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土地

1937年艾青創作的現代詩歌

《復活的土地》是艾青193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本詩寫了腐朽的日子,河岸上,播種者的意象,突出了詩人對新時代的憧憬與嚮往,預言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也體現了詩人對解放的嚮往與愛國之情。

作品原文


腐朽
早沉河底,
流沖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腳步所經過的地方,
到處是繁花與茂草;
而從那邊的叢林里
也傳出了
忠心於季節的百鳥之
高亢的歌唱。
播種者呵
是應該播種的時候了,
為了我們肯辛勤地勞作
大地將孕育
金色的顆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詩人呀,
也應該拂去往日的憂鬱,
讓希望蘇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負傷著的心裡:
因為,我們的曾經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復活了!
——苦難也已成為記憶,
在它溫熱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著的
將是戰鬥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作品鑒賞


1937年,艾青在滬杭路車廂里寫下這首《復活的土地》,詩人預言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他的預言得到了證實,第二天在古老的盧溝橋響起了劃破歷史長空的槍聲。
《復活的土地》雖不足三十行,卻是一首真正意義上的大詩。詩人以渾樸如椽的大筆,純凈而莊重的語言,將一個受盡凌辱的偉大民族正在覺醒奮起的姿態和精神,以及詩人自己“拂去往日的憂鬱”與蘇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戰爭的歡欣和誓言,如銘刻碑文似的簡潔而深刻地構勒了出來。
詩人真切的預感,源於他心中關注民族命運的激情。多年積鬱在胸中的傷痛、憂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體驗到了歷史風雲變幻的最細緻而敏感的神經。他發現了曙光似的預兆。法國散文大家蒙田把預兆或預言這種現象稱之為“內心騷動的影象”和“神聖的靈感”。艾青也說過,預言是“照亮靈魂的火花”,這一閃的火花使他發現了別人還沒有看見的新事物。
一首大詩,如一條泱泱大河,因為它深沉和寬闊,常常顯得異常的平穩和渾厚,聽不到流動的聲音,更沒有閃動的浪花,它的流動所形成的姿態是整體的,自自然然的。《復活的土地》就具有這種深沉而巨大的藝術審美的氣韻和衝激心靈的力量。它的語言可以說是素凈的散文的,幾乎沒有什麼形容詞,因為任何細碎的形容詞在這首詩里都必然地顯得太小太淺,就連詩人久久負傷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難,都毫不猶豫地一筆拂去了。然而我們展讀這首詩,平靜而莊重的詞語,仍讓我們強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他所顯示的氣韻與節奏,是那些簡單的打擊樂器般的腳韻無法辦到的,它是宏大的交響樂章。它是一個民族赤熱的胸膛和復活的土地深處血的漩流和脈息。
從字面上看,《復活的土地》的前三節,是詩人在車廂中眺望青蔥的原野時在心中引起的感觸,詩人看見繁花和茂草,聽見叢林中鳥的歌唱,他祝願播種獲得金色的顆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靜。然而詩人決不是以觀賞的閑情描寫田園風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顯示著歷史的深度和那個時代特有的動蕩的氣息,預示著土地的復活和民族的覺醒。
有論者把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僅僅歸結為象徵的手法,顯然也是不恰當的,因為它整體地給人的藝術審美力量,絕不是一般的象徵色彩,從第一節的四行詩起,語義和意向就是十分的現實的。詩的最後的兩節,整個情境進一步得到深化和加強,詩人誠摯的自白和決心,頓然使全詩昂奮地飛騰了起來,讀者的情緒也隨之激蕩不已,並感悟到土地復活和民族奮起的喜悅,以及迎接戰鬥的嚴峻的意義。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曾用過林壁等筆名。他出生於浙江金華鄉間一個地主家庭,但由一個貧苦婦女的乳汁養育長大,從幼年起心靈便濡染了農民的憂鬱。艾青青年時期主要興趣在繪畫,曾就學於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1929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回國后,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監禁三年之久。1937年抗戰爆發后,艾青立刻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國。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憤地訴說著民族的苦難。四十年代初,艾青從國統區奔赴延安,在解放區的新天地里生活、創作,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詩人又積極投身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又擔任了文藝界的一些行政領導工作。但無論是在炮火紛飛的日子,還是繁忙的行政事務中,詩人始終堅持創作不輟,甚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被下放的時日里,他的詩心也仍然在躍動。1976年“四人幫”粉碎后,詩人冤案平反,再次煥發創作青春,寫作並發表了《魚化石》等優秀作品。1979年詩人自己編定《艾青詩選》,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詩選收錄了詩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詩人的創作歷程和風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