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庄鄉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轄鄉

洋庄鄉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西北部,東與崇城鎮、新豐街道辦、吳屯鄉接壤,南靠武夷鄉,西南與星村鎮毗連,北與江西省鉛山、上饒交界。境域總面積473.3平方公里。鄰江西省鉛山縣。距市政府10千米。

轄10個行政村,總人口10404(2010普查)。橫南鐵路、福分公路過境。景點有分水關、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自然資源


黃崗山
黃崗山
洋庄鄉地處“華東屋脊”黃崗山山腳,主峰在本鄉境內,海拔2158米,與江西省鉛山縣以分水關毗鄰分界。洋庄鄉是武夷山市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秀麗風光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擁有山林面積64萬畝,其中竹山面積1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木材蓄積量142萬立方米以上。耕地面積2.4萬畝,水利資源有西溪、坑口溪、西際溪、黃柏溪,流域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以上,現已分別開發有祥潤水電公司、金寧水電公司、西溪水電公司。山體植被保護完美,污染少,水質清澈,河溪中出產河魚,人們稱“西魚”,肉味鮮美,為武夷山“四絕之一”。

經濟


洋庄煙葉
洋庄煙葉
2007年,全鄉實現企業總產值25255萬元,比2006年增加3332萬元,比增15.2%,其中工業總產值19613萬元,增加2705萬元,增長16.19%;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9982萬元,比2006年增加2245萬元,比增29.9%;農業總產值現價11210萬元,比2006年增加1605萬元,比增8%;農民人均純收入4450元,比2006年增加441元,比增11%。
坑口革命歷史紀念館
坑口革命歷史紀念館
2008年,洋庄鄉黨委、政府提出“生態立鄉、產業強鄉、旅遊興鄉、村建亮鄉”的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對接海西綠色腹地,洋庄鄉境內的西溪流域生態保護列入最重要的工作議事日程。二、洋庄工業園區佔地面積310畝,引進企業7家,已投產6家,規模以上企業5家。2008年1—5月份,全鄉工業總產值8797萬元,實現利稅101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2317萬元,稅收76.8萬元。新引進大旅遊項目——賽格威休閑旅遊度假村有限公司投資8000萬元正在建設中;西溪水電已併網發電;金寧、祥潤水電已完成發電廠房、攔河大壩、發電引水隧道等主體工程的建設,電力輸出線路正在架設中。三、特色農業。有竹山16.5萬畝、早芋3600畝、煙葉720畝、茶葉3600畝(百年老樅3000株)四大優勢主導產業。四、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閩北紅色首府陳列館”、“蘇維埃政府舊址陳列館”、“紅軍禮堂”、“坑口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場館,對外開放。大安壠空瀑布、大安源生態旅遊景點也已對外開放。五、新農村建設。位於鄉政府所在地的農戶住宅新區“新洋小區”作為福建省第八批村鎮住宅小區試點單位,首期13幢佔地面積1392.78平方米建設已完成。大安村中心村佔地近30畝建設已啟動。全鄉十個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水泥硬化公路和自來水。四個行政村已建電子信息站。十個行政村公交車停靠亭已投入使用。已建2座垃圾中轉站,95個垃圾池、3個垃圾填埋場。

農業

洋庄鄉
洋庄鄉
為加快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入開展秋冬農業開發,藉助外力推動農業發展,調動廣大幹群開發農業項目的積極性,武夷山市洋庄鄉立足本地實際,特制定鼓勵開發農業項目的優惠措施。這些措施內容為:在洋庄鄉境內投資開發農業項目,可同樣享受鄉政府制定的發展工業企業相關的優惠政策;業主以開發的項目名稱向有關部門爭取來的扶持補助款,鄉財政部截留,全額轉撥給業主或項目所在行政村用於項目發展;對鄉機關幹部、科技人員、村兩委帶頭投資開發的具有良好示範作用和輻射帶動的農業項目,鄉政府予以適當的資金補助或獎勵;鄉政府設立10萬元蘑菇生產周轉金,用於扶持農戶生產,同時每戶種菇戶享受信用貸款3000元,建菇棚自用篙竹免收山價和林業兩金;農戶種植小徑竹和楊梅,鄉政府免費提供種苗;農戶規模養殖牛達100頭、羊200頭及養鵝1萬隻以上,鄉政府幫助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項目扶持資金,並全額撥付給養殖戶。

特色產業

洋庄鄉
洋庄鄉
洋庄鄉08年種植15畝以上的煙農,在洋庄鄉烤煙種植戶中佔到60%。多年的種植經驗顯示,“15”畝是一個種煙的好數字。2009年洋庄鄉實施烤煙種植鼓勵政策,對凡是種植15畝以上的煙農每畝補助30元,同時農村醫保免收3人,煙農保險優惠100元,沒有欠信用社貸款的煙農都列入信用貸款戶,由信用社發放小額貸款用於烤煙生產。煙農們反映積極,上報數據顯示,2009年洋庄鄉烤煙種植15畝以上的煙農將達到96%。種煙面積增加,煙葉質量更要提高。通過加大煙農培訓力度、全程技術服務和政策落實等措施,洋庄鄉將爭取09年上中等煙比例達90%以上。主要通過強化駐村煙技員的培訓,提高他們技術指導水平,加強對煙農生產各個環節的技術培訓,做到從烤房建設、育苗移栽、科學田間管理、科學烘烤、分級保管、煙葉收購等方面進行全面技術理論培訓和實踐操作培訓。洋庄鄉計劃利用1-2年時間將現有種煙戶培育成為技術成熟、面積穩定的專業種植隊伍。

旅遊


為貫徹十七大,位於武夷山上游的洋庄鄉提出“唱響紅色、打造綠色、包裝古色”新口號,即發揮洋庄鄉資源優勢,圍繞“環保立鄉、產業興鄉、旅遊護鄉、城鎮亮鄉”的發展思路,發展毛竹、早芋、旅遊等產業。由於下游就是市區、度假區和景區,因此洋庄鄉的環保問題尤為重要。為了確保市民和中外遊客用水安全,洋庄鄉作出了一系列規劃:一、種植山林64萬畝,其中划入一塊作為保護區,並限制天然林植採伐量。
二、投資110餘萬元,進行全流域治理,限制沙石料開採,建立生態村鐵路、河流、公路三線防護工程,全面避免上游水域污染,著力顯現洋庄生態優勢。同時,繼續推進河道清淤、河岸砌石工程建設,綠化美化農村環境;倡導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三、加大全面管理力度:1、加大宣傳力度,積極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2、加大投入,修建了兩個垃圾中轉站,各村均配備了保潔員、垃圾車,共興建沼氣池100個,進一步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3、加大執法力度,對環境污染行為進行規範管理和嚴厲打擊;4、重視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切實深化農村的改水、改廁和垃圾處置工作。
另外,洋庄鄉旅遊契機的形成,還應歸因於其明顯的產業優勢。洋庄鄉有豐富的毛竹、早芋等高效經濟作物。全鄉現有竹山15.6萬畝,早芋種植已達到3800畝,並已成功註冊武夷“綠源西芋”品牌,綠源西芋專業合作社2008年11月又獲得”全國千社千品”榮譽。

社會


農村建設

三渡村,之所以這地方會叫“三渡”,是因為與西溪河流的古津渡口有關。西溪的上游位於黃連坑,發源於黃崗山北段的分水關,往南流入黃連坑形成溪流后,與發源於黃崗山2158米主峰的大安源溪流,在禾尚丘匯合,流經大安、洋庄、五渡、四渡、三渡、二渡(即傘街自然村)、一渡(即市郊的石雄街),與東溪交匯,成為崇陽溪的上游,溝通了崇安重要西部水運之路。名字里含渡的村落,都是溪流養育出來的,人們以其所處溪流某個段落位置的順序為標誌,這裡是縣城往西溪的第三個渡口中,才將它叫三渡的,與九曲溪取名相同。宋淳化五年(994),崇安建縣后,共置5鄉19里,西鄉只有一個石雄里,西溪流域的幾個村落就是西鄉的轄區了。到了清雍正時,西鄉改為武泰鄉,轄石雄里以西6個圖(即6個村落)。民國29年(1930)三渡改為保,屬安庄鄉管。1939年,福(福州)汾(分水關)公路修築完工,連接起了福建崇安與江西鉛山的出入要道,從而結束了崇安西北面的水路交通歷史。
自南宋以來,石雄至分水關古道就是閩贛兩省軍事、經濟、貿易、交通往來的主幹道,也是中原政治經濟文化傳播到崇安的重要途徑。南宋時,朱熹去江西鉛山參加鵝湖之會,就是從崇安縣出發,經三渡過分水關抵達鵝湖的。清代中後期,晉商常氏到武夷山販茶,往返之行,走西溪水路,經三渡過大安,翻越分水關后,將武夷茶集於江西省上饒市的信江,再進入長江運往湖北襄樊,最後啟用陸運,送達晉中大地的祈縣與榆次,進而北上販至恰克圖。西溪上的各個渡口,為發展崇安縣內的水運業,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歷史沿革


洋庄鄉境內最高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為武夷山脈最高處,在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之內,主要關隘有閩贛交界的分水關、溫嶺關、寮竹關、觀音關,主要溪流為大安溪,發源黃崗山,與坑口溪會合於該鄉四渡村,注入西溪,洋庄鄉古稱西鄉石雄里,民國時期為安庄鄉,后改稱洋庄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用舊日行政區劃,洋庄鄉為第一區,1954年改第七區,1957年與武夷鄉的赤石合併為赤石區,1958年屬曙光公社,1962年成立洋庄公社,1984年為洋庄鄉。全鄉轄10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154個村民小組。全鄉耕地面積34901畝,林地面積64013畝。現有中學一所,小學65所。轄坑口、廓前、西際、東村、四渡、三渡、洋庄、漿溪、小漿、大安10個村委會。從福州到閩贛分界處分水關的福分公路經洋庄、大安,直達江西上饒。行政村都修通公路,歷年修建各類型橋樑90座,總長2650米。

革命老根據地

洋庄鄉
洋庄鄉
洋庄鄉為革命老根據地,大安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是中國共產黨閩北黨、政、軍機關所在地,時稱閩北紅色首府。現保存有閩北分區蘇維埃政府、共青團閩北分區委員會、閩北蘇維埃婦女聯合會、閩北軍分區保衛部等革命舊址,坑口村於民國19年就建立蘇維埃政權,民國20年1月和7月先後在此成立中共閩北分區委員會和閩北分區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員會於民國27年曾在此建立,兩年後遷離。村頭村現保存有中共福建省委黨員代表大會、中共福建省委武夷幹校和新四軍三支隊留守處等革命舊址。

民眾鬧革命

早在1927年冬,坑口村就開始民眾鬧革命。1928年10月,大安村農民在鄒貴子、鄭文才、陳家福的領導下,成立坑口、長澗源、車盤坑三個黨支部。11月,徐福元率領紅軍和民眾隊一千多人,從大安出發,出分水關經車盤到達王村,與該村保衛團展開激戰,沒收了保衛團長等人的財產,炸毀了他們的巢穴,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1930年初,徐福元又來大安村指導工作,成立大安鄉蘇維埃政權。建立紅軍游擊隊武裝。4月,成立坑口區委。在黨的領導下,坑口、廓前、長澗泉、車盤坑等鄉(村)也相繼成立蘇維埃政權。7月大安成立區蘇維埃政府,革命浪潮更加波濤洶湧。

分區革命會成立

洋庄鄉
洋庄鄉
1931年1月,中共閩北分區委,分區革命會在坑口成立。2月,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共蘇區發動大規模反革命圍剿。閩北蘇區受到駐鉛山馬團和崇安盧興邦“綠卒子”共二千多人的兩面夾攻。在閩北分區委的領導下,坑口人民配合紅軍英勇抗擊敵人。為挽救閩北蘇維埃運動,方誌敏率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四千多人從江西橫峰鋪前出發,越過溫嶺關,抵達坑口,與閩北黨和紅軍配合,在長澗源打了第一仗。紅十軍攻打赤石獲勝經坑口回師贛東北時,方誌敏在坑口牆上寫了“中國紅軍萬歲”6個大字。7月,閩北分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坑口召開。

召開第一次黨代會

1931年10月,閩北分區委,分區蘇維埃政府從坑口遷往大安。在大安街召開閩北分區第一次黨代會。會上,黃道同志閩北黨和閩北蘇維埃運動以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總結報告。並決定擴大紅軍,把“打通贛東北、閩北、中央蘇區”作為今後中心任務。這年12月,在大安召開閩北分區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提出加強白區工作,落實蘇區各項政策和措施。1932年11月,閩北分區在大安召開第三次工農後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成立閩北獨立師,黃立貴任師長。各縣成立獨立團(營),全面加強紅軍建設。此時,閩北蘇區的重要會議,重要軍事部署,均從大安發往閩北各縣。閩北各縣發行的貨幣,也在大安印刷。被譽為“紅色首府”。

四渡橋阻擊戰

在這大好形勢下,1933年2月,閩北分區黨政機關,從大安遷往縣城。10月,國民黨軍進攻崇安蘇區。閩北分區黨政機關又遷回大安。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糾集10萬兵力,從四面八方撲向閩北蘇區首府大安。12月,閩北軍分區司令部,在閩北首府大安的門戶——四渡橋,與敵人展開激烈的阻擊戰。閩北紅軍依託火鷹山上的兩個堡壘,利用土造地雷、換絲炮和堅固工事,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消滅敵人二千多人,取得了四渡橋阻擊戰的重大勝利,為閩北分區黨政機關撤出大安贏得時間。

三年游擊戰爭

洋庄鄉
洋庄鄉
1935年1月,為了執行中央軍委關於保存力量的指示,閩北黨政機關在黃道的正確領導下,撤出大安街,開始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戰爆發后,坑口一度成為全省革命中心。1938年2月,閩北紅軍游擊隊一千二百餘人在長澗源集中,開赴江西鉛山石塘鎮參加整編。閩北紅軍游擊隊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新四軍軍部發布命令,在村頭村成立新四軍第三支隊崇安留守處。主任曾鏡冰,副主任汪林興。這期間,中共閩浙贛特委、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軍事委員會等機關都在坑口,一切革命鬥爭和抗日救亡運動的指示、決議均從這裡發往全省各地。許多重要會議也在這裡召開,被譽為“紅色都城”。1939年7月,在村頭綠村洋山上召開中共福建省委首屆黨員代表大會,中共東南局陳丕顯到會指導,選舉曾鏡冰為書記。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抗戰期間,福建省委、閩北特委、崇安縣委還在坑口地區開展反征壯丁、拖捐拖稅、實行五減租等活動。解放戰爭時期,坑口地區為閩北地委,崇安縣委機關所在地,是閩北游擊縱隊的活動中心。一直到崇安解放。在二十多的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歷程中,洋庄老區人民作出重大貢獻和付出巨大的代價。據統計,有2200多人參加革命,有1100多人在戰鬥中犧牲,有700多人被殺害,有90個自然村被搗毀,有900餘戶被絕戶……。洋庄老區人民對革命的貢獻,永載武夷山、閩北和閩浙贛邊區革命史冊。解放后,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傳統,先後修建大安革命鬥爭陳列室、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坑口革命陳列室、四渡橋阻擊戰紀念亭等多處革命舊址,紀念碑亭,作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