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自題小像的結果 展開

自題小像

自題小像

張岱的《自題小像》簡直是一份人生檢討書:一生功名利祿全落空;想做忠臣殉國卻又怕砍頭太痛;躬耕田園做隱士吧。卻感覺鋤頭太重;寫了二十年的書,也只配用來蓋來酒泡菜的罈子…只有自負的人才敢於如此徹底的自嘲。

作品賞析


大凡人到晚年都要對自己的一生作一番回顧與反思:是有所作為還是一事無成?是死而無憾還是抱憾終生?每個人的身世經歷不同其感受也因此各異。或追思既往,足慰平生;或痛定思痛,苦不堪言。但像張岱的這篇《自題小像》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者還不多見。
作者此文可謂極盡自我調侃、自我嘲諷之能事。首先,他運用戲謔之語進行自我調侃。本來對自己一生的作為進行反思是極嚴肅的事情,可是作者通篇使用的卻是“落空”“如夢”“怕痛”“怕重”這些俗言俚語,顯得極不嚴肅。內容和形式的矛盾使此文取得了滑稽詼諧的效果。其次,作者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全面否定和百般嘲弄。不但可望之功名無所成就,連已有的富貴也成為煙雲;做為國而死的忠臣沒有勇氣,做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又沒有能力。
自古至今,能夠進行自我嘲諷、自我貶抑的人並不多,這些人大多是有所成就者,而且是憤世嫉俗、與世不合者。元代戲曲家鍾嗣成在其《一枝花·丑齋自序)套曲中描繪自己的外貌是:“灰容土貌,缺齒重頦,更兼著細眼單眉,人中短髭髻稀稀。……有一日黃榜招收醜陋的,準擬奪魁。”他並不諱言貌丑,自號“丑齋”而且通過散曲百般醜化自己的外貌,這實際上是對當時上層社會的以貌取人表示反感。李贄《自贊》把自己的性情、言語、行為、心志等貶得一無是處,他說:“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執。其與人也,好求其過,而不悅其所長;其惡人也,既絕其人,又終身欲害其人。……動與物連,口與心違。其人如此,鄉人皆惡之矣。”顯然這些都是反語,是傷時罵世之語。李贄提倡為文要出乎“童心”即真心,為人也重性情的真實流露,反對矯情,這篇自贊文字實際上是對當時盛行的虛偽道學的猛烈抨擊。
張岱的這篇《自題小像》顯然也是憤世嫉俗之作。實際上他在其《自作幕志銘》一文中對自己的一生倒是作了比較詳盡而公正的評價,併流露出自我欣常之意。本文是否包含著對當時名利之心甚重者的不滿不得而知。

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初字維城,后字宗子,又字天孫,因著《石匱書》,人稱“石公”,於是又字石公,號陶庵,晚號六休居士、蝶庵、古劍老人(一作古劍陶庵老人)、渴旦廬等,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四川劍門(故其自稱“蜀人”),明清之際史學家、文學家,史學方面與談遷、萬斯同、查繼佐並稱“浙東四大史家”,文學創作方面以小品文見長,以“小品聖手”名世。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長住外祖父家養病,除了因聰穎善對而被舅父陶虎溪稱為“今之江淹”外,還提出過“若以有詩句之畫作畫,畫不能佳。以有詩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等灼見。在天啟年間和崇禎初年則悠遊自在,留下大量詩文。崇禎八年(1635年)參加鄉試而不第,因而未入仕。明亡后先是避兵災於剡中,兵災結束后隱居四明山中,堅守貧困,開始潛心著述,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寫《自為墓誌銘》,頗有向死而生之意。
后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世長辭,享年約九十三歲,逝后被安葬于山陰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