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

二葉亭四迷小說《浮雲》

《浮雲》,是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通過一個正直而有學問的青年,被政府機構排擠、被情人鄙棄的命運,披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腐敗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傳統與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個不滿現實卻無力反抗的“多餘人”形象,被譽為日本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1885年10月底。有個叫內海文三的青年,出身於一個舊土族家庭,早年喪父,十五歲時投奔於東京的叔父,嬸母阿政不悅,視為家裡累贅。文三畢業后,在某部謀得一個“委任官”的小職務,這時嬸母才改變態度。文三的堂妹阿勢標緻多情,又受過新思想的教育,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文三一心想娶阿勢為妻,嬸母對此也暗示默許。文三還準備將鄉下的老母接來,建立一個溫暖美滿的家庭。但是,生活猶如飄過的浮雲一般,為人正直善良的文三因為不善於奉承巴結上司,突然被解職了。
文三被解職后,嬸母阿政立刻改變了態度,對他冷淡起來。但文三以為只要阿勢不變心,生活還是有希望的。文三的同事本田升由於善於逢迎,為人圓滑,不僅沒被撤職,反而得到提升。這時,他闖進了嬸母家,討得嬸母阿政的歡心,並和阿勢打得火熱。由於文三拒絕本田升代他向科長求情以及由他斡旋的建議,又引起了阿勢的不滿,阿勢對文三越來越冷淡。這樣,文三在嬸母家完全成了多餘的人,成為受人嘲笑、奚落諷刺的對象。然而生性軟弱的文三出於對阿勢割不斷的戀情,始終下不了決心離開嬸母家,只會長吁短嘆、陪禮、認錯。嬸母則急於把文三趕走,把阿勢嫁給本田升。對此,文三不知所措,整日面壁沉思,猶豫不決。倒是阿勢通過與本田升的一段交往,漸漸改變了態度對他冷淡起來了。

創作背景


二葉亭四迷最初認為俄國文學理論適用於日本當時的現狀,於是以岡察洛夫的《斷崖》為藍本,創作了小說《浮雲》,小說內容又以1886年的東京為背景。

人物介紹


內海文三
小說主人公內海文三是一個出身於農村,而又寄人籬下的小職員。他別無大志,是一個只希望在現實中能夠安分守已地生活下去的小人物。他懦弱,但善良;他平凡,但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和人格尊嚴。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贍養老母,和阿勢結婚,組織一個幸福的小家庭。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就連這個微小的願望也無法實現。他學習好,小有才華,為人誠實,正直善良,但這些品質在社會和利益的壓迫下毫無用處。他之所以被嬸母瞧不起,被阿勢冷淡,其原因在於他被解職,而被解職的原因則是因為正直,因為“清高”,可以說,他的幸福正撞在了這些“高貴品格”的岩石上。
阿政
內海文三的嬸嬸。出身女佣人,精明能幹,家裡還有女兒阿勢和兒子阿勇。滿腦子世俗氣的嬸嬸阿政,自從文三進了某部當差后,有意將阿勢許配給他。當文三被裁減革職后,阿政又把文三看成是累贅。
阿勢
內海文三的的堂妹。阿勢是驕縱任性的姑娘。7歲上小學,同時學清元的三弦。小學畢業又上私塾,學漢學、學英語。還從文三那兒接受了西洋思想,講“社交公開”等,對母親的陳舊思想很看不慣。阿勢初時候似乎也有意與文三,但在文三被革職,本田升討得阿政的歡心后,阿勢暴露出浮華的本來面目,對文三冷淡起來。
本田升
文三的同事,本是一個來歷不明的流浪漢。本田升是個典型的小官僚形象,他的特點是寡廉鮮恥,虛偽狡猾,他善於低三下四地逢迎拍馬,也善施小恩小惠,因此他在這個社會中如魚得水,既能陞官,又討得阿政的歡心。

作品鑒賞


浮雲主題內容
《浮雲》以日本的社會現實為背景,以高度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了明治社會初期在強大的官僚國家機器壓迫下稍有點正義感而又頭腦清醒的善良的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封閉專制的官僚制度對個性的壓抑,批判和鞭撻了鼠目寸光的小市民意識和卑躬屈節向統治者搖尾乞憐的奴才走狗,第一次在日本文學中表現了“多餘人的形象”。顯然,該作品是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影響下寫成的,遠遠超出了當時日本文學所能達到的高度,這恐怕也是它在當時不為人們所理解的原因之一。
該作品深刻地揭示出社會對人的善良和美好一面的壓抑。文三儘管有著知識分子的清高,對奴才的地位和利祿之徒十分厭惡,但他還有著對愛情的執著,不得不為了愛情,為了養母而在世俗和利祿面前低頭。他的自我雖然已經覺醒,但又不得不悲哀地意識到自我的難以實行。因此只能左思右想,唉聲嘆氣,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在現實面前顯得懦弱不堪。通過文三這一形象,作品表達了對閉塞的社會現狀的不滿,揭露了時代對個性和獨立思想的扼殺。其傾向性和現實性都較為明顯,反映了自由民權運動遭受挫折時期,包括作者在內的具有進步傾向的知識分子的焦躁、不安、遲疑和動搖的精神狀態。
阿政和本田升是作者著力要鞭撻和揭露的利慾之徒。為此,甚至沒有給他們一個像樣的出身:阿政原來是文三叔父的女佣人,而本田升則是一個來歷不明的流浪漢。阿政是唯利是圖,目光短淺的小市民意識的典型。通過這個人物,作者對封建的、小市民階級的利慾薰心進行了尖刻的諷刺。本田升則是個典型的小官僚形象,他自以為是,毫不知恥,他淺薄輕浮,不學無術,然而又老謀深算,善使手段。通過這一形象,作者表現出對官僚階級及投靠統治者甘作奴才的知識分子的厭惡。
阿勢姿容秀麗,受過新型教育,有所謂新思想,因此使文三對她產生了愛情。但她本質上則浮華虛榮、輕薄而不知自重。她並不知道尊重自己,也不懂得愛情,只是本能地喜歡男性愛慕,甘受本田的調戲。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諷刺、批判了那種淺薄地接受西方思想的傾向,嘲弄了那些毫無思想而又矯揉造作的淺薄兒。
《浮雲》既不是表現男女戀情的風花雪月,也非博人一笑的遊戲,或者是勸善懲惡的說教,而是對人生對社會現實的嚴肅的思索。
浮雲藝術特色
整部作品文筆幽默,自然。對自然環境和人物行動的描寫表現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尤其突出的是對心理的描寫,分析細膩深刻,作者善於用簡單的動作和語言表現人物內心情感上的衝突,使整個作品顯得真實可信。在個別地方,甚至有“意識流”的傾向,把文三隻會冥思苦想,遇事便口拙腿軟,乾急流汗的懦弱相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品影響


《浮雲》在語言上開啟了日本近代白話文的先河,對後來文學影響很大。該小說無論就其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來說,都是日本近代文學的開端,被認為是日本文學史上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作品。

出版信息


《浮雲》已完成的共三部,發表順序如下:第一部,明治二十年(1887)七月;第二部,明治二十一年二月,由金港堂出版。第三部發表於明治二十二年七八月號《都花》雜誌上。合訂本於明治二十四年(1891)由金港堂出版發行。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出版了由鞏長金、石堅白等譯的《二葉亭四迷小說集》一書,內收《浮雲》。

作者簡介


二葉亭四迷(1864—1909),日本作家,本名長谷川辰之助,父親原是封建領主的家臣。他早年受過較好的漢學教育,后考入舊東京外國語學校學習俄語,原準備當個外交官,後來興趣轉移到了文學上,讀了大量的俄國文學作品。1886年退學,在坪內逍遙的支持下。發表了《小說總論》及小說《浮雲》。但是,他的創作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他本人也對自己的創作才能發生了懷疑,《浮雲》尚未完成,便擱筆不寫了。1906年後,在自然主義文學興盛之際,他又創作了兩部頗有社會意義的小說《面影》和《平凡》。1908年,二葉亭四迷作為朝日新聞社的特派記者赴俄國的彼得堡,次年因病歸國,死於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