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疑

漢語詞語

狐疑,讀音為hú yí,是一個漢語詞語,釋義為用以稱遇事猶豫不決。

引證解釋


1、猜疑,懷疑。
①《楚辭·離騷》:“欲從 靈 氛 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②《漢書·文帝紀》:“方大臣誅諸 呂 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 勸朕。”顏師古 註:“狐之為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稱狐疑。”
③《三國志·吳志·魯肅傳》:“羽(關羽)與 肅 隣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 常以歡好撫之。”
④明 胡應麟 《詩藪·近體中》:“後人不加考核,至今狐疑。”
⑤鄒韜奮 《經歷》五:“心裡一直狐疑著,不知到底能夠拿到多少。”
2、猶豫。
①《史記·淮陰侯列傳》:“孟賁 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②晉陶潛《飲酒》詩之十二:“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③清魏源聖武記》卷十四:“若乃飲馬天塹,欲渡狐疑,宜用浮橋,枕席過師。”
④《漢書·劉向傳》:“﹝陛下﹞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

有關鏈接


成語資料

【英語翻譯】doubt suspicion
【組詞】尚懷狐疑。——《資治通鑒
狐疑之眾。
滿腹狐疑
【示例】明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屠岸賈當時雖然出宮去了,心中到底狐疑。”
【近義詞】猶豫。

成語出處

據說,狐狸善聽,所以叫做“狐聽”;狐狸多疑,所以叫做“狐疑”。《漢書·文帝記》:“朕心狐疑。”唐朝顏師古註:“狐之為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稱狐疑。”
《述征記》說:“盟津、河津恆濁,方江為狹,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