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昌
宋昌
宋昌,宋義之孫,宋襄之子。秦末時期以家吏從高祖起山東,代王中尉。大臣既平諸呂,使人迎代王劉恆。代國郎中令張武等大臣,議皆以為不可信,願稱疾無往,唯中尉宋昌力勸代王往,即位為漢文帝。宋昌拜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功封壯武侯。
據此判斷,宋昌應該是宋義之孫、宋襄之子。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派人去迎接代王。代王就此事徵求左右大臣和郎中令張武等人的意見。張武等人議論說:“朝廷大臣都是當初高帝時的大將,熟習兵事,多謀善詐,他們的用意恐怕不止於此,這樣做只是畏懼高帝、呂太后的威勢罷了。如今他們剛剛誅滅諸呂,血染京城,此時來人名義上說是迎接大王,其實不可輕信。希望大王假託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觀察他們會有什麼變化。唯中尉宋昌則反對,認為呂氏不得人心,天下歸心於劉家,劉恆應該前往長安即位,最後劉恆採納了宋昌的意見。但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中了計。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隨即命宋昌擔任隨車的參乘,張武等六人也乘驛車隨代王一同前往長安,走到高陵停了下來,派宋昌先驅車前去長安觀察情況有無變化。於是派太僕夏侯嬰與東牟侯劉興居去清理皇宮,後用天子乘坐的法駕,來迎接皇帝。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皇帝當天晚上就進入未央宮,連夜任命心腹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兩宮衛隊南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殿中。
《史記·孝文本紀》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1〕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2〕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3〕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4〕“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5〕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6〕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7〕天下服其強,二矣。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8〕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9〕一呼士皆左袒,〔10〕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11〕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12〕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報太後計之,猶與未定。〔13〕卜之龜,〔14〕卦兆得大橫。〔15〕占曰:〔16〕“大橫庚庚,〔17〕余為天王,夏啟以光。”〔18〕代王曰:“寡人固已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見絳侯,〔19〕絳侯等具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還報曰:“信矣,毋可疑者。”代王乃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參乘,〔20〕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21〕至高陵休止,〔22〕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昌至渭橋,〔23〕丞相以下皆迎。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間言。”〔24〕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25〕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26〕遂馳入代邸。
〔1〕“丞相”,是全國最高的行政長官,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秦時分置左右,漢高祖即位,只設一丞相。十一年改名相國。惠帝、呂后時期復置左右丞相。也有人認為丞相與相國為兩官,相國位在丞相之上,可參閱傅舉有《漢代相國丞相為兩官》一文,載《文史》第二十六輯。“陳平”,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東南)人,是漢高祖的主要謀士之一,惠帝六年為左丞相,呂后元年,徙為右丞相,卒於文帝二年。事詳本書《陳丞相世家》、《漢書·陳平傳》。“太尉”,本為秦官,漢代沿置,漢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改稱大司馬。是全國最高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周勃”,沛縣(今江蘇沛縣)人,早年隨從劉邦起兵,轉戰各地,以功封絳侯。漢高祖、惠帝、呂后時曾為太尉,文帝時為丞相。事詳本書《絳侯周勃世家》、《漢書·周勃傳》
〔2〕“郎中令”,漢中央和諸侯王國均設有此官,為皇帝或諸侯王的宿衛之臣,負責守護宮殿門戶,主管諸郎在宮殿上侍衛。“張武”,代王劉恆即皇帝位后,長期為漢中央郎中令。
〔3〕“啑血”,盟誓時以牲血塗於口旁。“啑”,音 shà,與“歃”字同。高祖功臣誅諸呂時,並沒有啑血盟誓。“啑血”,據《漢書·文帝紀》當作“喋血”,義為血流滿地,沾污腳足,形容殺人很多。“喋”,音dié。“京師”,即長安。漢高祖初都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高祖七年,遷都長安,從此長安成為西漢一代的都城,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郊渭河南岸。
〔4〕“中尉”,漢中央和諸侯王國均設有此官,負責都城治安。此為王國都尉。“宋昌”,早年隨從劉邦起事,曾為都尉。文帝即位,拜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功封壯武侯,景帝中四年,有罪,奪爵一級,為關內侯。見本篇下文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5〕“桀”,與“傑”字通。
〔6〕“王”,音wàng,稱王,君臨一國。
〔7〕“盤”,與“磐”字通。“盤石”,厚重的石頭,譬喻堅固不動。
〔8〕“三王”,指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呂產於呂后六年封呂王,七年徙為梁王。呂祿、呂通之封均在呂后七年。見本書《呂太后本紀》。
〔9〕“節”,古代使者出外傳達命令,或辦理政務時所持,作為自己身份的一種憑證,一般用竹木或金屬製成,上端有旄飾。“北軍”,西漢守衛都城長安的軍隊有北軍、南軍。北軍駐紮城北,守衛都城,兵員調自三輔。南軍駐紮城南,守衛宮城,兵員調自郡國。北軍人數多於南軍,是京城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太尉周勃以一節入北軍事詳見本書《呂太后本紀》。
〔10〕“左袒”,裸露左臂。“袒”,裸露。
〔11〕“朱虛”,朱虛侯劉章,齊悼惠王劉肥之子,呂后二年封為朱虛侯。封地朱虛本為縣,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南。“東牟”,東牟侯劉興居,朱虛侯劉章之弟,呂后六年封為東牟侯。封地東牟本為縣,在今山東牟平縣。當時二人都居住長安,宿衛宮廷。
〔12〕“吳”,吳王劉濞,劉邦兄劉仲之子。事詳本書《吳王濞列傳》、《漢書·吳王濞傳》。“楚”,楚王劉交,劉邦之弟。事詳本書《楚元王世家》、《漢書·楚元王傳》。“淮南”,淮南王劉長,劉邦的第七個兒子。事詳本書《淮南厲王長列傳》、《漢書·淮南厲王長傳》。“琅邪”,琅邪王劉澤,劉邦的遠房兄弟。事詳本書《荊燕世家》、《漢書·荊燕吳傳》。“齊”,齊王劉襄,齊悼惠王劉肥之子。事詳本書《齊悼惠王世家》、《漢書·高五王傳》。“代”,代王劉恆。諸王封地大體如下:吳領有東陽、鄣、會稽三郡,包有今安徽、江蘇、浙江三省部分地區,都於廣陵,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楚轄有今江蘇、安徽二省部分地區,都於彭城,在今江蘇徐州市。淮南轄有今安徽中部地區,都於壽春,在今安徽壽縣。琅邪轄有今山東半島東南部,都於東武,在今山東諸城縣。齊轄有今山東北部、東部地區,凡七十餘城,都於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縣。代轄地見本篇前注
〔13〕“猶與”,與“猶豫”二字同。
〔14〕“卜之龜”,古人迷信,用龜甲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灼龜甲,然後根據上面的裂紋預測吉
〔15〕“大橫”,卜兆之名。這是根據燒灼龜甲后的徵兆觀察出來的。
〔16〕“占”,卜兆的占詞。
〔17〕“庚庚”,猶言更更,意思是說代王的地位要有所變更,由諸侯王更位為皇帝。
〔18〕“夏啟以光”,傳說中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都是年老時傳位賢人,從夏禹開始才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夏啟,而夏啟繼帝位后,發揚光大了夏禹的基業。這句卦詞的本意在於指出代王會像夏啟承襲夏禹的帝位一樣,繼承高祖劉邦的天子地位,光大先帝的事業。
〔19〕“薄昭”,漢高祖七年為郎,文帝元年封軹侯,十年自殺。事見《漢書·外戚恩澤侯表》。
〔20〕“參乘”,古人乘車制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居右陪乘,防備意外事故。居右陪乘者稱為“參乘”。
〔21〕“傳”,音 zhuàn,古代驛站的一種專用車輛。
〔22〕“高陵”,縣名,在今陝西高陵縣,位於京師長安東北。
〔24〕“間”,音 jiàn,空隙。“間言”,屏退眾人,得一空隙,單獨談話。
〔25〕“璽”,音 xǐ,秦以前,為印的統稱。自秦始,皇帝之印稱“璽”。“符”,以竹、木、銅等製成,上刻有文字,分成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上面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時,雙方合符以驗真假。
〔26〕“代邸”,代王在都城的官邸。漢制,諸侯王在都城都有自己的官邸。
孝景帝時有罪,奪爵一級,封關內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