿
定陵地宮中殿
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地下玄宮進行了發掘,此後有關部門又對出土文物進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築,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為定陵博物館。出土時,孝端皇後上蓋緞被,屍體身下鋪一床織金緞被,再往下有四層褥墊,其中一層褥墊上綴著100枚“消災延壽”金錢。皇後頭戴黑紗尖形棕帽,裝飾著金簪,上身穿綉龍方補黃綢夾衣,下身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足蹬黃緞鞋,腰間系著綉雲龍紋長裙。神宗的棺槨內塞滿了各種陪葬品,最上層蓋的是織錦被,被下放著袍服和織飾匹料,屍體的下面墊著一條錦被,被下還有9層被褥,其中一件被褥上綴著17枚“吉祥如意”金錢。神宗頭戴烏紗翼善冠,身穿刺繡袞服,腰系玉帶,下身穿黃素綾褲,足蹬紅素緞高綉靴。經過仔細清理分類,共發現各種珍貴金器數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為精美;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達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綉百子衣最為珍貴。
神宗頭側圓盒內的一頂金絲翼善冠,全用極細的金絲編織堆壘出二龍戲珠圖案,孔眼細小而均勻,造型生動活潑。如此繁複的製作,外表卻不露絲毫接頭,體現出高超的手工技藝。
明定陵內挖掘的文物
明定陵內挖掘的文物
皇后鳳冠有三龍兩鳳冠、六龍三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其中六龍三鳳冠上六條龍均由金絲編織而成,栩栩如生,三隻用翠鳥羽毛粘貼的鳳居下,彷彿要破空而起。龍、鳳口銜珠寶,在由珍珠寶石綴編的牡丹花、如意雲、花樹之間穿行。鳳冠后的六扇博鬢左右分開,珠光寶氣,極其奢華,其上共裝飾紅、藍寶石128塊,各種珍珠多達5400餘顆。袞服龍袍是皇帝參加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等最為隆重的典禮時才穿的服裝。緙絲十二章袞服的底紋上布滿字圖、壽字圖、蝙蝠和如意祥雲,寓意萬壽洪福。前後身和兩袖緙絲製作12個團龍,每個圓形的團龍周圍飾有8種吉祥圖案: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另外繁複的十二章圖樣也全收其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徵王朝的統治,皇帝的文武兼備。織造龍袍所使用的緙絲技術也是非常獨特的,然而這種技術到今日已是失傳已久。史料記載,明朝初期開國皇帝朱元璋勵精圖治,生活節儉,嚴禁緙絲製作服飾,因為緙絲工藝複雜,成本高昂,熟練織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製作一件長衣的緙絲面料需要連續不斷織造10年之久。自明朝宣德年間開始,緙絲才在皇室奢侈之風作用下重現世間,而神宗皇帝的袞服需要再加上孔雀羽、真金絲線等等工序,可謂絕代奢華。
羅地灑線綉百子衣出於孝靖皇后棺內,圖案優美,極富感染力,升龍、行龍左右盤繞,龍身四周飾以雲水,極其威嚴。在前後襟與衣袖上共綉有100個活潑童子,姿態各異,或讀書,或出遊,或沐浴,不一而足。周圍飾金銀錠、方勝、古錢、犀角等八寶,還有以梅花、荷花、桃花、菊花、山茶等花卉組成的春、夏、秋、冬圖案,蘊含“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寓意。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冕旒、百子衣等。明定陵的發現,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地宮結構堪稱明代皇陵規制的代表。

重要事件


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布,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艷羨的目光和讚歎之聲。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焚。3口由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本身質地堅固,雖然歷經幾百年,仍然完好無損,但也被扔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
2014年8月14日,北京昌平區,5A級景區明十三陵定陵地宮內,歷史文物上遊客祈福所投過去的錢幣堆成了小山,沒有工作人員制止清理。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它是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文物被祈福錢幣覆蓋。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淡季(每年的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45元;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65元。
1、1.2米以下兒童免票。
2、離休人員憑離休證免票。
3、60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或藍色優待卡半價優惠。
4、本市戶籍65歲以上老年人持紅色優待卡免票(大型活動期間除外)。
5、大中小學生憑有效證件半價優惠(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
6、持有社會保障金領取證的人員憑證半價優惠。
7、殘疾人員憑有效證件免票。
8、現役軍人有效證件免票。

交通信息

公交
昌平線的南邵站換乘昌67路可在昭陵村下車,之後徒步可以前往昭陵;昌67路大宮門下車,可徒步走完神道后,坐公交879路去往定陵和長陵。

墓主生平


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畫像
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畫像
(一)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八月十七日生,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三月十一日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六月十日即位,次年改元萬曆。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駕崩,享年58歲。九月上尊謚為“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十月三日葬定陵,廟號“神宗”。明神宗是明朝享國最久的帝王。
(二)孝端顯皇后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餘姚人,永年伯王偉之女,生於京師。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冊立為皇后。王氏性格寬厚溫和,對神宗生母孝定皇太后侍奉特別用心;對光宗朱常洛也很愛護,調護備至。而對萬曆帝的寵妃鄭氏的爭寵,她也從不計較。所以,《明史·后妃傳》中稱其“性端謹”,“正位中宮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稱”。孝端皇后萬曆四十八年四月病故,謚孝端。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朱常洛繼位,上尊謚為“孝端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十月三日葬於定陵。
(三)孝靖皇后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衛人,原任錦衣衛百戶贈明威將軍指揮僉事王朝寀之女。生於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選入皇宮,初為慈寧宮宮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於萬曆十年六月冊封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萬曆三十四年四月進封為皇貴妃,萬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上謚“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其墳園建於天壽山陵區東井左側。光宗朱常洛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即皇位,下詔追謚生母為皇太后,但其禮未行,他自己先於同年九月初一駕崩。熹宗朱由校即位,才為孝靖王氏上尊謚為“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太后”,遷葬定陵,並補充了一些隨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