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朱驥的結果 展開
- “馮徑下突圍”人物——朱驥
- 明錦衣衛都指揮使朱驥
- 四川音樂學院長笛教授
朱驥
明錦衣衛都指揮使朱驥
目錄
人物經歷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十四日,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瓦剌軍隊所俘虜,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驚。堂堂大明皇帝,居然淪落為瓦剌族的俘虜,這恐怕是明朝開國以來最大的恥辱。但當時可沒有人顧得上想這個,因為當時瓦剌軍隊已經逼近北京,朝臣們要考慮的是退兵之策。可是也不能“群龍無首”啊!於是朝臣們就去找皇太后孫氏,孫太后就點名讓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出來任監國。
朱祁鈺擔任監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振的黨羽肅清。當初瓦剌侵擾北邊,就是太監王振忽悠明英宗御駕親征的,結果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瞎指揮不說,還讓大明皇帝成為了瓦剌的俘虜,朱祁鈺當然要把王振樹立成反面典型,這樣北京的臣民們才能齊心協力,抗擊來敵啊!而當時和王振走得最近的莫過於錦衣衛指揮使馬順,馬順甚至管王振叫“爹”,卑屈到了極致。朱祁鈺要肅清王振的黨羽,第一個就把馬順給提了出來,直接把他一頓亂杖打死在了朝堂上。
把錦衣衛指揮使打死了,總得有人去補馬順的缺啊!這個時候讓誰去啊,朝臣們就開始商量,可這畢竟是戰時,沒有那麼多時間商量這樣的事情,於是就有人建議讓兵部侍郎于謙的女婿朱驥擔當錦衣衛指揮使。于謙當然不同意,說孩子還小,當不起這樣的大任。別的朝臣就說啦,老於你就別說那麼多了,現在是特殊情況,你女婿又年輕精力旺盛,就讓他當吧!這也是大夥的主意啊!于謙最終推託不掉,
其實朱驥的能力,于謙最清楚。于謙寫過一首《石灰吟》,以“要留清白在人間”坦明自己的胸襟和性格,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給自己的女兒選郎君,于謙的審查標準當然也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的,朱驥之所以能夠進他的法眼,正是因為朱驥性格純善,辦事公允,剛直果敢。能兼具仁厚和剛直於一身,可以說朱驥天生就是管刑獄的好手。
可是朱驥接管過來的錦衣衛,還是馬順留下來的爛攤子:當時錦衣衛收受賄賂之風盛行,紀律鬆散,大多以權謀私。朱驥擔任錦衣衛指揮使之後,首先整頓的就是錦衣衛,“上樑不正下樑歪”,朱驥首先把那些違紀枉法的錦衣衛的小頭頭們懲治了一番,情節嚴重的甚至直接下獄,接著,朱驥就頒發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並且公開獎罰制度,凡是違反規定的錦衣衛都被施以重刑。
這下錦衣衛們終於又回到了機械嚴謹的狀態上了,他們明白,馬順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朱驥的時代了。而朱驥註定與他們所熟知的錦衣衛指揮使不同,他不是歷史上那些掀起風雲的人物,他看起來是那麼不起眼,但是他就是從不起眼的事情上做起的,他不準備驚天動地,他從一開始就在歷史舞台里選擇好了自己的姿態。
朱驥掌管錦衣衛初期的主要工作,第一是要肅清與王振有來往的“餘孽”,第二就是要把那些收受過瓦剌賄賂的“間諜”都挖出來,第三就是要把那些散播京城危亡消息的不安分分子控制起來。與從前的錦衣衛更注重監控外廷不同,由於處於特殊時期,朱驥時期的錦衣衛所負責的工作更類似於現在的國家情報機構。
除此以外,朱驥在錦衣衛的歷史上所做出的最卓越的貢獻,就是他改革了錦衣衛“詔獄”里的刑具。當然,與其他的錦衣衛指揮使發揮想象力將刑具不斷推向殘忍的巔峰不同,朱驥則是去除一些過於殘忍和變態的刑具,這尤其體現在朱驥對“詔獄”里最出名的刑具刑杖的改革上。朱驥之前錦衣衛所使用的刑杖,大多又粗又重,有的刑杖還是金屬製作的,所以很犯人根本受不了幾下就歸西了。朱驥認為刑杖只是“逼供”的手段,而不是用來殺人的,所以他將原來的“巨星”刑杖的規格縮小了,換成了較輕的刑杖,這樣打下去雖然打得多了也會讓犯人皮開肉綻,但是一般都不會傷人性命。當然,作為國家的暴力機構,朱驥要是把刑杖改得連人的皮膚都打不破,那錦衣衛也就不是暴力機構,而變成按摩院了。
去除掉了瓦剌對於明朝政權的威脅,明朝的統治者終於開始忙活著重新鞏固統治、恢復建設了,這個時候的錦衣衛卻沒有閑著,依然在掃清剩餘的不安因素。同時,伴隨著國家政局的逐漸穩定,戰時好多趁機大發戰爭財的朝臣和商賈們成為了錦衣衛新的偵辦對象,而由於政治爭鬥的持續存在,很多朝臣利用與瓦剌的戰爭排除異己,錦衣衛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朱驥絲毫不敢馬虎大意,朱驥斷案以公正嚴明著稱,在錦衣衛有“青天”的美稱,在這段時間裡,錦衣衛的“詔獄”不再成為地獄的代名詞,而意味著法制和真相。朱驥也因此成為錦衣衛歷史上以斷案嚴明而著稱的錦衣衛指揮使。
在嚴格治獄的同時,朱驥也很注意對錦衣衛官員的選拔和任用,凡是選拔進入錦衣衛的,幾乎都是清正廉明的人,朱驥覺得這樣才能達到“上行下效”的效果。所以在朱驥之後,袁彬接任錦衣衛指揮使時,錦衣衛的管理有條不紊,雖然中間有盧忠、逯杲和門達把錦衣衛搞得烏煙瘴氣,但是由於袁彬和牟斌的治獄,使錦衣衛在整個的這一時期里,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殺戮。
從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朱驥掌錦衣衛開始,錦衣衛開始了一段與眾不同的歲月,正是這段時期,體現出了錦衣衛另一方面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