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

詞語概念

浮徠雲拼音fú yún,指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飄忽不定;駿馬名等。語出《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用法名詞

基本解釋


1.[floating clouds]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2.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引證解釋


1.飄動的雲。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周書·蕭大圜傳》:“嗟乎!人生若浮雲朝露。”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會的顧慮,像是一片浮雲,給一陣風吹得了無蹤影。”
2.駿馬名。
西京雜記》卷二:“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馬也,一名浮雲。”
唐 高適 《塞下曲》:“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末白]鞍馬備辦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馬多在。先有一萬好馬……[末白]有甚麼好名兒?[丑白]……絕塵、浮雲。”
3.漢代繼 黃巾 起義之後的一支農民起義部隊。
《後漢書·朱儁傳》:“浮雲、白雀 …… 苦唒 之徒,並起山谷閑,不可勝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採薇翁》:“自古名將,止聞以智,不聞以術,浮雲、白雀 之徒,終致滅亡。”

辭源出處


《淮南子 人間》:“及至筋骨之已就,而羽翮之既成也,則奮翼揮 羽慧(羽慧合一字,古字,讀音hui),凌乎浮雲”。

相關記載


著作中引用:轉載自《語文學習報》,有少量段落合併。
浮雲,即天上飄浮的雲彩,“浮”有飄浮、飄動之意。漢代蘇武、李陵於河梁送別。李陵《與蘇武詩三首》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蘇武《詩四首》有“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其後,人們便常以“浮雲”表示漂泊不定,變幻無常。
正是由於行蹤無定的特徵,浮雲具有了象徵浪跡天涯的遊子的可能。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李白的《送友人》中說:“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隨風飄浮的一朵白雲,象徵了友人的任意西東;而那徐徐而下,不忍遽然離開大地的“落日”,隱喻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淮上喜會梁州故人》),詩人韋應物把極長的時間、極寬闊的空間、極複雜的人事融進這兩句詩中。這種滄桑之感,在宋人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寄黃幾復》)中,也能領受到。
浮雲奇葩
浮雲奇葩
由於浮雲的優遊自如,它又獲得了表現消閑灑脫個性、恬然自適生活的資格。《歸去來兮辭》中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表現了陶潛身上決不違拗個性適應外在的東西的那一份成人世界里難得的純真與率直。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徠),突顯出詩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形跡無拘無束無礙,如行雲自由翱翔,如流水自在流淌。柳宗元的“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漁翁》),有對陶詩的繼承,也體現了自己的個性、境遇與追求。
由於浮雲的倏忽來去,又被用以代錶轉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為不容易實現的事物或不願去實現的事物。最早在《論語·述而》中便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以浮雲來比喻不合義理而得到的富貴。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說:“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以此表現曹將軍沉醉丹青而不知老之將至,情操高尚,不慕榮利,視功名富貴如天上浮雲一般淡薄的品質。“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在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那“雲彩”多情地繚繞於前,不舍地尾隨於后,又顯得那麼美好而又讓人依戀。“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的《情歌》以微雲、微風起興,則表達了對祖國濃濃的思念之情。
浮雲的“浮”,又有浮在表面,能遮擋外物之意,因而具備了比喻外在不良因素,不正當人事的侵害、腐蝕、阻撓等意義。《古詩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這“浮雲”,成了思婦心中外人對自己丈夫的誘惑或是讒害,成了壓在思婦心頭趕不走、驅不散的愁雲。李白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台》)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詩人沉痛的心情隱寓其中。因為阻礙,便有了許多衝破阻礙的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劉禹錫詩中“排雲上”的“晴空一鶴”,就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王安石的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則表現出傑出政治家的胸襟氣度和對自己、對事業的信心。老一輩革命家陳毅的“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更表現出衝決阻礙,戰勝邪惡,打敗心魔,走向勝利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