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於前期的研究積累和成果,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工作主要圍繞以下項目的工程化與產業化(預計成果轉化約1200餘萬元)和人才培養展開: (5)在濕陷性黃土邊坡中滑坡和泥石流防治結構工程研究方面:優化滑坡、泥石流防治結構的方案,推廣新型防治結構(成果轉化約300萬元);

目錄

正文


“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於2006年底申請,教育部於2007年5月評審通過將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作為依託單位建設,2007年6月和2007年8月兩次由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學院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對工程中心建設方案進行評審並獲通過,200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設。
一、項目建設的意義與背景
我國西部地區地理環境複雜、氣候波動劇烈,不但自然條件較為惡劣,頻頻遭受乾旱、沙塵暴的侵擾,而且冰雹、冷凍、地震和滑坡、泥石流多種地質災害也此起彼伏,可以說是“五年一中災,十年一大災,年年不斷災”。仍以地震為例,無論是發震次數,還是損失程度,西部地區在全國範圍內都是較為嚴重的。20世紀我國有7次8級以上地震發生在西部,7級以上的地震有76%在西部,6級以上的地震有72%在西部。以近十年的地震活躍期為例,十年中成災的地震約有110次,造成經濟損失100多億元,其中80%以上在西部。
西北地區溝壑縱橫,大多為濕陷性黃土地區,在這些地區建設城市、修築公路和鐵路時都會遇到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邊坡的開挖和回填問題,為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則必然要支擋。由於黃土與濕陷性黃土不合理建築地基處理和公路、鐵路路基處理和邊坡支擋,每年都會造成大量的建築損壞、路基塌陷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造成鐵路和公路中斷,經濟損失巨大;另外,濕陷性黃土基礎塌陷、邊坡的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大量的邊坡坍塌,危害著建築物和道路的使用安全,每年都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因此,只有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保證西部土木工程安全可靠的使用並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國家科技部依託高校建立的土木類工程研究中心有清華大學的結構工程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在西部土木工程領域還沒有類似水準的工程研究中心。上述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北方和華東地區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但由於土木工程及防災減災有很強的地域特色,迫切需要在西部地區建立類似的工程研究中心,為該地區土木工程建設服務。因此,在甘肅成立“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已有建設基礎
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針對西部地區的特點,結合當前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和學校的科研基礎,形成了如下四個主要的特色研究方向:
(1)土木工程結構抗震與減震控制
(2)黃土與濕陷性黃土工程和地質災害治理
(3)結構健康診斷及檢測加固
(4)空間大跨度與輕鋼結構抗震及減震控制
近五年以來本工程中心項目組,承擔完成國家或地方重大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應用開發項目30餘項,縱向科研經費總額約510萬元,橫向經費總額超過1500萬元,發揮了本學科領域的人才、技術和學術優勢,開展了多項土木工程領域內具有地方特性的前瞻性研究和大量的產品開發和工程應用研究,項目超過200項,產生的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
本工程中心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0餘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成果5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8項,國家專利10項,科研成果均直接或間接進行了科技轉化,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西部土木工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承擔重要科研項目共70餘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11項。
三、建設目標
基於前期的研究積累和成果,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工作主要圍繞以下項目的工程化與產業化(預計成果轉化約1200餘萬元)和人才培養展開:
(1)在土木工程結構減震控制方面:開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減震裝置;作為甘肅省建設廳指定的省內唯一基礎隔震技術依託單位和隔震產品檢測單位,加大對甘肅省基礎隔震技術推廣的服務、支撐作用(成果轉化約200萬元);
(2)在結構損傷檢測及健康監測方面:推廣大型工程結構的動力檢測及損傷診斷系列技術;研究推廣損傷結構的綜合加固、處理技術(成果轉化約150萬元);
(3)在濕陷性黃土地區支護與支擋土木工程研究方面:在黃土與濕陷性黃土地區推廣框架錨桿、土釘牆、複合土釘牆和其他錨固體系等柔性支擋結構,解決其耐久性問題和地震作用下的設計問題(成果轉化約200萬元);
(4)在大型工程結構事故分析研究方面:推廣應用混合膨脹材料糾傾建築物和加固地基的方法,推廣應用誘使沉降法糾正偏移建築物糾偏法以及混合糾傾法,拯救濕陷性黃土地區大量的危房;推廣應用結構健康監測和檢測技術,預控各類結構災害的發生。(成果轉化約250萬元);
(5)在濕陷性黃土邊坡中滑坡和泥石流防治結構工程研究方面:優化滑坡、泥石流防治結構的方案,推廣新型防治結構(成果轉化約300萬元);
(6)空間大跨度與鋼結構研究:推廣新的結構形式,減震結構體系,以解決西部惡劣環境中鋼結構的抗震、防風沙、抗腐蝕等問題(成果轉化約100萬元);
(7)申請專利4項;
(8)通過產品中試成果12項,轉化成果8項;
(9)培養從事土木工程防災減災設計研究專門人才40人。