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頭髮亂了的結果 展開
- 1998年張學友演唱的一首歌曲
- 1994年由管虎執導電影
頭髮亂了
1994年由管虎執導電影
80年代末的北京城,年輕的姑娘葉彤(孔琳飾)考取了北京的醫學院,回到闊別十幾年的地方。她從奢華的大街走進狹窄的衚衕,發現那裡還是老樣子。在那血風腥雨的動亂年代里,葉彤和鄭衛東(張嘉譯飾)、鄭衛萍(丁嘉麗飾)姐弟及遲萱、雷小兵(扈強飾)幾個孩子在這裡度過了他們的童年。後來,葉彤的父親受到衝擊,舉家搬到廣州。她又回到這條衚衕,見到了兒時的朋友。衛東當上了片兒警,遲萱發了點財,雷兵剛從監獄逃出。每個人都有了不小的變化。
劇照
在學院舉行的聯歡會 上,葉彤接觸到一個外來搖滾樂隊,她被樂隊主唱彭威(耿樂飾)所吸引,主動為他們尋找排練場所。遲萱把他的倉庫借給了彭威。衛東和彭威是中學同學,關係一直不好,這一次二人又因居民對排練不滿發生衝突。葉彤不知如何是好。衛東也和雷兵有宿怨:雷兵出逃,差點兒被衛東抓獲。醫學院的壓抑生活使葉彤不快,她一有時間就和彭威在一起,在音樂中尋找慰藉。衛萍離了婚,她要求葉彤幫她做流產手術,但一上手術台,她又改變了主意,決定留下孩子。衛東猶豫不決地向葉彤表達了一點意思,但葉彤決定不明確某種事,對學業和生活都無所謂,甚至在她發現彭威與另一女子同居也漠然置之,只是從此臉上少了笑容。雷兵與衛東終於碰面,在激烈的爭鬥中,雷兵扎傷了衛東,自己也從橋上失足落下摔死。葉彤決定退學,她去醫院看望衛東。衛萍生下了孩子。彭威由於手頭拮据,解散了樂隊,隻身遠走他方。葉彤退了學,在走之前的校慶上,她唱了一首與樂隊排練已久而沒能唱的搖滾歌曲。葉彤最後瞥了一眼她逗留一年的城市。她經歷了許多。她走時,幾乎掉了淚。背後傳來熟悉的口哨聲,那是朋友們來送她了。
主要看點
從廣州來北京念大學的女孩葉彤,在別人和她自己的生活之流上激起了不小浪花。在北京的這個小衚衕里,她度過了童年時代,如今,當年的朋友均已長大,有的經歷了婚變,有的做生意發了財,有人當了警察,也有人成了逃犯。本來她想重拾童年的溫情,在生活中找回一點可以稱為意義的東西,可她卻見證了警察和逃犯的刀槍相見,友誼的斷裂,一個她不敢接受的愛情的萌生,經歷了另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
劇照
故事是以葉彤的視角展開的。開始的時候,她是一個服從父母的安排,放棄喜愛的音樂而考入了醫學院的乖女孩,但她心底還是隱隱希望在北京會發現另外一種生活,鋼琴和屍體的巨大反差使她對搖滾樂隊的喜歡順理成章。樂隊歌手彭威那種刻意的反叛形象,恣肆張揚的生活讓她著迷,她以令這些搖滾青年驚訝的熱情投入樂隊,很快成為他們的一分子,靠做生意的夥伴的幫助,在衚衕里找了一個排練場地。她經常逃課,和樂隊一起排練,也開始了和彭威的戀愛。雖然她心裡也清楚,這不會有結果,可她就是喜歡這樣的生活。一個刻意安排的情節也許能反映葉彤骨子裡的激情和叛逆:在病房實習時,她偷偷關掉了一個植物人的輸液管,漠然地看著他死去。是搖滾喚醒了她體內潛伏的叛逆精靈,她明白自己要的是一種有生命的激烈人生。所以,發現彭威另有情人其實並不是他們分手的真正原因,她知道自己仍然愛著彭威,可她不會再把自己附屬於彭威。
葉彤還必須面對另一種含蓄的愛情:當了警察的夥伴衛東的愛。這是由青梅竹馬的兄妹情誼發展而來的愛。衛東不理解她的人生,但尊重和呵護她,在鄰里對樂隊不滿時,他利用自己的身份給他們解圍,溫柔地勸葉彤珍惜機會好好用功,給她從起火的倉庫里搶回吉他,甚至終於爆發了一次,為了葉彤和彭威打架。葉彤如果是一個平常的女孩子,也許會接受這份正常而溫馨的愛情,但她的人生絕不會圉於此,她已經不能承受這份愛。在一個仿若回到童年的夜晚,他們彼此奉獻了自己,對葉彤來說,這是出於感動,也是告別。幾天後,她申請退學,隻身離開了這個城市。與來時一樣,孑然一身,背著吉他,手提行囊,仍然沒有找到她想要尋找的東西,但她起碼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麼。在兒時夥伴的口哨聲中回眸的一瞬,長發在風中紛紛揚揚,迷茫和堅定奇異地混合在她的眼中。
演員表
職員表
出品人 | 孔琳 |
---|---|
總導演 | 管虎 |
副導演 | 成捷 |
藝術指導 | 劉曉清 |
編劇 | 管虎 |
製作公司 | 1.內蒙古電影製片廠 中國 2.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 中國 |
管虎的《頭髮亂了》是他的導演處女作。在他的同學還在給別的導演當副導的時候,管虎就憑藉《頭髮亂了》在在中外電影節上初露鋒芒。《頭髮亂了》帶有明顯的青春期反叛色彩,看得出是導演厚積薄發的結果。一般在導演的首部電影,自傳的色彩相當濃厚。
這裡的“自傳”並不是簡單地理解為作者在電影中對自己生活的簡單複製,而是說作者通過對身邊環境的觀察和體驗,把自己或者身邊的人經歷的生活溶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頭髮亂了》就明顯帶有這種印記。它通過五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國家的變化軌跡。葉彤、衛東、衛萍、遲萱、雷兵,五個小夥伴從小在北京的衚衕中長大。後來葉彤因父親受到衝擊去了廣州,八十年代末,葉彤考入了首都的醫院,又見到了兒時的朋友。
劇照
衛東當了警察,遲萱發了點小財,雷兵據說已經越獄。衛東正在抓捕雷兵,衛萍則剛剛結婚。葉彤認識了一位搖滾歌手彭威,被他所吸引,並在遲萱的幫助下,給樂隊找排練場所。醫學院的壓抑生活使葉彤越來越靠攏彭威,在音樂中尋找慰藉。衛東在一次與彭威的激烈衝突后,向葉彤表達了自己的感情,葉彤模稜兩可。一場大火燒毀了排練場所,葉彤心力憔悴,投入了彭威的懷抱,但後來她發現彭威一直與一女子同居,自此葉彤臉上再沒有了笑容。衛東最終找到雷兵,雷兵失手打傷衛東,自己也摔死了。葉彤拉著衛東跑出醫院,在葉家老屋,兩人共浴愛河。後來彭威解散了樂隊,隻身去了南方,衛東又回到了病床上。葉彤退了學,臨行前在校慶晚會上她唱了一首與樂隊排練已久而沒能唱的搖滾歌曲。大橋上,葉彤最後看了一眼這座迷茫的城市,聽到身後響起了朋友們為她送行的口哨聲……
在整個電影中,搖滾樂是貫穿全片的一個非常強烈的一個影象符號,這也透露了導演的個人喜好。管虎拍這部電影的時間是1994年,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搖滾樂如火如荼地在中國大地蔓延的黃金年代。當時的青年人,很多都對這種天生左傾色彩濃厚的音樂形式抱有極大的熱情。記得看白岩松《痛並快樂著》的時候,書中有一章專門講述了他在大學時代狂迷崔健的故事。當時我就想,沒想到一向嚴肅的白老師,竟然是我們的同道中人,人家年輕的時候也是一憤青呢。我想這樣的經歷多半在管虎和其同時代的很多人身上都出現過。再比如同屬第六代的路學長,其處女作《長大成人》更是以搖滾樂為主線,片中的男主角也確有樂手的身份。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張揚《昨天》里的賈宏聲更是整天穿著哈雷的皮衣,抽著葉子,幻想著自己是Jhon·Lennon。搖滾樂不光對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影響,對於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很多話劇導演,像孟京輝和張廣天,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搖滾樂的元素。孟京輝在話劇《等待戈多》中使用了張楚的配樂,而張廣天則也請青銅器樂隊為自己的話劇配過樂。
可以說,搖滾樂和電影的關係一直都是比較親密的。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電影在90年代以前很少在題材上涉及搖滾樂。這不僅跟中國電影的發展和搖滾樂在中國的發展有關,跟整個中國的大環境也是密切相關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電影資源還沒有如今這麼普及,既沒有DVD也沒有網路可以下載。大多數想看電影的人在正規電視台是看不到自己想看的電影的(其實這個現象在今天也不見得有多少改變)。想看更多的影,唯一的渠道只有出租錄象帶。記得那時我還沉浸在港式功夫片和美式警匪片之中,某次在我家樓下的那家小店的架上曾經看見《北京雜種》的錄象帶,一看主演是崔健,知道內容必定和搖滾樂有關。再看看名字,我立刻把它歸入“壞”片的行列。
劇照
那時,搖滾樂對於我的概念就是長發、黑色皮衣,戰靴,而一貫的學校教育則告訴我好人是不應該留長頭髮的。事過多年,我又曾發瘋一樣尋找《北京雜種》,並如饑似渴地找尋類似的“搖滾電影”。曾經在一個時期瘋狂地看了《逍遙騎士》《猜火車》 《大門》等多部和搖滾樂有關的電影。現在,我再也不會輕信學校的“正統”教育,不會留長發搖滾樂手視作“二流子”,也同樣不會再視搖滾為洪水猛獸。我想,人在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大腦的同時,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正如搖滾樂在今日的中國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其實就是認識在不斷地提高。搖滾樂為什麼歷久彌新,不斷有年輕人投身其中?它的最大魅力恐怕就在於它本身的平民色彩和反叛精神。比如性手槍樂隊引發的punk風潮,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平民運動。雖然在搖滾樂中不乏有學院背景的大牌,但觀眾在看搖滾樂的時候至少不用穿著禮服打著禮節呆坐在金色大廳中。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誰都可以拿起吉他上台表達自我。而說起搖滾樂的反叛精神,絕對值得大書特書。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例子無疑是上實際60年代和反戰大潮結合在一起的搖滾樂。
上個時機60年代,在今天看來確實是一個火紅的年代。似乎沒有任何時代可以和那個時代全球的革命氣氛想媲美。如果你從太空俯瞰,那絕對是一個被紅色包圍的星球。中國在進行臭名昭著的“文化大革命”,歐洲有法國的五月風暴和義大利的學生運動(達里奧·福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即是以此為背景),而在大洋彼岸,在新左派馬爾庫塞等人的理論指引和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下,在美國深陷越戰泥潭無法自拔下,搖滾樂一直都出現在鬥爭的最前線,用與身具來的行動能力參與一次次宏大的運動當中。60年代的美國也是搖滾樂自誕生以來的第一個黃金年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樂隊和藝人。如今,當年的很多人要麼離我們遠去,要麼蒼老得沒了聲音,但他們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
劇照
所以說,搖滾樂永遠都是電影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內容,雖然我們已經看了足夠過搖滾樂和電影結合的經典,但這絕不是全部。對於中國新的電影人來說,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所面對的問題遠比他們的前輩要複雜地多,我樂意看到有更多這樣的電影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音樂等等的思考,而絕不希望我們的大導演們只拍些畫面花騷,華而不實,騙觀眾鈔票的爛片。
這是90年代初的電影,十年之後,葉彤的迷茫和激情仍能深深地打動我。青春的衝動和無奈是如此的相似,我們退縮了,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而葉彤也許仍然在深深地迷茫,也許,消泯了激情,在另外一個城市過著和你我一樣的人生。
看這部電影,會有許多的不足,比如用搖滾和衚衕的對比對主題簡單而符號化的闡釋,略顯生硬的表演,導演試圖在一個多鐘頭里讓我們接受太多的內容:發黃的畫面和衛東的父親傳達的懷戀氣息,小巷和搖滾代表的兩種文明,搖滾音樂和北京街頭市井生活的對切,老外的身影,紀錄片中的“文革”,也都承載著大量社會和歷史的氣息。它們在電影中簡單地堆疊在一起,幾乎成了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反而削弱了青春和尋找的感染力,影響當下的年輕人對它的理解和喜愛。其實這一直是中國許多年輕導演的通病,在主題、題材、技術或形式方面總是有太大的野心,破壞了真正感動過他們的樸素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當代題材的作品比起80年代來數量增加不少,但像《小武》那樣打動人的卻不多的原因。不過,管虎的這部作品我仍會打一個高分,看得出他在畫面和情感上儘力真實的努力,時代風景下的迷茫和衝動在他的鏡頭下還是具有足以動人的力量。
電徠影中我最喜愛的一個片段卻屬於衛東。臨走前的夜晚,葉彤在醫院的樓下給衛東打電話。放下電話,衛東下意識地看向樓下的電話亭,四目相對,兩人的內心突然被一束神秘的光照亮了,衛東不理醫生的喊叫向樓下衝去,葉彤徑直跑上樓。他們牽著手,又折向樓上。整個過程,他們沒有說一句話,臉上洋溢著幸福安詳的微笑,在迷宮般的樓道中歡快地奔跑,把醫生撞到一邊,快樂得像回到了童年時代。然後,在樓頂的平台,相擁看城市的燈火。
為什麼激情和另類的人生一定就要用搖滾來詮釋呢?還是多用鏡頭看看周圍的人,一個平凡的人在一剎那間的飛翔會有多麼燦爛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